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22)
2023(2603)
2022(2214)
2021(1914)
2020(1488)
2019(3559)
2018(3332)
2017(5602)
2016(3023)
2015(3390)
2014(3419)
2013(3323)
2012(2744)
2011(2455)
2010(2514)
2009(2327)
2008(2087)
2007(1777)
2006(1692)
2005(1553)
作者
(9097)
(7773)
(7582)
(7306)
(5216)
(3854)
(3359)
(3311)
(2977)
(2919)
(2823)
(2737)
(2668)
(2540)
(2525)
(2520)
(2506)
(2458)
(2300)
(2164)
(2011)
(1981)
(1927)
(1915)
(1902)
(1756)
(1738)
(1605)
(1604)
(1603)
学科
(16568)
经济(16560)
地方(8810)
(7114)
(6083)
管理(5566)
农业(5280)
(5129)
中国(5006)
业经(4430)
发展(4312)
(4311)
方法(3943)
地方经济(3882)
(3697)
企业(3697)
数学(3424)
数学方法(3412)
(3209)
农业经济(3120)
环境(3076)
(2957)
城市(2786)
城市经济(2393)
形成(2215)
城镇(2203)
资源(2105)
(1965)
方城(1918)
(1796)
机构
学院(43299)
大学(41879)
(17353)
研究(17220)
经济(17028)
管理(16547)
理学(14501)
理学院(14240)
(14212)
管理学(13998)
管理学院(13922)
中国(11828)
科学(11752)
(9450)
(9172)
(8646)
中心(8060)
研究所(8052)
业大(7570)
(7418)
(7404)
师范(7316)
农业(7042)
(6800)
(6466)
师范大学(6050)
(5860)
科学院(5504)
(5466)
浙江(5455)
基金
项目(34096)
科学(27951)
基金(25368)
研究(23929)
(22673)
国家(22506)
科学基金(19751)
社会(16557)
社会科(15685)
社会科学(15683)
(15486)
基金项目(14380)
自然(13128)
自然科(12772)
自然科学(12770)
自然科学基金(12536)
(11635)
(9748)
教育(9737)
编号(9101)
资助(8963)
(8476)
重点(8197)
(7082)
(6950)
课题(6823)
国家社会(6778)
发展(6735)
创新(6669)
(6629)
期刊
(22551)
经济(22551)
研究(11207)
中国(9249)
(8989)
科学(7471)
学报(6967)
农业(6233)
管理(5626)
资源(5157)
大学(4882)
学学(4755)
业经(4634)
(3931)
(3596)
(3343)
金融(3343)
技术(3032)
问题(2903)
(2793)
地理(2738)
(2721)
经济研究(2599)
教育(2511)
现代(2451)
(2415)
环境(2390)
(2261)
科技(2144)
经济地理(2117)
共检索到643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凌申  
"废灶兴垦"是清末民初苏北沿海滩涂开发的一次重要事件,对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研究"废灶兴垦"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沿海地区农垦聚落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垦区移民对沿海城镇聚落形成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废灶兴垦"以后沿海城镇的分布特点与"时空"演变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云峰  陈洪全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动态耦合关系,以江苏沿海三市(南通、盐城、连云港)2000-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等层面构建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发展模型对其演化趋势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城镇化指数逐步提高,呈线性增长趋势,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②生态环境指数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③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指数表现出多样化的等级类型,当城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环境压力也随之增大,同时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与逐步增强,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逐步走向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凌申  
江苏在沿海生态型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沿海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若干原则及相应的解决对策,构建出沿海生态型小城镇的建设平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陈姜全  张定祥  沈春竹  赵子龙  
江苏沿海地区正在承受高质量发展和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综合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析“三生”功能空间演化的生态效应,能够为空间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生产空间减少1 921.41 km~2,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分别增加1 468.60 km~2和452.81 km~2。(2)2000—2020年,连云港、盐城两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1.02×10~9元和4.33×10~9元,南通市减少1.39×10~9元,同期3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值分别为0.008 8、0.006 1和-0.011 3。(3)2000—2020年,连云港和盐城“三生”功能空间转移的生态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南通则相反。生产空间转为生态空间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驱动因素,生产空间转为生活空间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江苏沿海地区在后续规划中应根据生态效应的驱动因素,适当调整“三生”功能空间,推动该地区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希朝  李效顺  陈姜全  张定祥  沈春竹  赵子龙  
江苏沿海地区正在承受高质量发展和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综合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析“三生”功能空间演化的生态效应,能够为空间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生产空间减少1 921.41 km~2,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分别增加1 468.60 km~2和452.81 km~2。(2)2000—2020年,连云港、盐城两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1.02×10~9元和4.33×10~9元,南通市减少1.39×10~9元,同期3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值分别为0.008 8、0.006 1和-0.011 3。(3)2000—2020年,连云港和盐城“三生”功能空间转移的生态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南通则相反。生产空间转为生态空间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驱动因素,生产空间转为生活空间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江苏沿海地区在后续规划中应根据生态效应的驱动因素,适当调整“三生”功能空间,推动该地区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海兵  徐建刚  商硕  
选用泰尔指数与nich指数,通过ESDA分析探索新世纪以来江苏沿海乡镇经济格局演变。江苏沿海低于平均水平的乡镇占多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持续扩大。低水平乡镇分布在废黄河以北,高水平乡镇集中于南通市,沿海乡镇经济格局日趋呈现"东南——西北"递减的梯度格局。高增长乡镇集中于南通市域,低增长乡镇集聚于废黄河以北乡镇。增长热点集中于临市区、临港、临高速节点及沿江地区。废黄河北部乡镇集聚性的增长滞后。沿海乡镇经济格局演化驱动因素包括:区域宏观政策导向、区位因素与投资规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超  刘永学  李满春  赵赛帅  周旻曦  
江苏沿海海涂广阔,其上分布着种类众多的盐沼植被。近些年来,大范围的围垦活动导致盐沼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充分把握围垦活动下盐沼分布与扩张规律,可为滩涂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此,研究结合了NDVI和局部OTSU方法通过遥感影像提取了近25 a间7个时期的江苏中部沿海的盐沼并数字化出各时期新增垦区,利用GIS技术分析了盐沼分布的时空演变并讨论了盐沼对滩涂围垦的响应。结果表明:1盐沼面积历经先增后减的过程,26 a间约减少10%,在2000年后堤外盐沼宽度与覆盖度不断降低,盐沼分布由弶港北岸多、弶港南岸少的格局逐渐转变为新洋至斗龙港口岸段多、其余海岸少的格局;2滩涂围垦造成的盐沼消亡面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朱晓镕  
沿海开发是加快苏北振兴的关键性战略。江苏省要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完成从沿江省份到沿海省份的定位转移,使全省经济格局调整为E字状弓形战略布局;要坚持以开放促开发、市场导向、科学发展和重点推进的原则。具体措施为: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把项目作为沿海开发的抓手,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把突破口放在开发上、放在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上,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把环境建设作为沿海开发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民众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的理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燕燕  文剑钢  黄耀志  陈伟  
当前,沿海开发战略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江苏沿海地区在城镇快速发展的战略调整背景下,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发展地区经济。低碳已成为衡量城镇经济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指标,这对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沿海小城镇的现状、机遇和困境,同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低碳理念、产业选择、低碳交通、技术、政府政策支持以及如何塑造低碳生态城镇形象等方面提出适合弶港镇低碳发展的对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传武  张小林  吴威  
开放条件下,"全球-地方"作用深刻影响着区域城镇体系,沿江发达地区表现尤其典型。基于分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2006年为时空断面,对江苏沿江地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服从Zipf定律,首位城市南京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垄断性相对较强,但并非处于绝对垄断地位;(2)空间关联维数显示,沿江地区城镇体系的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各城镇间联系紧密;(3)根据分维数和无标度区分析,三大城市群中,宁镇扬城市群分形发育最好,苏锡常次之,通泰城市群分形发育最差;(4)扬州、镇江、南京和苏州的城镇集聚程度较高,分形发育较为成熟;南通、泰州、无锡和常州的集聚程度均较低,分形结...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小祥  张华兵  于英鹏  
[目的]开展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及其时空格局研究,对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农作物经济产量法分别估算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并构建生态承载效率指数、经济贡献效率指数对2007—2016年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变化以及公平性进行研究。[结果](1)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先上升后下降,并呈中间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化肥、农药使用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农膜、柴油使用对碳排放影响逐渐增加。(2)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体呈上升趋势,呈中西部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稻谷和小麦碳吸收占比高达75%,蔬菜碳吸收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84%,逐渐成为江苏沿海碳吸收重要来源。(3)江苏沿海地区10个县(市、区)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率较好,启东市、海门市、赣榆区、盐城市区、大丰区、射阳县等6个县(市、区)碳汇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低于碳排放比例,是影响江苏沿海地区农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地区。[结论]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动态区域差异较大,需要针对不同区域情况制定和完善差异化减排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成婧  
江苏沿海城市群建设是发挥沿海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带动江苏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然而传统的"行政区行政"治理模式下产生的"行政区经济"极大程度地减缓了城市群建设的步伐,已然成为城市群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因而,革新政府治理理念,以"区域公共治理"替代"行政区行政",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地方政府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合作互动,以政府诱致性的合作机制推动江苏沿海城市群的建设进程,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雪  濮励杰  许艳  朱明  
2009年江苏省沿海开发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了解江苏沿海城市过去土地利用变化轨迹以及驱动因子是未来江苏省沿海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基于5期TM30 M×30 M RS遥感影像和GIS技术,分析东台市1980~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变化轨迹,并通过典型对应分析(CCA)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台市1980~2010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2029.02 kM2)、建设用地(155.31 kM2)、草地(60.41 kM2)和水域(56.56 kM2)。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量占总面积的16.98%,其中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变化量最大。土地利用变化最主要轨迹为耕地转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华飞   章雷敏   郑新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影响,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份2014—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分别测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综合指数,并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且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2014—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从0.563 0上升到0.698 7,由“勉强协调”发展为“初级协调”水平。(3)时间上,两者间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具有非均衡性特征,2014—2017年提升较快,2017—2019年提升趋缓;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逐级递减且较为明显的区域块状集聚特征,区域间差距在缩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华飞   章雷敏   郑新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影响,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份2014—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分别测算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综合指数,并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各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均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且存在“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2014—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从0.563 0上升到0.698 7,由“勉强协调”发展为“初级协调”水平。(3)时间上,两者间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具有非均衡性特征,2014—2017年提升较快,2017—2019年提升趋缓;空间上,呈现下游、中游、上游逐级递减且较为明显的区域块状集聚特征,区域间差距在缩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