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
- 2023(140)
- 2022(112)
- 2021(98)
- 2020(93)
- 2019(210)
- 2018(191)
- 2017(381)
- 2016(171)
- 2015(164)
- 2014(172)
- 2013(159)
- 2012(93)
- 2011(89)
- 2010(105)
- 2009(72)
- 2008(70)
- 2007(45)
- 2006(44)
- 2005(40)
- 学科
- 管理(446)
- 济(418)
- 经济(418)
- 业(370)
- 贸(353)
- 贸易(353)
- 企(347)
- 企业(347)
- 易(346)
- 电子(333)
- 网上(326)
- 网上贸易(326)
- 教学(255)
- 业经(249)
- 中国(230)
- 信息(189)
- 产业(188)
- 信息产业(179)
- 总论(179)
- 理论(155)
- 技术(144)
- 算机(134)
- 计算(134)
- 计算机(134)
- 机化(133)
- 计算机化(133)
- 教育(130)
- 学法(123)
- 教学法(123)
- 供销(110)
- 机构
- 学院(1959)
- 大学(1875)
- 管理(778)
- 理学(677)
- 理学院(668)
- 管理学(663)
- 管理学院(659)
- 济(564)
- 经济(547)
- 研究(507)
- 技术(412)
- 京(398)
- 职业(362)
- 中国(342)
- 中心(309)
- 科学(297)
- 范(288)
- 江(282)
- 州(279)
- 师范(276)
- 技术学院(271)
- 工程(261)
- 教育(259)
- 北京(256)
- 职业技术(251)
- 所(225)
- 师范大学(222)
- 业大(215)
- 信息(214)
- 商学(210)
共检索到2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曹育红
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平台+模块"模式是通过对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涵的研究,构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文章从"平台"和"模块"两方面对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索。"平台+模块"模式下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策略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需求。
关键词:
平台 模块 人才培养 教育技术专业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董燕 贺东辉 欧阳勤 杨锡军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探索由行业学会引领建立煤炭工业校企合作理事会,进行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的模式,构建和实施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两平台三模块、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有效服务区域经济。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 双主体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斌 杨桦 凌晓萍 伍德军 杨小燕 时云峰 杨仁怀 周静 林勇 任毅
本文基于国家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和四川省教改项目,紧密对接成都IT发展"第四极"对高职软件人才的重大需求,以3个调查为基础,开展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双平台—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科学运用"概括化理论"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成功探索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模式,系统推动课程资源、实训基地、教师团队、管理制度配套改革。经过4年改革与应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社会认可度也大幅提升。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斌
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是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江苏和全国较早开办的高职专业,已成功入选教育部、财政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本文结合重点专业的建设经验,从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办学体制与机制改革、"一线四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工学结合教材建设、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等方面阐述重点建设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龚小勇 武春岭 唐继勇 何欢 吴焱岷 贺彬恢 张湛 鲁先志 何倩 杨秀杰
针对信息安全行业"政治强、道德高、技术硬"的人才需求,联合百家企业,10年探索实践,建立资源整合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双平台"校企合作机制,开发职业素质核心和职业技能核心"双核心"专业课程体系,营造校内学习情境和校外职业情境"双情境"教学实施环境,首创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双平台、双核心、双情境"人才培养模式。取得9项国家级和17项省部级标志性成果,在校内19个专业应用,全国150所院校推广,得到学生、行业企业和社会广泛认同和高度评价,不仅在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而且在全国高职教育中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武春岭 龚小勇 唐继勇 何欢 吴焱岷
本文提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双平台、双核心、双情境"三双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从根本上保障了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培养复合型、发展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所需的必要条件,而且系统地解决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三个突出问题,该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突出成效,获得了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极具推广价值。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许爱军
"双师"工作室是在教师工作室的基础上,由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合作组建的新型教师工作室。与传统的校内教师工作室相比,"双师"工作室具有与企业更接近、项目来源更充足、校企合作更深入、人才培养更高效等特点。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IT专业为例,探讨了"双师"工作室作为教学平台、科研平台、技术服务平台以及技能竞赛培育平台的具体实践。最后从历史沿革、实施保障和应用成效方面,总结了从教师工作室到"双师"工作室的建设启示。
关键词:
教师工作室 IT专业 人才培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伟廉 马凤岐 陈小红
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是高校提高质量的首要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通常分为三个层面: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和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层面。前两个层面具有全局性和综合性,其设计属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首先要分析目标需求及来源,科学确立目标框架,然后对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和解释,选择合适的内容形成培养方案,最后对目标进行反馈评价,以此不断改进和完善设计。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陶礼军
在实地调研、考察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和职教集团的重要作用,从营造集团内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建立开放性的教学体系、探索以项目为纽带的教学模式、改变人才培养评估模式等方面阐述利用职业集团平台培养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缓解劳动力市场出现的"供应悖论"现象。
关键词:
职教集团平台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研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艳
以福建物流企业用人需求和发展为依据,构建中职物流专业"职业基础平台+岗位群模块"课程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分段完成"登上基础平台,培养岗位能力,深化熟练程度",让学生先接受基础教育,然后自主选择岗位模块接受专业教育。"职业基础平台+岗位群模块"课程模式要顺利实施,还必须从教材、师资、制度方面提供支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许士群 张荣华
高职教育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间的密切合作,精心构建工学结合三级平台,着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互惠多赢的效果。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周鲜华 潘宏婷 沈云飞
随着高校会计学专业扩招,本科会计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凸显,为改善这一问题,本科会计人才跨专业能力培养意义非凡。"大会计"概念下跨专业能力培养,能够打破学术壁垒、整合优势资源,锻炼会计人才的行业整体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适应社会复合型人才需求,本文构建出高校多元化培养模式,运用"互联网+慕课"平台设计出"1+2+1"本科会计人才跨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并确定了专业课程教师角色定位。
关键词:
互联网+慕课 会计人才 跨专业能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周鲜华 潘宏婷 沈云飞
随着高校会计学专业扩招,本科会计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凸显,为改善这一问题,本科会计人才跨专业能力培养意义非凡。"大会计"概念下跨专业能力培养,能够打破学术壁垒、整合优势资源,锻炼会计人才的行业整体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适应社会复合型人才需求,本文构建出高校多元化培养模式,运用"互联网+慕课"平台设计出"1+2+1"本科会计人才跨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并确定了专业课程教师角色定位。
关键词:
互联网+慕课 会计人才 跨专业能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马松
"3+4"分段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众多的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领域不简单跟风,而是综合考察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联合中职、本科、企业三方,针对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建立面向大型机软件开发的"2平台+2模块"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软件设计开发、软件测试管理维护方向模块,将金融行业职业素养类课程和软件技术平台类课程在各模块内进行深度融合,探索"3+4"面向金融行业服务外包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建新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创意人才培养的改革,构建了基于创意园平台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政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义乌创意园,将人才培养中课程建设、实训实习、师资建设、文化引导等方面融合,实现了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校校、校企(行业)、校区(地域)的协同创新。依托创意园平台,建立基于真实创业环境的创意教学体系、基于创业的实践实训项目、创业导师和创意导师制度、创意和创业文化的育人机制,提高了创意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创意园 创意人才 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