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35)
2023(15050)
2022(12707)
2021(11938)
2020(10343)
2019(24032)
2018(23691)
2017(45426)
2016(24443)
2015(27701)
2014(27585)
2013(27212)
2012(25473)
2011(22653)
2010(22635)
2009(21036)
2008(20700)
2007(18661)
2006(16404)
2005(14614)
作者
(70619)
(59871)
(59149)
(56421)
(37610)
(28833)
(27062)
(23337)
(22530)
(21291)
(20281)
(20233)
(18802)
(18573)
(18498)
(18295)
(18095)
(17382)
(17165)
(17104)
(14805)
(14622)
(14452)
(13887)
(13479)
(13416)
(13117)
(13065)
(12084)
(11966)
学科
(107113)
经济(106992)
(72277)
管理(64630)
(50107)
企业(50107)
(49568)
方法(45962)
数学(41089)
数学方法(40564)
农业(32830)
(28316)
中国(26776)
地方(25648)
业经(25030)
(20803)
(20280)
(18829)
贸易(18816)
(18279)
(15489)
银行(15441)
(15277)
财务(15233)
财务管理(15190)
(15153)
金融(15149)
(14718)
环境(14581)
技术(14478)
机构
学院(346616)
大学(343891)
(145391)
经济(142493)
管理(133950)
研究(117990)
理学(115648)
理学院(114378)
管理学(112243)
管理学院(111609)
中国(90535)
(75011)
科学(73351)
(71740)
(65610)
(59826)
农业(57772)
中心(57352)
业大(57069)
研究所(54316)
(53587)
财经(52034)
(47439)
(45640)
师范(45187)
经济学(44500)
北京(44344)
(42058)
(41524)
经济学院(40326)
基金
项目(236526)
科学(186082)
基金(172234)
研究(171763)
(151420)
国家(149896)
科学基金(128007)
社会(109441)
社会科(103364)
社会科学(103333)
(93865)
基金项目(91620)
自然(82955)
自然科(80999)
自然科学(80973)
自然科学基金(79478)
(77884)
教育(77693)
编号(70411)
资助(70032)
成果(56404)
重点(53104)
(52362)
(51856)
(48750)
课题(47245)
科研(45863)
国家社会(45721)
创新(45598)
教育部(44457)
期刊
(162632)
经济(162632)
研究(98966)
(74913)
中国(68608)
学报(57188)
科学(52047)
(50896)
农业(50560)
管理(45150)
大学(43784)
学学(41478)
(34022)
金融(34022)
教育(32815)
业经(31053)
技术(29779)
(25949)
财经(25206)
经济研究(24044)
问题(22814)
(21679)
(18812)
统计(17771)
世界(17501)
资源(17199)
技术经济(16968)
图书(16872)
理论(15970)
农村(15830)
共检索到5196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明珠  王志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全党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文基于西部地区10个省(自治区)1158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采用交互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评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的增收效应与收入分配效应。结果表明:“巩固拓展”“有效衔接”路径的实施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增收效应不同,其中,巩固拓展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和两大战略整体实施效果,以及产业衔接、生态衔接正向显著促进家庭人均年收入增长,但仅“治理有效”和产业衔接有效缩小了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研究得出,“有效衔接”更有利于劳动力充足家庭和劳动力短缺村庄的家庭人均收入增长,同时,教育文化衔接有利于劳动力短缺家庭及村庄的家庭人力资本积累。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冷智花  付畅俭  许先普  
在人地关系调整大背景下,"谁来种地"的现实命题备受关注,土地的权利设置及制度约束固然重要,然而经营主体认识才是土地经营方式决定的第一重要变量。本文运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在既有承包制度设计框架下解析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的家庭一般性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家庭收入结构和劳动力内部分工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地区土地流转体现为"富农"行动特征,低收入家庭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成为约束条件,决定着农户土地流转决策目标。由此得到的政策含义为:土地流转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和非农业劳动参与的结果,农业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土地流转市场形成的必要条件,土地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志章  杨志红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但随着非农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难免会造成劳动力流失的问题。本文从农户视角出发,探讨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负向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农户非农就业显著地降低了参与专业合作社的概率,但离土型非农就业能够减缓这种抑制作用;(2)非农就业通过提升农民家庭收入、减少政治参与两条逻辑阻碍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社会资本的传导作用不显著。在后续乡村发展过程中须平衡好农户非农就业与农户主动性发挥的问题,如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就地就业创业、优化乡村治理机制与乡风文明建设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学术  向其凤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在理论界存在较大争议,而对农户创新的收入效应尚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基于西部10省(区)省际面板和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户创新行为及创新程度与其收入增长高度正相关。除此之外,对微观数据的分析还发现,农户不同的创新行为其收入效应不同,其中,非技术创新的收入效应明显好于农业技术创新。上述结论意味着,政府应该制定全面促进农户创新的激励政策,同时对技术之外的创新形式给予足够的关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飞燕  李孟刚  吴伟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调查数据,利用自适应核密度函数估计刻画了城乡家庭人均收入的分布,测算和分解了城乡家庭人均收入不平等状况,还运用计量模型讨论了影响城乡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并测算了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状况还比较严重,受教育程度、党员身份和城乡、地区因素等都是影响居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其中户主的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等因素在城乡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中贡献最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展进涛  巫建华  陈超  
本文基于江苏省金湖县1089个农户样本的实地调研数据和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引入农户收入梯度作为农户家庭收入差距的代理变量,选择劳动力流动的务工行业选择、务工时长、务工区位选择、就业培训和技能等级作为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变量,运用随机效用离散选择模型探讨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表明,务工行业选择、外出务工时长、务工区位选择、就业培训和技能等级等劳动力流动因素对不同收入梯度农民的影响差异明显,教育水平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明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渊博   温涛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贫困问题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引发新的关注。基于2021年中国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响应函数(RIF)回归方法探究数字素养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素养显著扩大了农户收入差距,并具备明显的马太效应,高数字素养能够攫取更多数字红利,而低数字素养更容易陷入“数字贫困”状态,无法发挥出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2)应用数字素养会显著加剧农户收入差距,而通用数字素养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这种情况也得以印证,现阶段数字“接入鸿沟”已经得以解决,数字“应用鸿沟”差距逐渐凸显。(3)数字素养能够缩小农户财产性收入差距,但会显著扩大工资性收入差距与非农经营性收入差距。脱贫地区受到数字素养的马太效应更强,农户收入差距明显加剧。研究结论证实了我国农村内部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同时数字贫困问题加剧了农户收入差距。新发展阶段我国数字乡村战略的推进不仅要注重农村低收入群体以及弱势群体数字素养的培育,更要加快构建农村数字经济的包容性发展路径,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程长明   郭小燕   高强  
保护和改善耕地质量是筑牢建设农业强国根基的关键。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的粮食种植户数据,使用Ordered 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等计量手段,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显著促进农户进行耕地质量保护,消除内生性偏误问题,以及运用更换变量、更换模型和更换样本的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支持上述结论;同时,在作用机制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扩大经营规模,以实现促进农户进行耕地质量保护的目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更有效地激励户主教育水平、家庭非农就业程度和家庭总收入较高的农户进行耕地质量保护,并且对于粮食主产区农户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因此,需要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在促进农户耕地质量保护中的作用,引导服务主体践行绿色生产理念;应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加大耕地质量保护的政策宣传,并瞄准重点群体和薄弱环节,助力其更好地开展耕地质量保护。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肖龙铎  张兵  
本文利用江苏省农村地区39个村72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使农户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进行重新配置,进而改变其收入结构,而立足于农村社会异质化程度逐步加大的现实,土地流转对高、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相比于低收入农户,土地流转更有利于高收入农户收入的增长。一个村的土地流转规模对该村基尼系数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该村收入最低五分之一农户纯收入占比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土地流转加剧了农户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肖龙铎  张兵  
本文利用江苏省农村地区39个村72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土地流转对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使农户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进行重新配置,进而改变其收入结构,而立足于农村社会异质化程度逐步加大的现实,土地流转对高、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相比于低收入农户,土地流转更有利于高收入农户收入的增长。一个村的土地流转规模对该村基尼系数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该村收入最低五分之一农户纯收入占比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土地流转加剧了农户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震  
笔者利用2009年农村家庭4200户收入调查的样本数据,以家庭户作为分析单位,对农村家庭户收入的差距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反事实分解。结果显示:平原区和山区农村家庭收入差距较小,地区歧视是造成家庭收入差距的主体;经济发达区和经济欠发达的收入差距在中高分位点上较为明显,家庭劳动力的特征变量分布不同是家庭收入差距主体;教育、工作经验、受培训人员在缩小家庭收入差距起着积极作用。家庭劳动力所占比例、男性劳动力比例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劳动力平均年龄、工作经验的平方对于家庭整体收入来说,没有基于个人收入的影响效果显著。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殷红霞  
教育投资与个人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教育投资是提升个人及家庭经济地位的主要途径。然而,个人教育投资也受制于家庭现有收入水平的制约。在西部传统农业区,长期性、高密度性教育投资支出与家庭实际收入水平之间的相互制约性更显著。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陕西关中某地的实地调查,着重分析家庭现有收入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制约影响,通过对家庭收入与教育投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提出改善农村教育投资环境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期刊] 预测  [作者] 武丽娟  徐璋勇  
本文利用我国西部地区11省(市、区)4976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Logit模型和倾向匹配得分法(PSM),对支农贷款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支农贷款对贫困农户的收入增加具有负向作用,对非贫困农户的收入增加影响具有正向作用。另外,农户教育背景、政治关系资本、家庭规模和贷款需求构成了农户能否获得贷款的重要影响因素。据此,本文从实施瞄准性的金融扶贫政策和提升农户获得贷款能力两方面提出金融帮助贫困农户脱贫及脱贫农户致富的政策建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杜尚荣   王著琴  
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助力器,二者有效衔接是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题中应有之举。二者有效衔接意味着回归立德树人在地化的价值本位,巩固赓续民族文化的价值基调,坚定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立场,铸牢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在衔接的底层逻辑中,巩固拓展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成果是衔接的前提,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是衔接的重心,激活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力是衔接的动能,发挥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优势是衔接的蹊径,形成民族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良性循环是衔接的旨归。在具体衔接路径上,应建立民族地区教育脱贫成果数智化动态监测机制,稳固衔接的基础;借助民族教育提高村民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夯实乡村持续发展基因;依托民族教育盘活本土资源,实现特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挖掘各类民族教育助农功能,促进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武建辉   秦涛   杨泽云   傅巧灵  
[目的]以数字技术、数字化平台、数据为主要载体的数字经济为现代农业发展赋能,小农户作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数字经济在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深入探究。[方法]以2021年川、赣、辽、鲁四省1595户的农户调查结果为基础,使用断点回归法与倾向得分匹配法等方法,结合相关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实证探究了数字经济对推动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微观影响。[结果]数字经济促进了小农户扩大土地规模、提高农业技术投入、资本投入以及采取绿色生产方式。异质性分析表明,在数字经济的影响下,“小于10亩”的小农户由于劳动力不足或土地富余而选择缩小土地经营面积;而“10亩及以上”的小农户则选择扩大土地经营面积、进行专业化种植;“青年”小农户表现出较为“积极”的生产行为,“中年”小农户则较为“保守”;数字经济对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小农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结论]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因此,应完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加快农村数字化建设,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并且注重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