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52)
2023(9504)
2022(8070)
2021(7517)
2020(5988)
2019(13865)
2018(13865)
2017(24616)
2016(14703)
2015(17081)
2014(17593)
2013(17052)
2012(16190)
2011(14719)
2010(15412)
2009(13905)
2008(14321)
2007(13450)
2006(12542)
2005(11946)
作者
(42081)
(34552)
(34474)
(32892)
(22340)
(16585)
(15933)
(13422)
(13306)
(13169)
(11904)
(11768)
(11436)
(11305)
(11005)
(10578)
(10497)
(10256)
(10151)
(10013)
(9185)
(8744)
(8587)
(8484)
(8079)
(7974)
(7784)
(7670)
(7352)
(6972)
学科
(53425)
经济(53357)
管理(46359)
(40702)
(33371)
企业(33371)
中国(23491)
地方(18945)
(18265)
(16311)
业经(15364)
(13975)
理论(13908)
(13142)
银行(13121)
方法(12934)
(12529)
教育(12361)
农业(12339)
(11281)
金融(11280)
(10683)
(10515)
(10430)
财务(10377)
财务管理(10336)
教学(10228)
地方经济(10222)
(9889)
企业财务(9736)
机构
学院(200923)
大学(193029)
(71593)
研究(71361)
管理(69317)
经济(69250)
中国(58199)
理学(54195)
理学院(53419)
管理学(52400)
管理学院(51976)
(44832)
科学(42541)
(39850)
(38215)
(38145)
中心(33438)
研究所(33196)
(32312)
(32206)
师范(32030)
(31127)
北京(30182)
技术(29840)
(28072)
财经(27773)
职业(27478)
(25638)
业大(25379)
教育(24641)
基金
项目(109583)
研究(90998)
科学(83512)
基金(69187)
(58122)
国家(57368)
社会(50520)
(48256)
科学基金(47765)
社会科(47369)
社会科学(47356)
教育(46409)
编号(42531)
(39551)
成果(36823)
基金项目(35436)
课题(33295)
(29747)
资助(29181)
(28572)
自然(27775)
自然科(27004)
自然科学(27001)
自然科学基金(26446)
重点(25710)
项目编号(24485)
发展(24284)
(23982)
规划(23972)
(23785)
期刊
(104706)
经济(104706)
研究(69491)
中国(62393)
教育(47469)
(34486)
管理(32742)
(32098)
学报(26333)
技术(26194)
(26016)
金融(26016)
科学(24779)
农业(21433)
大学(20478)
业经(18932)
学学(18135)
职业(18027)
经济研究(14173)
财经(13973)
图书(13945)
(13297)
论坛(13297)
(12828)
问题(12684)
技术教育(12363)
职业技术(12363)
职业技术教育(12363)
(12211)
会计(10940)
共检索到362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胡铂  胡晓强  吴芹  
"工学结合"是高职高专院校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式,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实践所学专业知识的机会,为之后的求职及从业,实现专业快速对接甚至是"无缝对接"。"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为学生提供校内理论教学无法模拟的真实工作环境,但是高校在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已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在分析这些不足的时候,研究者发现,除去实践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和客观条件限制之外,"工学结合"模式本身也存在一些天然缺陷,本文将从在职业认同开发与管理角度,并结合英语专业特点,对此进行相应的分析与阐述,期以借此进一步完善教育实践当中的"工学结合"模式,从而推动双语人才的培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谭欣  鞠红霞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应用,使"校、企、生"实现了三赢。文章对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学工交替"模式、"2+1预就业"模式、"订单培养"模式进行了对比比较,提出了"依托行业资源,加快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增强酒店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精细化发展的策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言生  陆启光  陈礼  
为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制冷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前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相连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桂玲  张超  
在软件工程(会计学)等工科背景下开设的会计学方向是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本文在整理相关院校类似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基本情况下,发现存在着专业的认可度较低、课程设置难度较大、专业学习难度较大、复合性较弱、人才流失等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军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事关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适应复杂经济环境变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管理会计人才首先应是通才,然后才是专才。我国应在政府的积极导向下,建立以高校教育为基础、企业岗位培养为主导、职业团体职业培训为补充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郭玉梅  
本文认为,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尽快在教学中建立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从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是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崔秀敏  黄子辉  李显宁  
工学结合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工学结合突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的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2+1"教育教学设计。"2+1"教育教学设计更加强调以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引领顶岗实习的真正落实。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林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以及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问题,阐述了几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思路和做法。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夏晓峰  刘世军  
本文主要介绍学校几年来在工学结合方面,经过努力探索出的具有自己特色的“2+1”办学模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卫平  龚小勇  包华林  余建军  
针对当前高职学院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工学结合、多方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天英  刘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出发,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工学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晓雅  
以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为例,提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重点介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实施过程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效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朱荣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流产业的快速兴起,我国各大高校开始兴办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专业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要探究物流管理创新性人才培养理论,通过外适质量、差异化培养与创新教育等理论,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当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教育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求高校教师运用更多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孙晓静  刘冬梅  
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实验实训基地的利用率。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可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委员会为依托,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全过程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走一条服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办学之路,逐渐进入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就高职院校如何实施"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庆峰  孟克  顾坤华  
社会适应性的内涵不仅指学生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包括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心智素养。地方高校已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机遇,着力于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从四方面入手:强化高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观念和目标;构建"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修订应用人才教学方案和培养计划;完善高校社会适应性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