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68)
2023(8332)
2022(6843)
2021(6362)
2020(5236)
2019(11412)
2018(11486)
2017(21516)
2016(11308)
2015(12444)
2014(11624)
2013(10909)
2012(9670)
2011(8480)
2010(8399)
2009(7752)
2008(6968)
2007(5987)
2006(5115)
2005(4353)
作者
(28723)
(24124)
(23759)
(22586)
(15231)
(11711)
(10760)
(9250)
(9194)
(8343)
(8243)
(7941)
(7548)
(7491)
(7311)
(7303)
(7141)
(7007)
(6868)
(6808)
(5979)
(5774)
(5587)
(5545)
(5453)
(5302)
(5237)
(5212)
(4923)
(4816)
学科
(40257)
经济(40220)
管理(29640)
(26992)
(21259)
企业(21259)
(14684)
方法(12382)
地方(12321)
中国(12095)
业经(10834)
农业(10177)
数学(10106)
数学方法(9926)
(8580)
(8216)
(7638)
理论(7400)
(6813)
贸易(6802)
环境(6684)
技术(6640)
(6639)
(6426)
(6176)
(5633)
(5621)
地方经济(5528)
(5453)
银行(5448)
机构
学院(142875)
大学(138874)
管理(53530)
(51332)
经济(49860)
研究(46674)
理学(46414)
理学院(45732)
管理学(44769)
管理学院(44512)
中国(34722)
科学(30141)
(29473)
(23079)
(22774)
中心(22681)
(22317)
(22257)
师范(22098)
(21986)
业大(20983)
研究所(20007)
(18133)
财经(17941)
师范大学(17802)
农业(17770)
(17752)
北京(17657)
技术(17171)
(16137)
基金
项目(101767)
科学(81607)
研究(77122)
基金(72901)
(63121)
国家(62581)
科学基金(54920)
社会(48625)
社会科(45894)
社会科学(45884)
(41942)
基金项目(40055)
教育(35961)
自然(35580)
自然科(34761)
自然科学(34750)
(34740)
自然科学基金(34089)
编号(33119)
资助(26962)
成果(25578)
课题(23079)
重点(22943)
(22894)
(22211)
(21094)
创新(20604)
(19961)
项目编号(19492)
国家社会(19447)
期刊
(62237)
经济(62237)
研究(40679)
中国(30573)
(22610)
教育(21155)
科学(20138)
学报(19831)
管理(18857)
(17433)
农业(15704)
大学(15431)
学学(14114)
技术(13295)
业经(12941)
(10999)
金融(10999)
经济研究(9275)
图书(8310)
资源(8193)
(7976)
问题(7858)
(7774)
财经(7653)
职业(7497)
科技(7481)
(7275)
现代(7148)
(6926)
论坛(6926)
共检索到2106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文升   周颖   王晓芳   杜南乔   熊志飞  
伴随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城市外部关系理论逐渐由中心地理论转向了流空间理论。文章基于层级性空间与流动性空间(“层级—流”)自身作用规律,从形态、功能、尺度3个维度构建了“层级—流”结合作用下的现代都市圈空间演化分析框架,提出了“层级—流”共同作用于中国现代都市圈空间的演化特征和机理。研究发现:(1)基于规模、功能、行政层级的层级性空间作用机制主要是层级集聚、功能覆盖、权力控制,基于多维要素流的流动性空间的作用机制包括分工合作、规模借用、负向反馈。“层级—流”交互促进了都市圈尺度的空间整合与重构。(2)城镇层级会影响要素流集聚—扩散的规模与方向并进而影响都市圈网络的建构;要素流动则通过资源的空间再布局重塑了都市圈的层级体系与功能结构。(3)武汉都市圈案例证实了“层级—流”在现代都市圈空间演化中的耦合作用,两者促进了武汉都市圈形态多中心网络化、生产功能多尺度网络耦合、生活功能协调化、生态空间共建共治以及空间关系的尺度重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赛南   邓慧琳   彭馨雨   陈书迪   王雨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都市圈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已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单元。文章以武汉都市圈为研究区域,基于手机信令、百度指数等多源大数据,采用要素流模型、SOM神经网络分级模型和QAP关系回归分析等得出城市空间联系格局、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都市圈各要素流动形成的空间格局呈多中心组团式结构,且内部流动强度不一;(2)根据SOM神经网络分级模型结果将武汉都市圈城市的对外联系能力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武汉的对外联系能力与其他城市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3)城市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差异对不同城市间要素流强度具有显著负影响,城市规模和开放程度差异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共同影响了都市圈内城市空间联系格局的形成。最后,针对武汉都市圈城市空间联系格局的优化提出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芳  郭梦瑶  牛方曲  
开展黄河“几”字弯都市圈的区域社会经济联系与空间格局的系统研究,可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提供科学支撑。论文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空间动态数据与城市自身综合发展实力的静态数据相结合,构建了都市圈多层次空间结构算法,对“动—静”结合视角下的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多层次空间格局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1)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内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联系强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信息流联系最强,且信息流与其他要素流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2)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形成了以鄂尔多斯为主导城市,以银川、呼和浩特、太原等为次主导城市的多层次空间格局,并形成了以这些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内小型城市团。未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应着重发展鄂尔多斯、太原、呼和浩特、银川等核心城市,加强核心城市辐射能力,并强化各城市间联系强度,推动“几”字弯都市圈由“点”到“轴”再到“面”的城市网络进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邢宗海  
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多个城市政府共同联合参与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作为基本单元融入国际竞争与分工成为我国大都市地区现阶段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本文以空间功能要素集聚与扩散特征为判据,将都市圈的演化过程分为四种状态、三个阶段,并依据于此对济南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和空间矛盾进行了量化分析,认为济南都市圈处于由"中心城市绝对集中的空间状态"向"中心城市相对集中的空间状态"转变的转型期,即都市圈发展雏形阶段的后期,并将进入都市圈成长阶段。最后针对济南都市圈核心都市区实力不强、都市圈功能不密、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低等三大核心空间问题,提出了空间优化调控的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兴平  朱凯  
在区域一体化逐渐强化的背景下,发达地区的都市圈已经成为区域创新协同的重要单元,都市圈层面的各类创新空间的格局特征成为新的专业化区域功能空间类型。以南京都市圈为案例,梳理出都市圈创新空间由"大空间"到专门性空间、再到企业类小微空间所呈现出的精细化与系统化发展脉络;将创新空间分为"知识型"和"产业型"两种类型,并对各类创新空间的承载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创新空间在都市圈层面的分布格局与相互联系特点,并提出其在空间组织、发展方向和行动重点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应的三个发展引导方向,为我国创新型都市圈研究提供案例经验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智轩  甄峰  席广亮  张姗琪  
流动性反映了空间在区域中承担的功能,是都市圈空间格局分析的重要视角。梳理流动性理论的沿革与大数据时代下的范式转变,基于行为、社会、思想、虚拟维度构建人的空间流动性概念模型,探讨从空间流动性对城市与区域研究的积极意义。在此框架下,聚焦行为维度展开实证分析,使用南京都市圈手机信令数据,从流承载力、流中心性和流控制力三个方面构建评价南京都市圈街镇流动性的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街镇划分为枢纽节点、扩展节点、集散节点、次边缘节点和边缘节点5类,并分析各类节点及其关联流的空间特征。基于此,结合现有规划指出南京都市圈高质量拥江发展、南北夹心式发展和多元跨界发展三个方面的规划实践思路。研究扩展了流分析在都市圈研究和规划中应用框架,可以为都市圈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程云龙  刘小鹏  刘泓翔  张羽婷  
都市圈是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以成都平原为主体的地域空间上有条件形成一个都市圈。将成都与14个地级市之间的经济距离、引力和场强进行计算,最后综合划定成都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为成都、自贡、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眉山、雅安、资阳等。根据指标划分,确定德阳、绵阳、眉山、资阳为内圈层城市,自贡、遂宁、内江、乐山、雅安为外圈层城市。考虑到城市首位度以及中心城市与各城市之间的引力和场强的大小,确定成都都市圈为一个初级都市圈。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金凤花  李全喜  马洪伟  
为了弥补相关文献对物流空间联系发展研究的不足,本文借鉴城市引力的相关研究模型并结合物流业的派生性特点,从空间角度研究了都市圈城市群体间的物流联系。基于2008-201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构建的物流联系强度模型,对上海都市圈物流空间联系强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等级划分,并从促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南京省会城市能量、促进物流空间联系的协调均衡分布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承良  熊剑平  张红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与组织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与自组织性。分形理论可以很好揭示城市系统的复杂性空间演化规律,已成为当前城市地理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以武汉都市圈为例,运用经济隶属度模型界定其空间范围,并对其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分形研究,得出: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范围变动互相耦合;城镇体系首位度较大,规模结构失衡;城市密度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轴向分布明显。针对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等级规模多极化、轴向扩展多元化、地域推进圈层化的空间组织战略,为实现“中部崛起”提供理论与实证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汪云  陈伟  郑金  周维思  
本文结合湖北武汉都市圈发展实际,提出在都市圈层面开展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专项研究,将其作为破解区域功能空间协同问题的重要抓手,并通过明确国土空间功能分区的定位和作用,建立功能分区的总体思路,研究探讨了功能分区类型、分区空间布局、分区建设策略及分区实施机制等内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俊虎  余斌  资明贵  张汉霞  郭新伟  
同城化是城市间要素流动与融合发展的动态过程,实施同城化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流、人口流、信息流三方面构建都市圈同城化综合测度模型,借助ArcGIS空间可视化分析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及其空间格局,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解析武汉都市圈同城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是都市圈的经济、人口与信息中心城市,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整体差异较大且两极分化现象突出;(2)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形成了“一心一区双轴多点”的空间格局,且具有空间非均衡性、空间指向性和空间邻近效应等空间特征;(3)基础设施建设是武汉都市圈同城化的关键驱动力,经济发展能力是其直接推动力,而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保障是间接推动力。基于此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同城化发展建议,以期为区域同城化建设提供科学支撑与案例借鉴。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名峰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发展路径。本文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为例,从区域空间的角度,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9个武汉城市圈城市和5个非城市圈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整体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相对高于省内其他城市,但圈内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并不均衡。本研究给出的政策建议是:各地应发挥地域比较优势,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结合湖北省主题规划,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大力提高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彭勇  肖玲  
中国中部地区崛起迫切需要战略支点。在分析武汉市及周边城市初步具备都市圈形态的基础上,从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角度对武汉都市圈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思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梁文钊  董晓峰  
以兰州都市圈为例,对都市圈范围划分和空间组织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首先,分析了日常都市圈范围划分的依据与兰州都市圈规划范围的确定;接着,对兰州都市圈的结构特点与兰州都市圈的基本范围划分进行了分析,同时讨论了标准都市圈范围划分的重要性与原则方法,探索了都市圈规划与管理统计中关于范围问题的解决途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国华  王英  
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及发展现状(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武汉城市圈,是指以特大城市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简称“1+8”城市圈。主要目标是将武汉圈发展成为内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发挥对湖北经济腾飞和中部崛起的强辐射作用和极化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