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77)
- 2023(14193)
- 2022(12105)
- 2021(11526)
- 2020(9577)
- 2019(22146)
- 2018(22256)
- 2017(42459)
- 2016(22926)
- 2015(25851)
- 2014(25399)
- 2013(24736)
- 2012(22347)
- 2011(20177)
- 2010(20281)
- 2009(18433)
- 2008(17867)
- 2007(15482)
- 2006(13353)
- 2005(11467)
- 学科
- 济(93852)
- 经济(93769)
- 管理(68093)
- 业(64460)
- 企(55177)
- 企业(55177)
- 方法(44097)
- 数学(38522)
- 数学方法(37831)
- 中国(23728)
- 农(22841)
- 地方(21932)
- 业经(20672)
- 财(20147)
- 技术(19985)
- 学(19124)
- 理论(16915)
- 农业(15513)
- 贸(15437)
- 贸易(15426)
- 易(14927)
- 和(14864)
- 制(14826)
- 环境(14012)
- 技术管理(13336)
- 划(13114)
- 银(13080)
- 银行(13042)
- 融(12720)
- 金融(12717)
- 机构
- 大学(317180)
- 学院(316410)
- 管理(130398)
- 济(123708)
- 经济(121005)
- 理学(113914)
- 理学院(112683)
- 管理学(110479)
- 管理学院(109913)
- 研究(101807)
- 中国(74748)
- 京(67062)
- 科学(64369)
- 财(53774)
- 所(49757)
- 业大(46645)
- 中心(46154)
- 农(46050)
- 研究所(45692)
- 江(44845)
- 财经(43643)
- 范(42477)
- 北京(42308)
- 师范(42129)
- 经(39712)
- 院(37778)
- 州(37046)
- 经济学(36355)
- 农业(35968)
- 技术(34143)
- 基金
- 项目(223236)
- 科学(176731)
- 研究(164262)
- 基金(161291)
- 家(139937)
- 国家(138775)
- 科学基金(120608)
- 社会(102831)
- 社会科(97504)
- 社会科学(97478)
- 省(88792)
- 基金项目(85587)
- 自然(78843)
- 自然科(77071)
- 自然科学(77056)
- 教育(76121)
- 自然科学基金(75641)
- 划(74044)
- 编号(67509)
- 资助(66448)
- 成果(53686)
- 创(49765)
- 重点(49759)
- 部(48269)
- 发(47820)
- 课题(46552)
- 创新(45754)
- 科研(42274)
- 项目编号(41737)
- 国家社会(41726)
- 期刊
- 济(130626)
- 经济(130626)
- 研究(90058)
- 中国(59619)
- 管理(48658)
- 学报(47372)
- 科学(44977)
- 农(40829)
- 教育(40156)
- 财(38940)
- 大学(36259)
- 学学(33913)
- 技术(30199)
- 农业(29021)
- 融(24015)
- 金融(24015)
- 业经(22129)
- 经济研究(21206)
- 财经(19968)
- 图书(17728)
- 科技(17399)
- 经(17004)
- 技术经济(16488)
- 问题(16375)
- 业(15464)
- 统计(15176)
- 理论(15159)
- 策(14779)
- 商业(14228)
- 资源(14101)
共检索到4511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志亮
运用欠发达区域创新理论总结"对外开放带动区域创新的渝北模式",该模式有以下突出特色:(1)通过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外需;(2)主动与重庆都市产业对接,主动承接沿海和海外先进产业的转移,发展特色现代产业集群;(3)通过对外开放引进相对先进的初级要素,并创造条件及时转向引进和发展高级生产要素;(4)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并借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5)向主城核心区靠拢,建立具有综合城市功能的现代都市区和具有现代产业功能的特色小城镇;(6)革新社会组织细胞,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新型区域政府、企业、社会单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袁志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标志,表明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以资本逐利为主要动力、以资本的优化配置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的全球化,尽管大大提升了全球生产能力,但是却导致了全球收入分配、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严重失衡,金融泡沫化严重,全球化继续发展与全球治理结构缺失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需要转型。就中国而言,旧的"两头在外"的开放模式也难以为继。根据这一全球经济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玉桢 李姗 宋文松
为探究城市化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本文基于价值链视角下的知识研发与成果转化两个相关联的子阶段,测算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2006-2015年两阶段创新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GMM方法,实证检验城市化和对外开放对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较低,创新效率的提升依赖于知识研发和成果转化两阶段的共同作用;城市化和对外开放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差异化特征明显;对外开放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即随着开放度的提升,城市化将显著提高区域创新效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鹏 郭永芹
笔者以创新环境和创新理论为基础,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和对外开放对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实证结果表明,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环境规制水平对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技术创新产生负面影响,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技术创新产生正面作用;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效果则不确定,其中外资依存度对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技术创新产生负面影响,外贸依存度虽然具有正面影响,但存在一定的不显著性。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杨丹辉
回顾40年来的开放历程,对外开放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符合历史前进的基本逻辑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表明,渐进式的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经验,这种开放模式有效降低了开放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充分释放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制度红利,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注入了持久的动力和活力,带动了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的全面提升。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和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开放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迈向大国复兴的必由之路。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特别是中美之间日益激烈的大国竞争,应积极探索开放新模式,将开放的推进重点由政策提供转为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庭东
本文认为,区域导向型发展模式下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与政绩观约束下所产生的对外开放中的行为扭曲,是导致价值增值外流以及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提高对外开放效益就必须清除造成地方政府行为扭曲的国内体制性障碍。
关键词:
区域导向型发展模式 地方政府 开放效益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江振娜
区域品牌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经济现象,区域品牌为区域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区域品牌有利于知识扩散、企业合作、创新人才的聚集及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等;我国海西区已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区域品牌,但存在区域品牌建设缺乏规划,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了以区域品牌促进区域创新建设的一些政策措施。
关键词:
区域品牌 区域创新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徐长生 张茵
本文认为东亚存在两种对外开放模式——“外贸主导型”和“外资主导型”,并且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着经常项目风险和资本项目风险。通过分析两种模式分别在日本和东盟国家的实际运行情况,得出了关于调整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三点启示,并据此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模式的大概构想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杨刚 王磊 宫丽莹 张佳硕
认为从区域的视角研究创新集群的知识转移问题,有利于提高区域范围内的知识创新能力,促进新技术、新知识在区域的传播和知识价值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质量。区域创新集群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是要实现区域内的知识转移。将研究区域范围作为切入点,运用知识势差理论,分析区域创新集群知识转移的机理,根据驱动区域创新集群形成的关键要素,从政府引导、资本推动、市场需求以及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驱动4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集群的知识转移模式,为区域创新集群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区域 创新集群 知识转移 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洁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详细研究了区域特质与创新模式的动态关系,以及提升创新能力的路径。首先分析了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三要素即核心因素、紧密因素和相关因素以及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功能;接着详述了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文化传统等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认为区域特质决定区域创新模式,并总结了我国区域创新的四种模式;最后提出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
区域特质 创新模式 区域创新能力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蔡跃进
江苏省苏州市全面落实国家新形势下就业创业新政策,深入开展国家级创业型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探索以创业带动就业新模式,全面构建创业带动就业"五大体系",即务实惠民的政策体系、市场运作的发展体系、双向开放的引才体系、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积极鼓励创新创业带动就业。至2015年末,全市创业带动就业累计总规模突破100万人,全市登记失业率为1.9%。一、放宽创业市场准入条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宏淼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国家干预下一套比较系统的,以资本控制、出口导向、税收及准财政激励、固定汇率及强制结售汇制为四大支柱的"新重商主义"开放模式或战略。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是对迄今为止的中国开放模式或战略作重新审视,分析作为这一模式的中国新重商主义的结构特征、绩效机制、政策困境和改进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既有干预,更重市场"、"既要重工,也要重融"、"既要重商,更重富民"为准则改进中国新重商主义战略的具体时策。
关键词:
新重商主义 开放模式 发展战略 国家干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向丽 刘晓欢 陶济东
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走区域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是高职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合理选择。湖北地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从理念、内容与路径等角度进行系统探索。借鉴湖北省高职院校经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以制度创新为根本,以适应性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规格,以开放性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崔新健 崔志新
进入21世纪,区域成为参与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利益体,单个区域或行为主体在多元环境的创新活动常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区域协同创新成为一种最佳可行性解决方案。文章从过程理论的角度研究多区域协同创新,探讨多区域协同创新演化路径,并依据参与协同创新的区域及行为主体的不同,将演化路径分为同主体多区域协同创新、同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和跨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三条。研究发现,在同主体多区域协同创新中,由于相同的行为主体存在共性,易达成利益共同体,协同创新目标特点由行为主体类型决定;在同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中,不同类型的行为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协同需要逐步融合,但主体知识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可以弥补其它主体的不足;在跨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中,相比前面两者,协同创新范围更广、形式更灵活、专业性更强,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多元环境障碍,但显然也存在更多的协同障碍。文章还在三条演化路径分析的基础之上,以三个区域协同创新为例,构建了3×3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及演化路径,为多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多区域 协同创新 演化路径 3×3模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对外开放如何影响技术创新?本文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经验,分析了对外开放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渠道。研究发现,对外开放通过出口、进口、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等途径促进国内技术水平提升。随着全球创新网络的发展和国内创新战略的实施,需要进一步转换对外开放模式,促进国内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对外开放 技术创新 全球创新网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