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82)
2023(8538)
2022(6906)
2021(6320)
2020(5137)
2019(12057)
2018(11305)
2017(22092)
2016(11063)
2015(12138)
2014(11513)
2013(11896)
2012(11128)
2011(10335)
2010(10071)
2009(9226)
2008(8932)
2007(7588)
2006(6713)
2005(6119)
作者
(30839)
(25960)
(25794)
(24750)
(16441)
(12281)
(11539)
(9982)
(9869)
(8996)
(8897)
(8522)
(8323)
(8187)
(8146)
(8116)
(7790)
(7472)
(7278)
(7035)
(6498)
(6199)
(6043)
(5799)
(5796)
(5753)
(5527)
(5109)
(5088)
(5047)
学科
(62865)
经济(62821)
管理(27616)
(26637)
方法(24072)
数学(22000)
数学方法(21918)
中国(20706)
(19890)
企业(19890)
(13571)
地方(13443)
(12710)
贸易(12705)
(12382)
业经(12131)
产业(11235)
(10649)
(9892)
环境(9411)
(8913)
农业(8805)
(8410)
关系(8135)
(7961)
金融(7961)
(7906)
结构(7896)
(7828)
银行(7820)
机构
大学(165222)
学院(163777)
(85968)
经济(84784)
研究(63681)
管理(62477)
理学(54530)
理学院(53882)
管理学(53334)
管理学院(53018)
中国(47762)
(35243)
科学(34626)
(34365)
(30312)
经济学(29697)
财经(28593)
研究所(27823)
经济学院(27004)
中心(26925)
(26409)
(23531)
北京(22563)
(22179)
财经大学(21628)
(21217)
(20448)
师范(20283)
业大(20073)
科学院(19534)
基金
项目(114520)
科学(93556)
基金(88407)
研究(83433)
(77329)
国家(76846)
科学基金(66624)
社会(59648)
社会科(57188)
社会科学(57178)
基金项目(46417)
(40588)
自然(40195)
自然科(39357)
自然科学(39348)
自然科学基金(38698)
教育(35980)
资助(35736)
(35222)
编号(29268)
国家社会(27379)
(27082)
(27037)
重点(26185)
中国(25148)
(23978)
教育部(23740)
发展(22894)
人文(22671)
创新(22671)
期刊
(88688)
经济(88688)
研究(54343)
中国(28203)
科学(23299)
管理(23190)
(23089)
学报(21368)
(19418)
经济研究(17129)
大学(16960)
学学(16276)
财经(14793)
(14054)
金融(14054)
问题(14050)
农业(13730)
(13179)
业经(12712)
技术(12101)
(12099)
世界(10762)
国际(10576)
教育(9287)
技术经济(8876)
(8402)
统计(8320)
现代(8046)
商业(7737)
(7573)
共检索到238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秋秋   马晓钰  
利用2011~2019年中国279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城市与智慧城市双试点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估计法考察双试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结果表明:双试点城市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这种促进作用因地区分布、资源禀赋、城市规模的异质性而有所差异。机制分析发现,双试点城市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居民消费和互联网发展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政策协同检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单试点,双试点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更强,并呈现出显著的协同作用。因此,应有序、合理扩大试点城市规模,加强政策协同与联动,因地制宜推动政策实施,推进试点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郭秋秋   马晓钰  
立足于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新时代背景,基于2009—2019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战略和低碳城市双试点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宽带中国”战略和低碳城市双试点的减污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相较于非双试点城市,双试点城市环境污染水平显著降低,这一结论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双试点政策的减污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其中,相较于分布在中西部的城市,位于东部的城市减污效果更强;非资源型城市的减污效果较资源型城市的更为理想。双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技术创新两条途径对城市发挥减污效应。此外,双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本地的污染排放,而且能够显著抑制“邻地”的环境污染。进一步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战略单试点和低碳城市单试点均具有减污效应,但弱于双试点的减污效应,“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和低碳城市试点对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协同作用,实现了“1+1>2”的政策效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阿城  王巧  温永林  
基于修正后的非平衡增长模型,构建了智慧城市试点、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模型,并选择中国164个地级市2004-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评估了智慧城市政策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智慧城市试点显著提升了获批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但并未提升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这个结果在更换代理变量、剔除异常值、考虑其他政策影响、调整时间窗口以及引入工具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智慧城市试点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差异较大,对东部城市和大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驱动效果更明显;(3)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试点主要是通过提升城市实质性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而象征性技术进步作为影响渠道发挥的效果不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郑冰   赵彦云   吕凯波  
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基于“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两个准自然实验,本文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的创新驱动作用具有动态可持续性,但“智慧城市”的创新驱动作用不及“宽带中国”;(2)“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协同效应,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作用在“宽带中国”与“智慧城市”双试点城市大于“宽带中国”单一试点和“智慧城市”单一试点城市;(3)科技人才集聚和科技财政投入是“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驱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机制;(4)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创新驱动作用在东部城市和普通城市更加显著。本文研究为优化数字基础设施时空布局、强化数字经济发展策略的协同效应提供了经验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德成  方璘  宋志龙  
在理论阐释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9-2018年中国内地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及作用机制,并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方法开展进一步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并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效应、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倒逼作用、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3个渠道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等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财政支出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能够显著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水平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则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更突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蒋选  王林杉  
文章通过构建基本理论框架,对智慧城市政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分析,利用2001—2017年中国186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样本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评估,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无论是否考察时间固定效应和个体固定效应,智慧城市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智慧城市政策能够促进试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2)在充分考虑地区异质性、城市规模异质性的情况下,分析结果显示欠发达地区智慧城市政策对当地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大于发达地区;智慧城市政策在不同规模城市中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均显著,其中极端规模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更大。(3)结合影响机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可知,智慧城市政策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确实存在积极的创新驱动效应、财政支持效应和外商直接投资效应3种中介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罗尚忠  
智慧城市是管理和发展城市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其建设内容包括: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防等等。智慧政务。就是政府依法行政、高效快捷、群众满意。现在有些城市建设的智慧政务中心就能充分体现。比如,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将各委办局统一在一个工作平台上,市民可以在网上直接办理相关业务。这种方式能充分体现公开透明,同时网上流程快,办同一件事花的时间短,这就是依法行政、高效快捷。另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建军  贾鑫晶  
为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挥智慧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实现产城融合的最终目标。本文利用2007—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讨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研究显示: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合理化,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在智慧城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郭丰   任毅   柴泽阳  
在数字经济时代,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实现减污降碳的重要手段,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工作。因此,基于2009—2020年中国2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这一结论经过共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渠道降低城市碳排放。(3)异质性结果表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在东中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力度较强和数字经济发展越好的城市中更加明显,城镇化水平在其碳减排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建议扩大“宽带中国”在西部地区和非资源型城市的试点范围,因地制宜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战略,更大力度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赵建军  贾鑫晶  
我国于2012年启动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以来,已有三批城市先后纳入智慧城市试点工作行列。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优化产业结构,这一政策的效果如何需要实证检验。根据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运用2007-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智慧城市试点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效应,同时从技术创新、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三个角度检验政策效果在区域、城市规模和城市特征上的异质性。结果显示:(1)智慧城市政策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都会产生明显的正向效应,从而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2)智慧城市政策传导到技术创新、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三个中介变量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3)智慧城市政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存在地域差异性:东中部地区智慧城市政策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西部地区智慧城市政策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不明显;三大区域智慧城市政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均不显著。智慧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也存在着城市规模差异性:规模较小的智慧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边际效应越大,规模较大的智慧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边际效应越小。(4)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影响力度越大。政府继续推行智慧城市政策,需因地制宜,考虑城市异质性特征,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推动科技金融发展、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发挥其产业升级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壮雄   韩佳容   付锦华  
正确认识和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对于中国深入推广数字战略和发展数字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多部门一般均衡贸易模型拓展到对国家内部各城市之间政策冲击的效应估计和分析中,讨论宽带中国政策如何影响城市数字产业。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政策能够提升数字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对试点城市数字产业财政支持增加5%,全国数字产业产出占比将增加0.29%;宽带中国政策会推动数字产业从非试点城市流向试点城市、从落后城市流向发达城市、从长三角城市群流向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并强化了数字产业头部城市的地位。此外,政策还会推动数字产业在城市群内部集聚,推动形成数字产业集聚高地。本文为政府未来的数字产业政策设计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家琛   王智新  
从“宽带中国”试点这一项准自然实验入手,利用多期DID模型以及2008~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且相较于绿色策略创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绿色实质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经过PSM-DID、排除其他政策干扰、反事实分析以及工具变量检验后,核心结论依然成立;考察城市的差异化特征,发现这种提升效应在不同等级城市遵循边际递减规律,环境规制、人才集聚、财政支出和对外开放水平较高的城市可以显著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技术创新效应。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金融发展水平和科技研发投入两种渠道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因此,应打造良好数字产业生态,为城市绿色创新提供底层支撑;立足城市的比较优势,因势利导进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视金融和科技发展,打通绿色创新中的“堵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建伟  苏丽锋  
文章利用"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政策构建多期渐次DID模型,分析ICT类通用型技术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ICT类通用型技术加速了城市就业结构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主要表现为示范政策变量显著降低了制造业就业份额,且政策实施后动态效应渐次增强。(2)城市市场规模辅助解释了就业结构转型效应异质性,市场规模越大的城市就业结构转型效应越强。(3)网络效应是通用型技术影响就业结构的重要机制,存在较强网络效应的信息服务业受影响后就业份额显著上升,网络效应弱的服务行业就业份额变化不明显,而高度依赖信息服务中间投入的金融服务业就业份额下降。然而,网络效应较强行业的就业份额增量小于制造业就业份额减量,潜在含义是通用型技术推动就业结构转型的同时,可能会引起结构性失业。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珊  湛泳  
随着我国迈入“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攻坚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赋能聚力”和“加档提速”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文章基于2003—2020年2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选用多期DID模型和PSM-DID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显著降低区域碳排放水平,产业转型升级是智慧城市建设抑制区域碳排放的有效路径,其中数字化发展和绿色创新能力较好、具备经济集聚优势、严格环境规制的城市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向赋能可以开创循环经济新格局,对区域经济减污降碳和绿色转型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的核心结论有助于激活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域碳减排效应的“创新红利”和“结构红利”,也为实现“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的政策愿景提供了路径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范红忠  范乐怡  宋颜希  
网络基础设施是新时代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基于“宽带中国”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05—2018年中国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数字金融发展以及缓解劳动力错配三个渠道提高了城市创新水平;(3)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促进作用主要提升了城市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并会随着城市创新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且在沿海地区、行政等级、财政自主权和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城市更为显著。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信息化和数字金融优势,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释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带来的创新潜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