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01)
2023(8724)
2022(7536)
2021(7115)
2020(6083)
2019(13954)
2018(13645)
2017(25990)
2016(13675)
2015(15270)
2014(14766)
2013(14173)
2012(12875)
2011(11241)
2010(11046)
2009(9744)
2008(8989)
2007(7496)
2006(6296)
2005(5296)
作者
(35389)
(29657)
(29327)
(28087)
(18955)
(14066)
(13342)
(11519)
(11339)
(10235)
(10163)
(9883)
(9247)
(9140)
(9039)
(8939)
(8790)
(8678)
(8494)
(8442)
(7105)
(7080)
(7028)
(6915)
(6732)
(6635)
(6435)
(6336)
(5814)
(5739)
学科
(53961)
经济(53887)
管理(39520)
(38620)
(32384)
企业(32384)
方法(27749)
数学(24992)
数学方法(24597)
(14903)
(14463)
中国(14091)
业经(11044)
(9799)
(9713)
地方(9658)
农业(9502)
(9401)
贸易(9395)
(9367)
财务(9327)
财务管理(9304)
(9164)
企业财务(8868)
技术(8617)
(8072)
银行(8061)
理论(8009)
(7830)
环境(7812)
机构
大学(180794)
学院(178517)
(75885)
管理(74759)
经济(74532)
理学(65269)
理学院(64629)
管理学(63504)
管理学院(63151)
研究(55183)
中国(42240)
(35919)
(35041)
科学(31912)
财经(28558)
中心(28153)
(26242)
(26092)
(25664)
业大(25206)
(24760)
经济学(23844)
(22953)
师范(22726)
研究所(22629)
财经大学(21743)
经济学院(21643)
北京(21614)
(20532)
(20167)
基金
项目(130227)
科学(105148)
基金(98323)
研究(95288)
(86029)
国家(84966)
科学基金(74802)
社会(63083)
社会科(59935)
社会科学(59920)
基金项目(52029)
(49560)
自然(48761)
自然科(47715)
自然科学(47703)
自然科学基金(46858)
教育(44764)
(42063)
资助(39491)
编号(37125)
(29787)
重点(29062)
成果(28931)
(27884)
(27192)
国家社会(27094)
教育部(26354)
创新(26068)
人文(25735)
科研(25721)
期刊
(75652)
经济(75652)
研究(49950)
中国(32006)
管理(28086)
(27967)
学报(25796)
科学(24412)
(22271)
大学(20840)
学学(19451)
教育(18369)
技术(16830)
(15666)
金融(15666)
农业(14976)
财经(13936)
业经(12058)
(11984)
经济研究(11702)
问题(10340)
图书(9379)
理论(8731)
(8560)
技术经济(8486)
统计(8268)
(8259)
财会(8023)
科技(7970)
实践(7961)
共检索到255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宣柳  
从称名方式的角度观察,周代君臣秩序存在变化,并非完全等同于家族秩序。西周时期,王命称名方式以私名和官名为主,此时君臣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家族秩序。春秋时期,王命多见亲属称谓,君臣秩序中“家”的因素大大加强。这一变化的动力在于权力下降的周王室面对新的政治环境,借用亲属关系加强其与地方诸侯国的联系,凝聚周人共同体和区分华夏、戎狄。将血缘视作一种“策略”,为进一步深化先秦家族组织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琦  
清代漕粮征运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严密的制度保障、强烈的指令性以及高成本等特性,这些特性对于地方社会构成了巨大的压力。清政府通过实施蠲、缓、改折等措施,对于制度进行调整,以舒缓民力,然而调整以不改变漕运"天庾正供"这一实质为前提,有限的调整根本没有触及本质问题。清代漕运的深层问题在于,其一,作为国家事务的特殊属性,其二,在制度范围内,存在多重利益关系,在漕运事务的运行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追逐利益中制造出一系列矛盾和弊端,并逐渐导致各种利益关系的失衡,地方社会秩序由此受到深远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童旭  
明清国家法律规定了里社制,随着里甲赋役制度的变革,里社制却逐渐废弛,被民间"社会"与民间信仰所取代。"社会"在长期的祭祀活动中,因为社会关联形成集体意识,这种共识可对超出村庄、宗族的公共事务发布禁约,从而产生地区公共秩序。国家法律与乡村秩序相互影响,在国家法律下行之时,乡村秩序则自生自发地生成回应型规则,认识和协调二者之关系,对于乡村治理有积极意义。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儒丹  
各国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与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矛盾使《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公共秩序例外制度成为重要的"缓冲地带"。具有贸易限制效应的争议措施意欲保护的公共秩序的范围认定就成为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WTO司法实践认定为国际社会的公共秩序,而有学者认为是贸易限制措施实施国一国的公共秩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WTO文本规定、相关欧盟司法实践、演进式解释历史等WTO法律解释因素和立法交易成本、国际贸易自行车理论、法官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等经济政治因素共同决定国际公共秩序观点更具法理依据,也更合理。但是,国际公共秩序观点的确存在过度压缩成员自治权空间的弊端,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软化。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东宁,张玉国  
苏东剧变结束了二战以来的雅尔塔体制,也结束了冷战秩序。震荡之后,世界在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带动之下,开启了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大门,不再有两个阵营之间的固定壁垒,取而代之的是世界上的任何国际行为主体间都有了交流与合作的自由。国际社会体系的这种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对世界新秩序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各种力量重新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探索自身发挥影响所能达到的限度,寄希望于在新的世界秩序中占据有利地位。正是在这样一个格局转变的时刻,国家对于利益的追求方式也在做出新的选择。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文治  
一、经济关系是论证古代社会性质的基本标志 西周时期,在已发现的铜器铭文中确实有不少关于奴隶的记录,在《尚书》《周书》《左传》中也偶有反映。过去西周奴隶制论者立论依据之一,即这时有关奴隶记录较多,诸如墓葬中殉人,古书中仆隶等。但单纯从奴隶的存在尚难断定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性质,更重要的是主要生产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王涵枫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从国家形式与资本形态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构建国际经济秩序周期性演进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国际经济秩序的周期性演进反映了资本逻辑从内在于民族国家到实现全球化的动态过程,由不同形态的资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形式下通过对国家结构和职能的塑造来表达其总体性权力,并决定了这一阶段国际经济秩序的物质内容。本文对国际经济秩序的英国周期和美国周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美国周期相对于英国周期资本逻辑更为深化,美国周期本质上是英国周期金融扩张阶段的延续。在资本逻辑下构建的国际经济秩序再生产出了自身的反对力量使危机无法避免,只有超越资本逻辑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解决当前的全球治理困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占魁  
对于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于19世纪中期提出的“智、德、体”三育说,后世学人多从教育要素上加以承传,而对其内蕴的教育价值秩序观鲜有关注。从历史视野看,古代儒家经典《中庸》中有关智、仁、勇“三达德”的教育学说与斯宾塞的教育价值秩序观一致。至近代,虽然严复早在19世纪末就已宣示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标”,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才是国家现代化的“本”,但在近代学人引用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先后出现过三个“中国化”的版本:一是严复和蔡元培因应近代民族“救亡”之需,将其改造为“体、智、德”的教育价值秩序观;二是梁启超出于“维新”之需,将其改造为“德、智、体”的教育价值秩序观;三是晚清政府出于“保皇”之便,又将其改造为“德、体、智”的教育价值秩序观。这三个版本在教育价值秩序观上的改造,不仅造成20世纪中国民众在“爱智”之求真(而非“用智”之求利)教养上的明显缺失,也最终导致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真正处于智力核心地位的卓越推理判断能力(而非传统教育所固着的记忆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瓶颈难破。为此,智育不仅是教育强国的关键,也是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强国事业未竟的历史使命。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守英  熊雪锋  
本文从国家治理视角回顾了中国对广袤乡村疆域的治理。在漫长的国家乡村治理进程中,乡村的秩序既取决于国家攫取的程度和方式,也取决于国家与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代理人的行为,以及作为乡村治理基础的非正式制度的作用。中国的国家乡村治理经历了从传统乡土社会时期的县政村治——集体化时期的国家全面控制——改革时期的乡政村治——城乡统筹时期的国家治理的演变和回归。国家乡村治理制度安排改变的目的是矫正上一个时期的治理弊端和问题,但迄今有效的国家乡村治理结构与秩序并未形成。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带来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城乡中国下的国家乡村治理出现大变局,非正式制度规则与秩序进一步演化与变迁,国家正式治理的成本收益结构发生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形成与乡村转型相适应的乡村治理制度安排,提高国家直接治理的绩效、完善与乡村治理半径相适应的委托代理制度安排,进行村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力量平衡,形成更有效的乡村治理秩序。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怀宏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b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By FRANCIS FUKUYAMA.Farrar,Straus&Giroux,2011.福山的新著《政治秩序的根源》是他迄今为止篇幅最大的著作,2011年出版的还只是这部书的上卷,就已接近六百页,其副标题是"从前人类时代到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吴江涛  韩颖  
虽然有的时候会忍不住遐想:如果人的自由意志能够得以肆意张扬,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但我知道自己不能这样做。我的身心被人类的两个基本秩序统治着:一是法规;二是道德。在自由和秩序间,我选择在秩序内谋生。这世间多数人皆如我,但也有一部分人不类我:对他们而言,只有
关键词: 国家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延龙  
作者认为,增强国家财力的重点应放在原有的财政政策到位、扼制非秩序财力流失上来,通过政策调整,采取切蛋糕的办法是违背改革政策初衷的。文章详细论述了当前我国财力非秩序流失的具体表现及其治理对策。认为只有把税制改革同治理国家财力非秩序流失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对一些已经出台、但却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的税收政策作必要的调整,才能取得既能增强国家财力,又能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效果。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吕冰洋  
本文沿着"财政制度—增进公共秩序—国家能力支柱—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逻辑,建立起"国家治理财政论"的基本框架,详细阐明了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本文理论要点有:(1)"公共秩序"是人的基本需要和经济社会运行的保障;(2)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经济从社会中脱嵌、利益格局分化、创造性破坏三大进程,公共秩序不断面临冲击和重建过程;(3)国家治理依赖于"国家能力"的支持,国家能力的两大支柱是市场增进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4)为建设良好的公共秩序,国家治理目标是经济有效、社会有序、政治包容;(5)财政支出、收入、预算和政府间财政关系中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从不同侧面有助于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保护和控制、权利开放和维护权威等目标的实现。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刘峰  
本文立足国家治理,以法律、经济、管理三个学科为视角,立体透视我国税收改革,提出建立税收秩序、税基因等概念及其话语体系,并基于秩序理论探析税收秩序的生成及其重塑国家治理的基因性作用。在讨论税收秩序与其他秩序之间的动态平衡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依次从价值目标、税权管理、税收政策、数据法治四个层面,把握动态优化路径,实现静态理想模式,构建新时代税收秩序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储新宇  
区域合作秩序建构的条件分析实际上就是考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一定区域内的国家能够实现稳定合作。实践证明:在一定区域内,相关国家通过对合作议题的确认,通过对相对均势结构的设计,通过对国家间共识和相互信任的培养,通过对合作利益总量的增加和利益分配相对均衡的把握,围绕一定合作议题、具有公共属性的秩序规则是可以建立起来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