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7)
2023(1580)
2022(1231)
2021(1257)
2020(1135)
2019(2382)
2018(2348)
2017(4168)
2016(2498)
2015(2933)
2014(3096)
2013(2882)
2012(2732)
2011(2470)
2010(2441)
2009(2325)
2008(2339)
2007(2099)
2006(1846)
2005(1787)
作者
(6378)
(5169)
(5081)
(4975)
(3372)
(2497)
(2448)
(2116)
(2006)
(1872)
(1787)
(1783)
(1687)
(1670)
(1627)
(1619)
(1580)
(1534)
(1526)
(1504)
(1494)
(1362)
(1332)
(1246)
(1226)
(1194)
(1167)
(1148)
(1127)
(1115)
学科
(7315)
经济(7310)
(6122)
理论(4124)
教育(4023)
文化(3726)
(3034)
企业(3034)
管理(2856)
方法(2747)
中国(2591)
(2362)
教学(2356)
经济学(2322)
(2291)
业经(2175)
产业(2028)
市场(2001)
研究(1900)
思想(1888)
政治(1841)
经济理论(1801)
文化产业(1765)
文化市场(1765)
企业经济(1528)
图书(1406)
书馆(1370)
图书馆(1370)
思想政治(1366)
政治教育(1366)
机构
大学(36304)
学院(34478)
研究(12180)
(10455)
师范(10405)
教育(9183)
(9157)
管理(8901)
经济(8797)
师范大学(8396)
科学(8034)
(8026)
理学(7241)
理学院(7061)
中国(6804)
管理学(6796)
管理学院(6701)
(5972)
(5869)
研究所(5451)
北京(5295)
中心(5192)
(4785)
技术(4735)
(4544)
职业(4246)
教育学(4031)
(3990)
(3897)
财经(3645)
基金
项目(19709)
研究(17587)
科学(15217)
基金(12092)
教育(10578)
社会(9899)
(9882)
国家(9726)
社会科(9158)
社会科学(9156)
成果(9130)
编号(8541)
(8292)
科学基金(7637)
(7613)
课题(6783)
(6138)
基金项目(5745)
项目编号(5401)
规划(5215)
重点(5039)
资助(4862)
(4782)
(4740)
(4715)
研究成果(4611)
(4583)
(4424)
(4360)
(4349)
期刊
教育(15667)
研究(12763)
(12301)
经济(12301)
中国(9190)
学报(6399)
科学(4845)
大学(4766)
图书(4409)
学学(3947)
(3745)
(3614)
书馆(3505)
图书馆(3505)
管理(3342)
职业(3116)
技术(2860)
农业(2470)
(2436)
(2422)
论坛(2422)
财经(2371)
(2126)
(2078)
成人(2024)
成人教育(2024)
高等(1974)
发展(1919)
(1919)
技术教育(1871)
共检索到552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史瑾  涂玥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改革者和研究者意识到教师"实用理性"对改革产生的消极影响。本文探讨了实用理性教师文化的内涵,对实用理性教师文化进行了现象学反思,结果发现,"实用"、"保守"是实用理性教师文化的本质表现,是教师应对"教育生活世界"时产生的自适应结果,而通过教师伦理意识的提升及发挥教育体制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则有助于实用理性教师文化的重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邵光华  袁舒雯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不必言说的亲密关系。教师之爱是教师的本源性行为。教师之爱是教育是否发生的前提,它以生活意义为基础,是一种教育意义的关心与信任。教师要明晰教育使命,突破理性规训,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真爱。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现象学是立足于"现象学精神"的教育追问。通达现象学精神的教育现象学有理论教育现象学和实践教育现象学两种范式。理论教育现象学旨在教育现象学理论与知识的建构,它在汲取、吸纳现象学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超验现象学、存在现象学、解释现象学和伦理现象学四种取向。实践教育现象学则直面现实生活世界提出的问题,它并非现象学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简单运用,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有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意义来源、研究方法与程序。理论教育现象学与实践教育现象学共同构成了教育现象学的整体取向。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午鹏  
在二十一世纪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产生了一段不可见的距离。对于技术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伊德来说,它具体表现为技术与身体之间的对抗。为了弥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鸿沟,伊德结合现象学与虚拟现实等物质技术,提出"技术具身"这一处于第三维度的概念。但从现象学自身的视角去看,这一提法却值得商榷:一方面,伊德对技术与身体的物质阐释与现象学家对它们的分析存在着根本差异;另一方面,"技术具身"概念自身也面临着难以克服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在当代语境下技术中的身体、作为技术的身体和技术本身之间的相互关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萍  
教师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实践主题,一直备受关注。在技术理性的主宰下,教师教育违背了教育应有的人文特性。教育现象学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人文视角。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成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教育现象学认为,富于教育机智是其视域下好教师的标准,引导教师保持教育现象学的生活态度,增强其对生活的敏感性并引导教师逐步形成反思力是培养好教师的优化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何菊玲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体现了教师成长两种不同的研究视域和范式。教师专业发展的危机表面上表现为师生生命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丧失,其深层根源则是对生活世界的脱离以及近代科学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自明性的前提。现象学对近代科学的反思和修葺对我们反思和克服教师专业发展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参照价值。教师专业在本质上是教师在与儿童相处时所显现出来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具有意向性和实践性。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在与儿童相处中形成教育智慧的过程。教师只有回到生活世界,去追寻其与儿童相处的生活意义和教育意义,才有可能形成教育智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宁虹  
教师成为研究者体现着教育自身意义的丰富和对教育意义和生活世界的关注。教育的生活世界是鲜活的 ,富有生命意义的 ,是一切教育的生存所必需的 ,同时它又是生动的、丰富的、充盈的 ,为经验所直观而尚未被抽象的概念所规定 ,是原发的、原生态的。教育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 ,教师的使命 ,就是使教育的意义得以实现。教师成为研究者 ,并不是要教师去做另一件事情 ,他所要研究的是怎样使教育的意义在学生身上得到实现 ,是每日每时在教育的生活世界里所经历的教育本身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萨  
日常含义上理解的教师反思,通常是指一种反思行为,即教师事后对自己工作的审视、分析、批判或对自己的经验总结,这样的反思行为只能是在事后发生,不可能与实践相伴随。然而,当从现象学的视野出发,"反思本身就是一种意识行为",反思意味着一种对自身意识的敏感和觉察,它是一种有预期的构成性意识。教师反思作为一种反思意识,总是能够伴随、激发和指引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正是这种主动的、积极的反思意识使得教师在独特、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表现出一种对教育机会的敏感和自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良华  
现象学哲学分化为观念论现象学、发生现象学和解释学现象学三个分支。与之相应,作为方法或研究方法的现象学主要有三种含义:先验研究、体验研究与解释学研究。虽然教育研究领域所采用的现象学方法主要显示为体验研究,但是,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乃是先验研究和解释学研究。有效的体验研究必须以先验研究以及解释学研究为前提,并因此而使体验研究显示出三个关键特征:倾听当事人的体验并尊重当事人的独特的本土语言;用艺术的语言描述当事人的体验;研究者放弃研究的态度而与当事人建立某种亲密的存在关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金美福  
秉持现象学态度,依据现象学还原原理进行教师教育理论研究,现象学的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新领域得以敞开。在现象学态度下,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教师的教育研究对象与内容为教师的职业生活体验;教师的职业生活体验研究过程与方法是进行现象学的描述与解释;教师进行职业生活体验研究应按照现象学的反思方法去操作;教师的职业生活体验研究是态度、目的、方法与过程的统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晓宏  
基于生活世界理论,一个人只有在摆脱了特殊世界的限制之后,才能真正进入无成见的、不先入为主的普遍世界。若依据这一理论视域重新考察教师的世界,由于受到各自境域与习惯的局限,教师在判断和行动时首先依赖其特殊世界,藉着自然态度去决定如何行动。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克服自身境域的局限,或许能开启他在此境域中的重新判断与行动的可能性空间,并可能让自己"被唤醒",他的世界也将因此显现奇迹了,他也能够成功地驾驭其整个生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晓宏  
教师之爱是教育之基础,如果教师没有对于爱的实质内涵的真正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教师之爱就可能变得支离破碎。德国著名现象学家舍勒将爱视为人的一种精神意向性行为。教师之爱就是指教师的心始终向着孩子,师爱构成了教师意向生活与情感生活的最高阶段。在教师的内心深处,出于"心向孩子"的意向比"出于义务"有着更高的价值,这也正是爱的逻辑或心灵的逻辑。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拥有"心向孩子"的意识品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姜勇  
与自然主义、科学主义的视角不同,现象学主张直接面向教师发展的现场与本身。现象学重视教师发展的历程,即"去存在"的过程,而非发展的预成结构;它关注教师内在的情感体验,即非理性的存在;它高扬教师成长的"共在"性,教师是在"他人"之中成长的。现象学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路长胜  
本文试图借鉴现象学哲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反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而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开辟一个新的思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黄旺  
在现象学精神病学乃至一般认识论中,始终存在着主体是否及如何能够经验陌生意识(疯狂意识)、理解他人之心的"不可知论"威胁。以闵可夫斯基为代表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将理解精神病患者的主观世界作为其目标,这使得他们必须以克服"现代精神病学中的不可知论"为前提条件。围绕该问题,文章阐述了闵可夫斯基精神病理学的直观与同情的工作方法及其特征,然后将其放入现象学与解释学理论中加以反思,借以揭示其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文章得出结论:一方面,直观与同情作为一种区别于科学观察的"内在认识方式",是我们得以理解陌生意识,克服不可知论的唯一途径;但另一方面,作为"实项内容"层面的意识,它不能被自我之外的任何他人经验到,这要求我们将他人作为一个主体来尊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