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74)
- 2023(2992)
- 2022(2302)
- 2021(2554)
- 2020(1983)
- 2019(4714)
- 2018(4720)
- 2017(6794)
- 2016(5098)
- 2015(5929)
- 2014(6106)
- 2013(5114)
- 2012(4705)
- 2011(4710)
- 2010(4945)
- 2009(3994)
- 2008(3834)
- 2007(3583)
- 2006(3324)
- 2005(3140)
- 学科
- 教育(19230)
- 中国(9746)
- 学(9294)
- 济(8155)
- 经济(8153)
- 理论(8103)
- 管理(7478)
- 教学(6819)
- 业(5086)
- 企(4759)
- 企业(4759)
- 技术(4710)
- 研究(3926)
- 思想(3814)
- 政治(3657)
- 发(3502)
- 学法(3499)
- 教学法(3499)
- 发展(3389)
- 高等(3374)
- 革(3281)
- 展(3267)
- 学校(3231)
- 经济学(3219)
- 改革(3185)
- 思想政治(3112)
- 政治教育(3112)
- 治教(3112)
- 学理(3102)
- 学理论(3102)
- 机构
- 大学(64775)
- 学院(59533)
- 教育(27992)
- 研究(23971)
- 范(21011)
- 师范(20943)
- 师范大学(17464)
- 京(15626)
- 管理(15582)
- 职业(14009)
- 科学(13888)
- 济(13198)
- 技术(13009)
- 理学(12943)
- 理学院(12671)
- 经济(12545)
- 管理学(12266)
- 管理学院(12120)
- 所(11736)
- 江(11145)
- 教育学(10822)
- 北京(10751)
- 研究所(10741)
- 中国(9824)
- 职业技术(9643)
- 中心(9383)
- 州(8449)
- 技术学院(8335)
- 院(8249)
- 教育学院(8003)
共检索到1018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路宝利
近代以降,"表征主义认识论"使原本完整一体的知识于"知性"与"物性"、"命题之知"与"能力之知"、"明言知识"与"默会知识"等多个维度上发生分离。甚至可以说,一直以来教育世界所传播的仅是知识的"一半"或言"半体知识"而已。20世纪中期以后,认识论革命尤其是职业教育对于"完整知识"的诉求,终使"表征主义认识论"走向瓦解,并逐步转向知识"现象学"。该背景之下,"现象学"知识即由范例、行动、叙事、情境所承载的"完整知识"在教育教学中逐一得以凸显,并将主导职业教育领域具有"现象学"旨趣的课程与教学变革。
关键词:
完整课程 完整知识 职业教育 现象学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路宝利
"经验科学"课程之抽象、单薄、无身等属性直接消解了教育教学的"完整性",遂导致人与世界、知与行、一般与个别等范畴在各自维度上发生分离,该现象在职业教育领域尤显严峻。而现有MES课程、CBE课程、学习领域课程诸模式虽在解构学科课程方面卓有成效,但只是部分解决了"二元"分离之弊。基于"经验科学"批判,通过解析具身、个别、完整与具象等属征,提出"现象学"课程方向,并在此关照之下,重新诠释范例、行动、情境与叙事之课程意义,且就定位、开发、组织与实施等相关问题做出初步探究。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现象学 课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路宝利
在不同层面,"表征主义"、"科学主义"与"客观主义"的长期霸权,终使"人之退隐"、"物性遮蔽"与"个人知识排斥"等教育之弊持存,在职业教育领域如是。基于"现象学"理念,与"生活世界"相适切的"叙事"之课程价值得以被重估,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叙事"超越"命题"的内在涵蕴,以及"具身性"的"个人知识"体验犹使当下课程困境得以破解。与传统有别,基于"生活世界"的"文本"收聚、基于"同类主题"的"文本"择类、基于"模糊规则"的"文本"呈现等构成"叙事"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教学实施则在"文本在先"、"文本寓居"、"文本释义"、"文本重构"中展开。
关键词:
叙事 职业教育 现象学 课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赵磊磊 董艳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职业教育正处于以数智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数字化时代。技术现象学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视角。从技术意向性、技术工具化、技术人工物、人技关系四个方面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本质进行技术现象学还原。通过技术现象学诊断发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隐忧主要表现为技术技能培养进路与技术导向的错位,技术整合偏差阻碍校企资源共建共享,技术生活离身化制约产教深度融合,技术遮蔽掣肘职业院校学生适应性培养。面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隐忧,应摆脱技术理性的困局,提高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功能承载;关注技术整合偏差调节,构建指向校企联动的职业院校数字治理体系;注重具身技术体验,塑造面向产教对话的虚实融生型实践场域;聚焦主体性职业适应,健全学徒培养共同体数字交互伦理规范。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贾剑方
任何一种教育,都反映着一种教育理论;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反映着一种哲学思想。以追求事物背后本质的表征主义,割裂了整体世界的"知性"与"物性"。以概念、原理、规律等命题为内容的学校教育,是过滤掉了"物性"的"半知"教育。缺失"物性"的教育,使针对"物"的"技术"变为了不可能。表征主义不是职业教育的哲学依据。现象主义追求"知性"与"物性"的统一,追求"完整"的知识,以具象、具身、寓居、亲知、完整、个别为属征,为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不同的教育类型,辨清自身的哲学宗脉,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象学的"全息知识论"移植于职业教育,尚未被职教界所意识,对这一领域的挖掘,对于当今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则更具有深远意义,将引发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施教方式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路宝利 刘延翠
"现象学"语境下,"范例"教学转向"范例"课程,又基于"模糊规则"的"类比思维"机制,终使"范例"取代"命题"的优先位置。以此为前提,中经收聚、择类、组织等步骤开发出与职业教育课程"知识——能力"单一逻辑相迥异的"范例"课程,且范例在先、主体浸濡、初级模仿、默会本质、高级迁移等课程实施环节,使得"范例"课程的"现象学"意蕴得以完满呈现。在理论上,遂使当下职业教育领域"知识不完整""组织不完整"与"主体不完整"等课程之弊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破解。
关键词:
范例 职业教育 现象学 课程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袁顶国 刘秋婷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选择课程形式、了解课程效果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目前职业教育课程评价面临着教育智慧运用与功利评价心态的冲突、课程构建多主体与课程评价主体单一的失衡、综合素养发展与僵化评价方法的对立等问题。运用教育现象学,从运用教育智慧、倡导多主体评价、重视课程体验与技能获得的动态过程、重视非预期效果、丰富评价方法等维度,重新构建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育现象学 课程评价 体系重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帅
现象学教育学摒弃先在的理论成见和抽象的形而上学,倾注于个体真实的生活世界,力图发现教育的"意义"之所在。这样的探究理路,为我们认识知识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为我们在知识教育实践中摆脱无休止的理论吵闹和纷争,重新找回生命的本真提供了新思路。在现象学教育学的视野中,不仅知识教育的生活面貌得以恢复,而且知识教育的根本使命也得以再认和明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现象学是立足于"现象学精神"的教育追问。通达现象学精神的教育现象学有理论教育现象学和实践教育现象学两种范式。理论教育现象学旨在教育现象学理论与知识的建构,它在汲取、吸纳现象学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超验现象学、存在现象学、解释现象学和伦理现象学四种取向。实践教育现象学则直面现实生活世界提出的问题,它并非现象学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简单运用,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有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意义来源、研究方法与程序。理论教育现象学与实践教育现象学共同构成了教育现象学的整体取向。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徐辉富
教育现象学是我国需要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结合胡塞尔超验现象学精神,对教育现象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和分析,内容包括教育现象学的内涵、主要思想、研究步骤、研究意义和评价等。文章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
现象学 教育现象学 研究步骤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萍
我国与国外教育现象学研究存在路径上的差异,国内多为理论研究,国外多为实践应用。不同的发展路径源自于对教育现象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教育现象学应归属于现象学还是教育学?教育现象学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方法?教育现象学是思辨的还是实践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澄明教育现象学的本真,进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现象学 本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良华
现象学的核心精神是"意识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为直觉教育学。人的最宝贵的元素是意向性,为了保护人的意向性,人需要悬隔杂念,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了重新恢复人的直觉和相关的智慧,教育学需要有新的转向即现象学转向。教育现象学的使命是重新恢复人的智慧。智慧诞生于空灵的直觉而并不来自循序渐进的积累。不过,人仅仅只有发达的意向性仍然不够。发达的意向性可以成全诸种"神童"的出现,但"神童"的出现如果以身体的孱弱、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作为代价,反不如节制人的直觉,限制人的意向性,让人展开"非意向性"的生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君进
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是"回到事情本身"。"回到事情本身"的方式是本质直观,是超越经验意见而到达本质观念。当前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往往把狭隘的经验主义和现象主义奉为圭臬,并认为教育现象学研究就是对教育经验和教育现象的体验描述,这实际上是打着现象学的幌子而将现象学等同于或降格为经验研究,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象学自身的背弃。总的来看,纯粹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并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也不是描述经验中的教育现实,更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体验研究,而是一种致力于通往"回到教育事情本身"的研究态度,其归根结底是一种探究本质的研究精神。把握住现象学研究的实质内涵,有利于教育现象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自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朱光明 应单君
马克斯.范梅南主编的教育学术期刊《现象学+教育学》(《Phenomenology+Pedagogy》)是现象学运动在教育学领域的一种效应,它继承并发展了荷兰"乌特勒支学派"的现象学思想,定位于教育的人文科学探究,以提升人们的教育实践智慧。期刊不仅为相关学者创建了一个现象学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读者呈现了丰富的现象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与研究发现及大量的研究信息,推动了现象学教育学的学术发展,扩大了现象学教育学在学界的影响。《现象学+教育学》因完成了其使命而于1992年停刊,但是它的精神和传统却持久不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洁
现象学教育学是一门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的教育学,它致力于儿童养育和教育的实践。故事在现象学教育学的一些著作中,往往占据很大部分,这些故事不是被概念、定义固定下来的,它们是一个个充盈的、丰满而又真实的情境的再现,是“事情本身”的显现,这是现象学教育学的表现方式,也是现象学教育学中的“生活世界”和“回到事情本身”的体现,是对儿童与父母、学生与教师等的生活体验进行描述和解释。现象学教育学的这种全新视野对我们重新理解教育,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理解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解决存在已久却悬而未决的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