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56)
- 2023(12234)
- 2022(10011)
- 2021(9199)
- 2020(7643)
- 2019(16958)
- 2018(16507)
- 2017(30829)
- 2016(16424)
- 2015(18305)
- 2014(17308)
- 2013(17288)
- 2012(15623)
- 2011(13847)
- 2010(13855)
- 2009(13375)
- 2008(13286)
- 2007(11741)
- 2006(10348)
- 2005(9703)
- 学科
- 业(75213)
- 济(74809)
- 经济(74721)
- 企(68092)
- 企业(68092)
- 管理(61777)
- 方法(31738)
- 业经(26498)
- 农(25976)
- 数学(23993)
- 财(23888)
- 数学方法(23854)
- 中国(20731)
- 农业(18374)
- 务(17939)
- 财务(17926)
- 财务管理(17913)
- 企业财务(16909)
- 贸(16112)
- 贸易(16102)
- 技术(15974)
- 易(15753)
- 制(15184)
- 策(14176)
- 和(13995)
- 划(13869)
- 理论(12569)
- 体(12315)
- 环境(11259)
- 学(11098)
- 机构
- 学院(238700)
- 大学(232254)
- 济(109577)
- 经济(107978)
- 管理(94026)
- 研究(80906)
- 理学(80542)
- 理学院(79815)
- 管理学(78871)
- 管理学院(78427)
- 中国(66316)
- 财(48872)
- 京(48823)
- 科学(46452)
- 农(41479)
- 所(40534)
- 财经(39081)
- 研究所(36637)
- 经(35855)
- 中心(35662)
- 江(35425)
- 经济学(33971)
- 业大(33227)
- 农业(32659)
- 北京(30838)
- 经济学院(30675)
- 院(29345)
- 财经大学(28869)
- 州(27390)
- 商学(27336)
- 基金
- 项目(155027)
- 科学(124473)
- 基金(115627)
- 研究(115319)
- 家(100306)
- 国家(99460)
- 科学基金(86641)
- 社会(77124)
- 社会科(73222)
- 社会科学(73207)
- 基金项目(60014)
- 省(59203)
- 自然(54209)
- 自然科(53007)
- 自然科学(52988)
- 自然科学基金(52128)
- 教育(50845)
- 划(48632)
- 资助(47248)
- 编号(44797)
- 业(36081)
- 创(35253)
- 部(34968)
- 重点(34829)
- 成果(34595)
- 发(34281)
- 国家社会(33181)
- 创新(32176)
- 制(30368)
- 课题(30364)
- 期刊
- 济(125218)
- 经济(125218)
- 研究(71525)
- 中国(44398)
- 财(40218)
- 管理(39876)
- 农(39691)
- 科学(33537)
- 学报(32586)
- 农业(28125)
- 大学(25698)
- 学学(24732)
- 业经(22436)
- 融(22014)
- 金融(22014)
- 经济研究(21289)
- 技术(21274)
- 财经(20092)
- 教育(18131)
- 业(17714)
- 经(17551)
- 问题(16081)
- 贸(15263)
- 世界(15153)
- 技术经济(14167)
- 国际(13326)
- 现代(12200)
- 商业(11491)
- 财会(10833)
- 版(10484)
共检索到3606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忠 曾婷婷
测算水产养殖业潜在产能对保障食物安全意义重大,但目前对我国水产养殖业产能的动态变化研究较少。论文基于传统农业产能测算方案,创新性提出了1个综合性的测算方案,按生产方式,分省、分区测算我国水产养殖业可实现产能,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综合性的测算方案切合实际,具有便捷性和科学性。这一方案可在全国推广,运用到省、市、县的水产养殖产能测算工作中。开展大规模本底调查是下一步产能测算的重要工作。我国水产养殖业可实现产能测算为7300万t。养殖面积下降已对水产养殖业产能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单产水平的提高对产能贡献巨大。位于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和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是未来扩大产能最具潜力地区。稳住养殖面积与提高单产水平是提高渔业产能的两个抓手,提高海水大水面养殖的单产水平对提高我国大水面养殖产能的促进作用更大。
关键词:
大食物观 水产养殖业可实现产能 产能测算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建军 徐思雨 赵文武 冯建彬 李利冬 邹曙明 崔利锋 李家乐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践行大食物观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淡水养殖业对于优化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提高人类营养健康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厘清淡水养殖业发展中的问题,探寻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本文对2013—202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淡水养殖业的养殖方式和养殖种类进行了梳理统计,并对以池塘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设施渔业及盐碱水体养殖共5类主要养殖模式为代表的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从淡水养殖空间拓展、设施现代化、种源自给、病害防控、产品加工转化5个方面,探索性地提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方向,并进一步从国家政策、科技进步、人才队伍、技术推广和财政资金5个维度提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以期为中国淡水养殖业转变方式结构,实现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励汀郁 普蓂喆 钟钰
“大食物观”对我国食物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应对资源短缺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长的重要战略。但我国食物缺口估算结果差异明显、食物安全与资源安全之论尚不明晰,不利于深入理解践行“大食物观”。基于膳食营养视角,文章从生产、消费、营养多维度估算我国主要食物供需缺口、绘制缺口矩阵,并从环境视角进一步匡算食物缺口下虚拟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缺口。研究发现,我国食物缺口至少存在四种类型,其中豆类、奶类等“产需双缺型”和食用植物油、肉蛋等“生产不足型”是关键短板。远期来看,食物供给存在营养不均和资源支撑能力不足两大隐患。文章认为“,大食物观”下,食物安全和资源安全“一体两面”,需保障食物、资源双安全,既要引导居民营养消费、改善食物供需结构,还需拓展国土空间资源、减轻耕地水源压力,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大食物观 膳食营养 食物安全 资源安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芳 贾晋
大食物观是一种强调食物安全的现代食物观念。本文系统梳理了大食物观的思想演进和食物安全内涵,厘清了大食物观视角下食物安全的逻辑链路,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中国食物安全状况进行全面测度,并对国家中长期食物安全状况进行了远景模拟。研究发现,2016—2022年中国处在中度食物不安全状态,形势较为严峻;若综合考虑人口数量减少、消费结构趋于稳定以及节损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这种状况或将于2035年前后趋于好转;而要顺利实现这一转折,必须牢牢树立大食物观,加快建立食物安全政策体系,统筹好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整合国内国际资源,建成稳定可靠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关键词:
大食物观 食物安全 指数测度 远景模拟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荣志杰 姜启军 牛亮 周然
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对保障粮食和各类食物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为引领,构建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结合主客观赋权方法,在区划食物主产区、非主产区的基础上,对2009-2020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粮食安全水平进行科学测算,探索制约不同区域粮食安全水平继续提高的相对短板。结果表明:当前各省级行政区已全部迈入粮食安全的“安全”及以上行列,保障食物供应数量是最关键目标。对食物主产区而言,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地方支农投入还需进一步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较大等传统问题依然存在,耕地流失和脂肪生产能力逐步成为新短板;对非主产区而言,食物加工与储备能力、仓储从业人员数量和农药化肥施用量较大是主要障碍。基于此,建议从多元开发食物来源、精准农业补贴导向、优化耕地补偿、调整食物储加布局等方面继续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朱晶 王容博 徐亮 刘星宇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以低于世界人均的水土资源实现了高于世界人均的食物消费水平。中国粮食安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方面归功于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国全球领先的贸易开放程度和外部粮源的有效利用,农产品贸易已全面融入中国粮食安全。然而,随着收入增长、国内食物需求的不断转型升级,以及国际市场风险波动的持续加剧等都对粮食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农产品贸易进口种类高度集中、重点品种进口来源地依赖度偏高等特点会使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动荡加剧背景下出现外部粮源的利用风险明显上升的情况。大食物观的提出是对传统粮食安全保障思路的拓展。保障“大食物安全”,既需要依赖于国内全方位、多途径的食物资源开发,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贸易开放水平,促进食物进口结构多元化发展,加快形成更加稳定、更具韧性的农产品贸易格局,降低外部粮源利用的不确定性风险,提高国内粮食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国内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同时,大食物观下多元化农产品进口格局的构建也对相应的制度支持和条件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需要不断提高动物疫病输入防控与进口产品质量管控能力,逐步完善冷链物流设施条件与进口全产业链监管体系,进一步优化调整边境措施,从而更加高效地利用外部农产品市场,实现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国景 韩昕儒 陈永福
[目的]利用1996—2016年中国食物进口数据,分析中国食物进口格局,实证研究中国食物进口需求,分析进口来源地在中国食物进口市场上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区分来源的Rotterdam模型。[结果]在进口格局上,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占据中国食物进口总量的较大比重;支出弹性结果表明当中国食物进口需求增加时,从加拿大进口的食物数量增幅会相对最大,巴西和阿根廷增幅相对最小;自价格弹性结果表明,来源于巴西和阿根廷的食物进口量受自身价格变化的影响相对最小,其次是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食物进口对这些国家的依赖性较强;交叉价格弹性结果表明,中国食物进口来源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和互补关系。其中,进口美国与加拿大食物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进口澳大利亚与巴西和阿根廷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结论]食物进口来源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和互补关系,中国食物进口应充分考虑这些关系,促进食物进口来源地、运输通道和贸易渠道的多元化,以保障食物贸易安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长全 韩磊 李婷婷 王术坤 罗千峰
本文研究了中国饲料粮供给安全面临的形势和主要挑战,分析了粮饲结构调整对破解农业结构矛盾、保障大食物供给总体安全的作用,提出了大食物观视角下保障饲料粮供给安全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表明:在“口粮过剩与饲料粮短缺并存”情况下,对口粮自给率标准与形势的认识误区导致了粮饲结构错配问题的深化和累积;饲料粮生产面临资源潜力开发水平低与空间错配问题,包括“高潜低用,低潜超用”问题和更突出的实际优势品种与潜在优势品种偏离问题;饲料粮的科技投入与科技支撑更加不足;饲料粮的对外依赖面临更大脆弱性,体现为进口对国际市场供给能力和对少数来源地的依赖度更高。模拟分析显示,在不影响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粮饲结构调整能够降低食物供给总体对外依赖度,提高饲料粮自给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小平 廖亚君 毛雨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已不仅局限于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的供给保障,而应包括肉、禽、蛋、奶、水产品、蔬菜、油、糖、水果及饮料(如酒类)等各类食物。我国饲料粮消费已于2015年开始超过口粮消费,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发生的历史性转变,指出我国口粮供给非常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的重点应转移到饲料粮供给保障上,并提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调整种植业及养殖业结构、改进饲料配方等措施来保障饲料粮供给。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胜根 田旭 龙文进
过去几十年,我国食物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粮食安全观念也逐步从传统的注重口粮安全过渡到注重数量、营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的大食物安全观。在大食物观下,未来我国食物供求均衡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食物结构性短缺、食物自给率下降;食物供求空间错位,食物消费在不同人群之间差异明显;生态和水土资源制约不断加强,可持续生产能力亟需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良、营养过剩以及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并存;现有政策体系不适应大食物观的需要等。为应对以上挑战,需要全方位利用国土资源、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改革政府补贴支持政策,引导多元食物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食育教育和宣传,推动建立健康导向型的多元膳食模式;政府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多元化食物供给统计与评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胜根 田旭 龙文进
过去几十年,我国食物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粮食安全观念也逐步从传统的注重口粮安全过渡到注重数量、营养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目标的大食物安全观。在大食物观下,未来我国食物供求均衡面临诸多挑战,包括:食物结构性短缺、食物自给率下降;食物供求空间错位,食物消费在不同人群之间差异明显;生态和水土资源制约不断加强,可持续生产能力亟需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良、营养过剩以及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并存;现有政策体系不适应大食物观的需要等。为应对以上挑战,需要全方位利用国土资源、多渠道开发食物来源,改革政府补贴支持政策,引导多元食物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食育教育和宣传,推动建立健康导向型的多元膳食模式;政府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多元化食物供给统计与评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萌山 秦朗 程广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食物观的提出,为我国食物系统转型指明了新的方向,为构建新时代可持续的食物系统开辟了新的战略路径。本文在系统梳理中国食物系统转型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以目标更加高远、结构更加丰富、来源更加多元、供给更加可持续、保障更加安全为食物系统转型要求,以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推动食品加工营养健康转型、建立区域特色可持续膳食模式、减少食物损耗与浪费、提高国际市场利用能力、加强资源回收与利用为食物系统转型路径,需要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食物供给、强化政策支撑、加强科技创新、加强营养援助、加强顶层设计六个方面综合施策。
关键词:
大食物观 食物系统转型 路径 战略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川 卢新海 许进龙
立足“大食物观”构建了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Markov链对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2010—2021年中国粮食安全水平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缓慢,生产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消费安全、流通安全5个子系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生产安全对粮食安全水平的提升贡献率最高。(2)全国、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粮食安全水平均表现出“绝对水平提升、相对差异缩小”的特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更严重的多级分化现象,非粮食主产区初始粮食安全水平分布较为集中但后续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3)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平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各省市粮食安全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性正逐渐减小。(4)粮食安全水平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呈现稳态性,不同粮食安全水平类型之间转移概率较低,各地区在总体粮食安全水平中的分布位置比较稳定。基于研究结论,从重构粮食生产空间、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完善粮食流通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纪志耿
构建大食物安全观,其重点是调整当前农业生产结构,玉米等作物去库存,大豆等作物补短板,在粮改饲过程中着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在特色果蔬产业发展中着力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在米袋子、肉盘子、菜篮子结构优化中切实改变居民的膳食结构,缓解农区的生态压力。在调结构、转观念过程中,需防范农产品"去产能"、种养殖业产业同构、耕地资源流失、农民利益受损四重风险。
关键词:
新常态 大食物安全观 农业结构调整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宇哲 许智钇
本文认为,树立大食物观理念指引,是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落实和优化。大食物观理念下的耕地保护将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纳入同一体系,实现全过程管控耕地数量、全链条平衡耕地质量和全要素保护耕地生态,是完善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创新。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数量 策略探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