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12)
- 2023(7420)
- 2022(6218)
- 2021(5969)
- 2020(5105)
- 2019(11595)
- 2018(11303)
- 2017(22152)
- 2016(11907)
- 2015(13685)
- 2014(13601)
- 2013(13483)
- 2012(12903)
- 2011(11365)
- 2010(12035)
- 2009(11652)
- 2008(10651)
- 2007(9678)
- 2006(8833)
- 2005(8491)
- 学科
- 济(41723)
- 经济(41660)
- 管理(31460)
- 业(31364)
- 融(26662)
- 金融(26660)
- 企(25628)
- 企业(25628)
- 银(24301)
- 银行(24285)
- 行(23487)
- 中国(20142)
- 财(14916)
- 方法(14224)
- 制(14066)
- 农(13820)
- 地方(13183)
- 数学(12055)
- 数学方法(11752)
- 中国金融(11086)
- 业经(10501)
- 务(10198)
- 财务(10164)
- 财务管理(10136)
- 农业(9694)
- 企业财务(9592)
- 贸(8797)
- 贸易(8784)
- 易(8532)
- 体(8528)
- 机构
- 大学(160656)
- 学院(159515)
- 济(62614)
- 经济(60808)
- 管理(55756)
- 研究(55676)
- 中国(54083)
- 理学(45505)
- 理学院(44880)
- 管理学(43981)
- 管理学院(43671)
- 京(35872)
- 财(33739)
- 科学(31999)
- 中心(29846)
- 所(28381)
- 江(26653)
- 农(26613)
- 财经(25264)
- 银(25083)
- 研究所(24915)
- 银行(24201)
- 北京(23612)
- 范(23393)
- 师范(23208)
- 行(22855)
- 州(22743)
- 经(22550)
- 业大(21034)
- 人民(21003)
- 基金
- 项目(94821)
- 研究(73466)
- 科学(73062)
- 基金(66280)
- 家(56180)
- 国家(55586)
- 科学基金(47088)
- 社会(44468)
- 社会科(41989)
- 社会科学(41977)
- 省(37718)
- 基金项目(34758)
- 教育(33677)
- 编号(31659)
- 划(31457)
- 自然(29011)
- 自然科(28332)
- 自然科学(28327)
- 成果(28155)
- 资助(28022)
- 自然科学基金(27789)
- 课题(22302)
- 重点(21216)
- 发(21038)
- 部(20551)
- 性(19819)
- 创(19504)
- 项目编号(19365)
- 年(19098)
- 大学(18384)
共检索到2752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信 周晴
从本轮次贷危机我们可以看出:"大而不倒"问题比危机之前显得更加严重,关于防止危机再次发生之前提条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系统性重要机构或"大而不倒"银行上面。文章认为,解决"大而不倒"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涉及资本金、流动性管理、对手方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目前,理论界对解决"大而不倒"问题是有分歧的。文章试图从多维视角对其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刚
"大而不倒"作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重要监管政策,自1984年正式确立以来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本次金融危机暴露出该政策由于巨大的负外部性和道德风险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本文归纳了危机后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美国、英国、瑞士解决"大而不倒"问题的政策建议,指出我国监管当局应汲取西方国家的前车之鉴,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顶层设计,有效化解金融机构"大而不倒"带来的危害。一是督促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二是全面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三是坚持过程监管与危机处置并重,有效化解风险。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郑晖
次贷危机中欧美金融监管机关以"太大而不能倒闭"为由援助本国濒临倒闭金融机构,但其存在扭曲竞争环境,诱发存款人、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机关道德风险等诸多弊端。由于现阶段彻底取消这一政策并不现实,欧美通过立法以达到限制其弊端的目的。我国也存在类似的救助问题金融机构实践,但相关立法并不完善。笔者认为,今后我国相关立法应通过设置高门槛救助决策制度、反垄断执法机关及审计机关对救助决策的事后评估审计制度、存款保险参保银行缴费弥补因救助产生的存保基金亏空制度等加以改进,并进一步完善央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等,从而避免以"太大而不能倒闭"为由救助商业银行的情形出现。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云林
本文通过实证方法探讨次贷危机引发和扩散中的利率风险问题。主要结论是:从长期利率角度看,对房市的"松"货币政策从2001年降息一直持续到2005年6月;过低的长期利率会过度挤压金融机构放贷的长期收益,进而增大金融体系的利率风险。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高利率、强美元导致的大量外资流入与混合调息抵押初始低利率相结合,共同推动了高风险次贷的发放;在高息和房价下跌条件下,大量混合调息抵押集中进入初次利率重置期,导致次贷违约状况的急速恶化。次贷危机扩散中,尽管联邦基金利率快速下降,但高风险的金融环境导致低利率对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刺激作用失效。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安德烈亚斯·多姆布雷特 司马亚玺
实施核心规则将会逐渐修正国家层面处置机制的法律框架,这必将会对金融稳定产生积极的影响金融机构特殊破产法的背景和目标鉴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国集团领导人在2009年4月的伦敦峰会上同意,未来将监督和规范"所有系统重要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惠晓峰 杨川 刘斯旸
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给中国带来了严峻考验,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此次危机向我国金融体系蔓延?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危机传染具有波及效应、净传染效应、免疫效应与寄生效应;其中外债市场膨胀、通货膨胀压力与外贸依存度是导致金融危机国际传播的主要因素。在全球金融环境不容乐观的背景下,施行适度紧缩的利率政策与扩张的财政支出政策能有效抑制金融体系进一步恶化的进程。
关键词:
次贷危机 金融危机传染 结构方程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高蕾 罗勇
通过对美国住房金融体系建立与运营过程的历史考察,从住房金融机构体系构成、住房金融产品的两级市场及后二级市场的结构化、工程化过程,展示了一级市场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是如何通过资产抵押支持证券(MBS)、信用债务担保证券(CDO)以及信用违约掉期(CDS)这些金融衍生品,先把住房贷款机构的局部风险放大传递到美国整个金融系统形成系统风险,再传递到全球金融系统形成了世界金融危机。这说明美国经济制度的主体已经从制造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转化为投机金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蔚 马骏驰
笔者利用带资产泡沫的BGG模型研究了我国资产泡沫与经济波动的关系。首先介绍了带资产泡沫的BGG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净值、投资规模、资产泡沫为核心变量的系统;其次综合运用统计数据、计量工具和参考文献三种途径估计了模型的22个参数值;最后基于以上模型,分析了次贷危机前后我国经济的实际波动与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存在泡沫的经济体比不存在泡沫的经济体波动更大;我国经济在次贷危机前后的波动特征符合超跌破裂方式的形态,即泡沫破裂时资产价格小于价值;盯住资产泡沫的货币政策可以防止经济大幅波动,但是其应对危机时期的负向产出波动比应对泡沫时期的正向产出波动的能力要弱;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降低不利冲击的影响幅度,但是过度的投资刺激会加大经济的波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杨 张宗新
金融加速器理论是关于金融市场通过信贷渠道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性放大效应的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有三个重要的假设:资产负债表状况是企业支出的重要决定因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在经济衰退时期比其它时期对于企业支出更具解释力;金融加速器影响小企业的可能性大于大企业。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波及中国经济,金融加速器"小冲击、大波动"的特点在中国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中国经济自身的特点又对金融加速器的研究和利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关键词:
金融加速器 中国 次贷危机 存在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蔚 马骏驰
笔者利用带资产泡沫的BGG模型研究了我国资产泡沫与经济波动的关系。首先介绍了带资产泡沫的BGG模型,形成了以企业净值、投资规模、资产泡沫为核心变量的系统;其次综合运用统计数据、计量工具和参考文献三种途径估计了模型的22个参数值;最后基于以上模型,分析了次贷危机前后我国经济的实际波动与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存在泡沫的经济体比不存在泡沫的经济体波动更大;我国经济在次贷危机前后的波动特征符合超跌破裂方式的形态,即泡沫破裂时资产价格小于价值;盯住资产泡沫的货币政策可以防止经济大幅波动,但是其应对危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贾玉革
金融危机中,对于是否救助陷于困境中的大型金融机构,政府面临着两难选择:救助将强化金融机构"大而不倒"意识,引发道德风险;不救助将深化金融危机。两难中的较优选择应为救助与监管并举。救助是一时的应急之举,监管则是长久的措施。在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中,应注重对大型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
道德风险 大而不倒 金融救助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古小刚
在后危机时代,应对大而不倒问题的法律研究依然专注于金融法部分,但对其核心——政府救助和金融救助权的研究一直付诸阙如。大而不倒问题,始于政府救助,终于政府救助,这种金融救助权是财政支出权的一种。合法性问题是金融救助权面临的首要问题,用财政民主、财政公平和公共财政来对主要的救助法案——《经济紧急稳定法案》的检验来看,合法性存在缺失。解决金融救助权合法性缺失的方法有两种,或者是取消金融救助权,或者改变金融救助权的实施范围。
关键词:
金融机构 财政救助权 合法性 大而不倒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志刚 颜晖 黄叶苨
通过考察各国经济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货币政策的效应可以用来作为判定一国经济是否走出危机或是否即将发生危机的判据。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经济的常规调控措施(如货币政策)失效或效应严重衰减,则该国经济有发生危机的可能或仍未走出危机。本文以美国为例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危机期间,特别是在经济扩张时期,美国货币政策基本有效;在次贷危机爆发的前兆期(2004~2007年),美国货币政策效应严重衰减乃至失效;从次贷危机发生至2009年6月期间,美国经济对美联储所采取的货币政策不敏感,货币政策效应起伏变化,有时还表现为严重的"反效应"。研究认为,2009年6月前后次贷危机"毒素"基本释放...
关键词:
经济走势判据 货币政策效应 美国经济走势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波
花旗集团在次贷危机中的损失,反映了银行业在机构和产品双重变革下面临的全面市场风险,也暴露了功能性监管体制与银行内控机制的双重脱节。有鉴于此,美国2008年监管改革蓝皮书提出建立基于目标的最优化监管架构。处于综合化转型期的我国商业银行,应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夯实监管协调机制,强化对金融控股集团的市场稳定性监管,在银行内部建立健全多元业务的风险协同管理,全面履行新巴塞尔协议,并在此前提下稳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苗永旺
始于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破坏力和影响力都与美国1929~1933年的大萧条有着极其相似的特性。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反危机政策,其效果将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摆脱衰退的步伐。由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反危机政策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经验与教训,出于借鉴的目的,本文将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机构的救助及金融制度的改革等角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