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15)
- 2023(3792)
- 2022(3296)
- 2021(3260)
- 2020(2800)
- 2019(6422)
- 2018(6410)
- 2017(11691)
- 2016(6419)
- 2015(7222)
- 2014(7135)
- 2013(7070)
- 2012(6706)
- 2011(6092)
- 2010(6419)
- 2009(6122)
- 2008(6376)
- 2007(6058)
- 2006(5454)
- 2005(5052)
- 学科
- 济(24163)
- 经济(24134)
- 管理(17486)
- 业(14258)
- 企(12737)
- 企业(12737)
- 方法(8591)
- 中国(7731)
- 学(7189)
- 理论(6566)
- 数学(6338)
- 农(6179)
- 数学方法(6086)
- 财(5840)
- 制(5158)
- 教育(5089)
- 业经(5032)
- 地方(4747)
- 关系(4284)
- 和(4154)
- 教学(4145)
- 贸(4122)
- 贸易(4117)
- 策(4008)
- 易(3959)
- 银(3896)
- 银行(3888)
- 融(3851)
- 金融(3847)
- 体(3788)
- 机构
- 大学(91226)
- 学院(89200)
- 研究(32254)
- 济(30964)
- 经济(30103)
- 管理(29906)
- 理学(24821)
- 中国(24559)
- 理学院(24438)
- 管理学(23647)
- 管理学院(23473)
- 京(20401)
- 科学(20325)
- 所(16747)
- 财(16525)
- 江(15067)
- 中心(15013)
- 研究所(14895)
- 农(14703)
- 范(14392)
- 师范(14206)
- 北京(13255)
- 财经(12302)
- 州(12279)
- 业大(12271)
- 农业(11514)
- 院(11505)
- 技术(11456)
- 师范大学(11302)
- 经(10957)
- 基金
- 项目(54561)
- 科学(41775)
- 研究(41275)
- 基金(37620)
- 家(33061)
- 国家(32712)
- 科学基金(27119)
- 社会(24589)
- 社会科(23034)
- 社会科学(23025)
- 省(20982)
- 教育(20508)
- 基金项目(18858)
- 编号(18203)
- 划(18050)
- 成果(17382)
- 自然(16637)
- 自然科(16261)
- 自然科学(16256)
- 自然科学基金(15928)
- 资助(15766)
- 课题(13064)
- 重点(12620)
- 项目编号(11709)
- 部(11698)
- 发(11216)
- 年(11215)
- 性(11086)
- 大学(10716)
- 创(10592)
共检索到1504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晁福林
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汇是历代人们赞颂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与“大一统”理念有密切关系。汉儒所提出的“大一统”学说适应时代的需求,泽后世于久远。“大一统”之说源起于《春秋公羊传》,是汉代公羊学家的释经之语。其本义只是指出《春秋》所言“春王正月”,即王所颁行的历法的春季之正月。董仲舒将传统的“天命观”予以新的诠释。“大一统”被董仲舒说成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的根本大法。认为“大一统”是天地间最习常的规律,是古往今来皆通用的矩矱。这个学说的构建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固发展都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春秋》 “大一统” 董仲舒 民族交融
[期刊] 求索
[作者]
吕文利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了深入阐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是对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基础上的高度凝练,极其鲜明地指出了实现、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中国历代都重视实现“大一统”,促成中华民族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传统王朝,其继承前代经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清朝“大一统”的多维实践,是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在清代的具体展开,有着丰富的实践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统一性 大一统 嵌入式互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向阳 李海 孙川
中国文化到底是"大一统"抑或"多元化",历来争论不休。本研究试图探讨我国各个地区在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习俗方面的异同,以及与造成这种异同的外部因素(如地理条件、历史过程、人口因素、宗教、语言、经济、政治和法律体系等)之间的关系。基于多学科的文献综述,我们提出了一个类似马赛克拼图式的中国区域文化地图模型。其中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习俗在每个模块内部相对同质,而在模块之间则相对异质,但是,这些模块之间以一种耦合的方式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大一统"的整体。根据影响文化的外部因素,中国的区域文化可以分为11种类型,分别是(1)黄土高原文化、(2)华北平原文化、(3)长江上游山地文化、(4)长江中游平原...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宇 邢兆鹏
除了要丰富资本市场内涵外,还应力推资本市场扩界,推动建立大一统的资本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商品经济开始,我们就认识到了市场分割的危害。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却一直处于事实上的分割状态,导致资本市场具有多重价格,资源配置效率受损。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杨双奇
体系改革是银行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这样重大的改革,需要从理论上、对现行体系的评估上、新体系的设计上进行反复论证。论证中不同观点的争论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需而有益的。本文拟对当前有关争论谈一点看法。一、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如何看待马列的大银行理论?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文光 李书豪
“大一统”是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议题,但对唐朝“大一统”的讨论,现有研究主要是从思想阐释层面展开,从空间叙事角度表达唐朝“大一统”历史形态的研究不多。《新唐书·地理志》对唐朝疆域范围、交通道路、户数人口、政区沿革等方面的详细记载为我们解释唐朝“大一统”提供了空间维度的观察路径与文献基础。唐朝“郡县天下-羁縻府州-文化边疆”的空间结构不仅改变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空间叙事,而且在具体实践上,唐朝所形成的“大一统”是沟通中央与地方、维系中心与边疆、涵盖中国境内与域外世界的整体性叙事。正是基于“大一统”的空间叙事,使得中国疆域具有了超越具体朝代的稳定性,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叙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龙珊 王清丽
明王朝通过建立儒学教育体系、改革人才选拔机制等方式,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推行儒学方略,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步实现国家权力在边地永昌府的下沉、国家形象及权威在边疆民族中的树立。在长期的儒学教化下,永昌府风俗移易,诗书礼义受到推崇,人文蔚兴,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扩大深化,对国家的认同和儒家文化的认同增强,为维护边疆、民族的统一奠定思想基础。明朝在永昌府实施的儒学方略,是数千年来中国政治追求的“大一统”理想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实践。
关键词:
“大一统”观 明朝 永昌府 儒学方略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郭家新
通过基于VAR的格兰杰因果检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及脉冲响应的实证分析,比较流通中现金、广义货币和金融机构贷款对国内生产总值和消费者物价指数的预测能力和变动解释能力,发现1953-1984年"大一统"银行体制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备选指标中与产出和通货膨胀目标关系最为密切的经济变量均为流通中现金,因此在这一时期货币政策的最优度量指标为流通中现金。论文最后对实证结论进行了解释。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秉文
文章回顾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双轨制的起源,对历史上两次避免出现"碎片化"趋势所做的努力进行了评估,在总结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两次改革未果的原因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的动力、压力、推力和阻力,进而从经济发展、社会模式、文化传统与国民性3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养老金制度从"碎片化"走向"大一统"的深远意义。最后,文章分析了养老金并轨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压力和一些潜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晁福林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时期,融汇了许多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中心的部落集团,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又历经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凝聚,到秦汉时期方初步形成。“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国、部落“国家认同”的结果。在上古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自“中心权力”出现以降,直到周代臻至完善的“服”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制度保证。“服”制展现了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国家认同”包括了对于中心权力和对于夏商周三代王朝的认可与服从,这是诸氏族、部落列为中华民族成员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天下一家 “服”制 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永涌 李艺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分别从社会认同的内涵概念、认知过程与结构维度三个层面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意义、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统一观念,与社会认同这一集体意识之间存在本质联结。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依次对应社会认同的类化、认同与比较三个阶段。由认知与情感两个认同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五个认同”的理论逻辑进行阐述,据此建构关于“五个认同”的心理模型。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三个具体途径探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的巩固铸牢,促进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前行道路上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叶小文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我们要防止出现"颠覆性风险"。在病毒来袭、逼近的瘟疫等现实挑战面前,我们有必要把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风险,作为民族复兴进程中颠覆性风险来认真对待。我们的民族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像保卫国土安全一样,充分考虑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颠覆性风险"。一、防止复兴路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产生的"稳态失衡的系统性风险"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京桦 刘向辉
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接触中,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是改良派、革命派一直奋力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为中华文明恢复了与西方对等的自信心,并在国家建设中不断推进中华文明与现代化的融合。通过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的历史分析,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近现代转型时期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历程,以及各群体为寻求东西文明平行存在而付出的努力;一方面可以看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由于中国知识分子缺乏对现代化的全面认识,现代化转型经历的波折,进而在现当代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的更广阔方法论、世界观和方向,在思维上认知到传统与现代各自代表着一个复杂思想的选择机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现代进程 传统 融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崔萨础拉 杜朝勒蒙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优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境外的分裂势力、恐怖主义不断渗透,我国民族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基石性概念。教材中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给定凸显了共同体理念和中华文明视角。中华民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对整个教材内容体系的浓缩,既体现了“国家—民族”的顶层定位,又内植了“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三个意识”的底层逻辑。全面准备深刻把握“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内在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