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3)
- 2023(2038)
- 2022(1791)
- 2021(1659)
- 2020(1496)
- 2019(3324)
- 2018(3390)
- 2017(6054)
- 2016(3467)
- 2015(4018)
- 2014(4101)
- 2013(3909)
- 2012(3763)
- 2011(3201)
- 2010(3522)
- 2009(3060)
- 2008(3476)
- 2007(3176)
- 2006(2638)
- 2005(2390)
- 学科
- 济(13477)
- 经济(13471)
- 管理(9717)
- 方法(8563)
- 数学(7476)
- 业(7413)
- 数学方法(7115)
- 企(6828)
- 企业(6828)
- 学(4811)
- 财(3293)
- 理论(3145)
- 中国(2374)
- 务(2354)
- 教学(2354)
- 财务(2337)
- 财务管理(2329)
- 法(2289)
- 策(2101)
- 和(2100)
- 业经(2075)
- 企业财务(2060)
- 制(1876)
- 技术(1810)
- 划(1743)
- 银(1727)
- 银行(1709)
- 农(1673)
- 决策(1575)
- 融(1573)
- 机构
- 大学(52088)
- 学院(51759)
- 研究(18031)
- 管理(17642)
- 济(15550)
- 经济(15019)
- 理学(14803)
- 理学院(14588)
- 中国(14432)
- 科学(14324)
- 管理学(13824)
- 管理学院(13747)
- 京(12961)
- 所(10439)
- 农(10350)
- 业大(10088)
- 研究所(9587)
- 北京(8703)
- 农业(8227)
- 中心(8189)
- 江(8028)
- 财(7752)
- 院(7399)
- 技术(7225)
- 工程(7019)
- 省(6924)
- 州(6497)
- 范(6313)
- 师范(6232)
- 财经(6083)
共检索到784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彦辉 熊伟 于澎涛
针对黄土高原土石山区植被群落蒸散量测定及其分量确定的问题,基于林地水分平衡原理,提出了“多树水分平衡法”的概念、具体布设和计算方法,并应用本方法较为准确地测定了2种不同密度的华北落叶松林分的蒸散量及其分量,通过与热脉冲测定方法的对比和验证,表明2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差不大,说明它可以作为测水分平衡的一种方法加以应用,最后对该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森林蒸散 土壤水分平衡 多树水分平衡法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代永欣
近年来,和全球气候变化相关联的森林衰败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提出了水力学失败、碳饥饿、以及生物攻击假说。本论文从水-碳关系研究了干旱过程中水碳变化及其交互作用;季节性木质部气穴栓塞动态和非结构性碳的关系;以及模拟碳限制对水分平衡的影响。水力结构的维持和碳平衡都是植物存活的基础。干旱和低温都会诱导树木木质部产生气穴栓塞,限制水分长距离运输。干旱过程中水力学特性和碳代谢之间关系密切,碳也在树木应对低温冰冻和栓塞季节性修复中起重要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减少或降雨格局发生改变,极端气候事件发生概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顾静 赵景波 周杰 杜娟
通过样品采集和水分测定,对咸阳庞西村和庞南村10龄、12龄、15龄、17龄苹果林地下0~6 m深度范围土壤含水量及其水分恢复、水分平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4种中龄苹果林下约4.1~6 m土层发育了轻度干层,2.1~4 m土层没有干层发育。该区2007年土壤含水量分布深度变化和干层分布深度均具有反常特点。资料表明苹果林地干层恢复的降水量是700 mm左右,也表明这样的降水条件已能满足人工林正常生长需要,而过去确定800 mm年降水量才能发育森林的标准明显偏高。从2002到2007年,随着该区年降水量从约400 mm到800 mm再到500 mm再到700 mm的变化,土壤水分平衡呈现由...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小立 青先国 邹君 王凯荣 马国辉
华中地区降水季节性强 ,水资源态势具有明显的盈亏期。双季稻作生产灌溉必不可少。近 10年定位测量表明 ,常年灌溉需水量 5 838m3 / hm2 ;年变异 C.V.=8.1%。晚稻灌溉量占全年的 71% ,7— 9月是灌溉需水高峰期 ,占全年灌溉量的 6 8%。本区双季稻作生产灌溉效率 (灌溉水量与产量之比 )为 :生物量 3.6 7kg/ m3 ,精谷量 1.48kg/ m3 ;生长灌溉效率为 :生物量 4.43kg/ m3 ,灌溉水量与生产效率间年变化呈反相关。不同灌溉处理试验表明 :华中双季稻生产的灌溉 ,以早稻保持水层淹灌 ,晚稻按需配额灌溉的模式比较适宜
关键词:
华中地区 双季稻作 灌溉效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国发
该文分析了固沙林水分平衡和自然植被的特征,提出植被建设应遵守的原则和固沙林适宜的密度.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环境对植被的支持力比较低,固沙林密度偏大就会引起土壤水分亏缺,导致土壤水分贮量减少和地下水位下降;建设人工植被应遵守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根据地区内环境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参照自然植被的空间结构确定人工植被的空间结构;固沙林应为“疏林”,密度宜低不宜高.
关键词:
沙地,土壤水分,植被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郭闻文 陈瑞修 董丽 刘爱青 王莲英
以 5个牡丹切花品种为材料通过瓶插观察 ,测定失水量与吸水量的差异 ,研究了牡丹切花品种的采后衰老特征、瓶插寿命与水分平衡的关系。结果表明‘百花丛笑’、‘朱红绝伦’及‘雪莲’不仅开放进程快 ,而且可达到最大开放程度 ,瓶插寿命为 5~ 6d ;‘玉面桃花’与‘天香湛露’瓶插寿命长达 8d ,但由于开放进程慢 ,并没有表现最长的观赏期。水分平衡值品种间存在差异 ,但变化趋势仍表现为上述两组 ,前 3个品种的水分平衡值前期较高 ,之后下降 ;而后两者则前期较低。水分平衡值与瓶插寿命未见直接的关系 ,但其变化趋势与花朵的开放进程关系密切
关键词:
牡丹切花 瓶插寿命 水分平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封志明 杨艳昭 刘宝勤
采用农田水量平衡模型,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对甘肃省1961~2001年10种作物逐月天然状态下农田水分平衡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甘肃省多年平均农田需水量为121.06×108m3;亏水量为43.28×108m3;盈水量为0.62×108m3,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在25%、50%、75%三种降水保证率下,作物的亏水总量分为35.99×108m3、42.93×108m3、49.85×108m3,盈水量分别为0.61×108m3、0.11×108m3、0.00×108m3。农田水分亏缺是甘肃省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特征。对大多数作物而言,亏水量集中于夏季,10种作物夏季亏水总...
关键词:
甘肃 农田水分平衡 盈水量 亏水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毛子军 王秀伟 赵甍
介绍质量平衡法的理论、估测方法及其应用,并对其进行评价。质量平衡理论认为:一段树干组织产生的CO2,应该是CO2通量的总和,包括通过树皮向外扩散的CO2释放通量、该段树干液流中的CO2运输通量(流入和流出液流的CO2浓度之差)及液流中的CO2储存通量(液流中CO2浓度在时间上的变化量)。应用质量平衡法测定树干呼吸的关键是要估测树干内部的CO2通量,即液流中CO2的储存、运输和扩散。对于液流中CO2的估测主要有2种方法:1)用仪器直接测定木质部液流中的CO2浓度;2)通过测定树干液流停止流动或相对很低时(夜间)树干的CO2释放通量与液流流动时(白天)树干CO2释放通量的差值,间接估测木质部液流中...
关键词:
树干呼吸 质量平衡法 CO2通量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马焕成 吴延熊 陈德强 JackA.McConchie
根据旱季试验地土壤的自然含水量和植物的凋萎系数 ,可以计算出旱季土壤所能提供的有效水分总量 ,再利用各树种的单株水分消耗量 ,即可估测出土壤对各树种的最大承载力。参照土壤的最大承载力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的马占相思、大叶相思和绢毛相思的林分的定植密度以 50 0 0株·hm- 2 (1 0m× 2 0m)为宜 ,而厚荚相思、肯氏相思、赤桉、窿缘桉和柠檬桉 5个树种的定植密度要低于 2 0 0 0株·hm- 2 。大于这个密度 ,就会造成旱季土壤供水不足。从树木个体发育的角度来看 ,会促使植株衰老甚至死亡 ;从林分角度来看 ,容易导致林分的自然稀疏 ,从而无法形成稳定的人工林。另外 ,根据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浩 胡凌 陈藜藜
明确我国关键粮食产区水土资源平衡状况,有利于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本文以南方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区,在多期土地利用数据、常规气象站点数据和DEM数据支持下,从耕地的新增、类型转换、存续和灭失4方面系统识别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并运用Penman-Monteith公式、有效降水量模型等揭示其气候水分平衡特征及耕地利用下水土资源平衡效应。结果表明:1)40年间,洞庭湖流域的水田处于较为稳定的空间分布状态,而旱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17.36 km~(2)。耕地存续的相对面积比例达到70.63%,灭失类型多分布于怀化、湘西州等地,新增的耕地来源主要是林地,内部转换集中于衡邵娄等地;2)流域南端以及洞庭湖区的蒸散能力较强,而西部至西北端偏弱,有效降水量呈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大的特点;3)1980年水分亏缺区面积比例仅为1.79%,至2020年该比例已增至32.84%,洞庭湖区以及永州市等地水分亏缺风险较高;4)耕地的气候水分平衡历经了以水分盈余为主到水分亏缺与盈余并存阶段,亏缺区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区、湘江流域西北部以及永州等地,且亏缺区扩张更多围绕以水田为核心的耕地利用变化类型进行。研究结论可为该流域的耕地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慧芝 吕军峰 郭天文 张国平 董博 张绪成
目的干旱、降水供需错位和春季低温是制约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春小麦生产的主要因子,如何最大限度保蓄自然降水、实现水分的跨季节利用,则是该区春小麦产量稳定提高的根本途径。本文在大田定位观测的基础上,揭示全膜覆土穴播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春小麦季节性耗水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休闲期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并评判其年际土壤水分平衡效应。方法试验于2011—2013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定西试验站进行(104°36′E,35°35′N),以春小麦陇春27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覆土穴播(FMS)、地膜覆盖穴播(FM)和露地穴播(CK)3个处理,测定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含水量、生物量、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艳昭 封志明 黄河清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及其对农田水分平衡的影响,对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从水分平衡的角度出发,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在10 a尺度下,通过构建农田水分平衡模型,全面刻画了气候变化下近40年来西北地区天然状态下农田水分平衡的基本特征及演变态势。结果表明:水分亏缺是西北地区天然状态下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特征,全区亏水量呈现由东南向西北、由高山向盆地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40年来,西北地区农田水分平衡呈现西降东升的态势,新疆大部及河西走廊西部的部分县市,农田亏水量显著降低;西北中部及东部地区大部分县市,40年间农田亏水量呈"W"状波动,近10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景波 邢闪 邵天杰 董治宝 郁科科 岳应利 陈宝群
为了揭示腾格里沙漠沙层含水量和水分运移及平衡等科学问题,对甘肃民勤和宁夏中卫不同沙丘进行了含水量研究。结果显示,腾格里沙漠南缘沙层含水量空间变化明显,在垂向上分层清楚,水平方向上流动沙丘的含水量高于半固定和固定沙丘,沙漠东南缘沙层含水量明显高于西南缘。甘肃民勤沙层含水量高值层段出现在剖面中上部;宁夏中卫毛管水带之上沙层含水量较高,指示沙层水分来自大气降水。研究区沙层水分主要以薄膜水的形式存在,在降水较多的沙漠东南缘出现了沙漠区极少出现的高含量薄膜水。该区沙层水分具正平衡特点,属于沙层水理性质决定的沙漠地区特殊的水分正平衡,这能够较好地解释极端干旱的沙漠区湖泊较多和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原因。论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胜利 党廷辉 郝明德
依据长武站长期田间试验(1984~2001 年)的结果,分析了不同施肥措施条件下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水分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照、有机肥(M)、氮肥(N)、氮磷肥(NP)、氮肥+有机肥(NM)和氮磷肥+有机肥(NPM)处理冬小麦的17 年平均产量依次为1.5、2.6、2.0、3.3、3.4 和4.0 t·ha-1;冬小麦地上部17 年累计吸收的氮量依次为509.0、854.6、781.9、1 199.8、1 067.5 和1 430.9 kg·ha-1;2001年0~300 cm 土层NO3 -N 储量依次为52.2、113.1、1 064.8、254.5、535.4 和5...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金兆 魏天兴 张学培
该文对黄土残塬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小流域防护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问题进行探讨 .针对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降雨、地形与小流域侵蚀泥沙的来源及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 ,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 ,基于林水平衡 ,体现水土保持功能持续提高的水土保持体系高效空间配置原理与技术 .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配置模式为 :①当坡面的坡度 2 5°时 ,应发展林牧业 ,采取林草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