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45)
- 2023(18100)
- 2022(15603)
- 2021(14410)
- 2020(12017)
- 2019(27380)
- 2018(27096)
- 2017(51616)
- 2016(28205)
- 2015(31558)
- 2014(31364)
- 2013(31035)
- 2012(28502)
- 2011(25724)
- 2010(25627)
- 2009(23723)
- 2008(23027)
- 2007(20285)
- 2006(17970)
- 2005(15532)
- 学科
- 济(107549)
- 经济(107392)
- 管理(82130)
- 业(79671)
- 企(62633)
- 企业(62633)
- 方法(45628)
- 农(40393)
- 数学(39242)
- 数学方法(38824)
- 财(30644)
- 中国(29135)
- 业经(27345)
- 农业(26884)
- 制(25458)
- 学(24578)
- 地方(24017)
- 环境(19848)
- 贸(19344)
- 贸易(19335)
- 易(18738)
- 务(18248)
- 财务(18179)
- 财务管理(18143)
- 体(17222)
- 企业财务(17137)
- 银(17122)
- 银行(17052)
- 理论(16992)
- 技术(16835)
- 机构
- 大学(398643)
- 学院(397811)
- 管理(154268)
- 济(153768)
- 经济(150193)
- 研究(134352)
- 理学(133899)
- 理学院(132337)
- 管理学(130064)
- 管理学院(129337)
- 中国(99043)
- 科学(85233)
- 京(84954)
- 农(75488)
- 财(72128)
- 所(67553)
- 业大(64810)
- 中心(61860)
- 研究所(61668)
- 江(59628)
- 农业(58281)
- 财经(57227)
- 范(53387)
- 北京(52983)
- 师范(52806)
- 经(51946)
- 州(49282)
- 院(48651)
- 经济学(46002)
- 省(43191)
- 基金
- 项目(278080)
- 科学(217083)
- 研究(200821)
- 基金(200658)
- 家(176398)
- 国家(174841)
- 科学基金(149020)
- 社会(126955)
- 社会科(119906)
- 社会科学(119875)
- 省(109421)
- 基金项目(107462)
- 自然(97298)
- 自然科(94929)
- 自然科学(94898)
- 自然科学基金(93172)
- 划(92225)
- 教育(91544)
- 编号(81815)
- 资助(80798)
- 成果(66258)
- 重点(62382)
- 部(60655)
- 发(59280)
- 创(57764)
- 课题(56346)
- 创新(53871)
- 科研(53139)
- 制(52303)
- 国家社会(52074)
- 期刊
- 济(173618)
- 经济(173618)
- 研究(114271)
- 中国(80389)
- 农(72711)
- 学报(70306)
- 科学(61991)
- 财(55254)
- 管理(53592)
- 大学(52895)
- 学学(50037)
- 农业(48534)
- 教育(43426)
- 融(34707)
- 金融(34707)
- 技术(31496)
- 业经(31234)
- 财经(27411)
- 经济研究(25761)
- 经(23332)
- 问题(23177)
- 业(22744)
- 版(21828)
- 科技(20397)
- 图书(20073)
- 业大(19182)
- 理论(18349)
- 资源(18230)
- 现代(17273)
- 技术经济(17260)
共检索到581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罗萍嘉 苗晏凯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我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面临诸多困境,村民参与是新时代乡村物质空间持续改善的有效路径。因此,本文基于村民参与视角,以徐州市吴邵传统村落为例,在科学界定乡村人居环境的内涵基础上,针对乡村建设缺乏村民的有效参与等问题,提出"外部刺激,内外协同"的影响机制策略,并且强调要根据村庄现实制度土壤,因地制宜分类引导村民参与,实现从乡村规划单项编制到多元主体共同建设的转变。
关键词:
村民参与 传统村落 人居环境 内外协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斯琪 史春云 钱月祥 李帆
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绅士化作为乡村空间价值重塑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受到极大关注。论文从乡村旅游绅士化影响效应这一视角切入,依据实地调研数据及空间解译结果,剖析徐州市汉王村在旅游绅士化发展不同时期空间所呈现出的重构特征,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数据,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空间重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依据旅游建设和发展历程,可将汉王村旅游绅士化进程划分为传统农业转型、观光农业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和文旅融合转向4个阶段,不同阶段空间重构呈现出不同特征;(2)旅游驱动下的乡村绅士化过程改变了汉王村的用地分布、产业结构、人口构成和文化氛围,缓解了乡村空心化的部分问题,并对空间产生深远影响;(3)各级政府、村民、游客、投资商、艺术从业者、旅游资源等异质行动者利益目标的转变以及彼此间的联结与合作对汉王村空间重构产生作用。研究可为理解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引发乡村绅士化效应与破解空心村难题提供理论与实证参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弘 苏倩
基于MOA理论构建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影响因素模型,选取湖南省368份村民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动机、机会、能力要素对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影响,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究动机、机会、能力要素间的协同联动对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利益感知、外部压力、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主观能力、客观能力等对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任一因素并不构成激发村民参与行为的必要条件,而是动机、机会、能力要素多种并发形成激发村民参与行为的四种组态,即动机-能力型、动机-机会型、机会-能力型、动机-机会-能力型。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弘 苏倩
基于MOA理论构建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影响因素模型,选取湖南省368份村民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动机、机会、能力要素对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影响,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究动机、机会、能力要素间的协同联动对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利益感知、外部压力、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主观能力、客观能力等对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任一因素并不构成激发村民参与行为的必要条件,而是动机、机会、能力要素多种并发形成激发村民参与行为的四种组态,即动机-能力型、动机-机会型、机会-能力型、动机-机会-能力型。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史春云 范爽 岳梦凡 李帆 郭斯琪
季节性困境严重制约乡村旅游地的高质量发展。以徐州市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依托2011-2023年百度指数,采用高峰指数、年际变动指数、季节集中指数及HP滤波分析,综合分析其季节性特征及节假日特征,探究气候及假日因素的影响程度,结合季节性机制分析提出缓解季节性问题的管理建议。研究发现:(1)徐州市乡村旅游网络关注度总量与季节集中指数呈负相关;(2)乡村旅游季节分布模式以双峰型为主,冬季是乡村旅游的淡季;(3)近几年,“五一”黄金周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十一”,人们出行欲望更加强烈。针对徐州市乡村旅游季节性特征提出管理建议,以期推动徐州市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文剑钢 高朦 赵剑锋
以苏州乡村人居环境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构成乡村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和社会系统,探讨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构成元素及其演变,最终提出其改善与提升策略。
关键词:
苏州 乡村人居环境 演变 改善策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秦永东 欧向军 甄峰
在分析城市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1991-2005年徐州市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990年代以来,徐州市区人居环境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善,并据此就徐州市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优化人居环境的措施和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单勇兵 马晓冬 宣勇
以徐州地区SPOT与TM融合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选用了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3个方面的10个影响因子,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取最小值法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在研究区的乡村聚落总面积中,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的乡村聚落面积分别占10.94%,42.35%,21.52%,18.13%,7.06%,表明徐州地区的乡村聚落适宜性总体上较高。乡村聚落空间适宜性与其密度分布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适宜性的乡村聚落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调控措施。
关键词:
乡村聚落 适宜性 GIS 徐州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丽霞 冯瑞英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及配套资金投入,更需要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引导农民充分参与,既是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必要条件,也是改进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基于云村人居环境治理案例,指出引导农民参与是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国家组织动员与个体行为选择的匹配与耦合。摆脱了基本生活压力的农民,参与行为不仅受利益逻辑的驱动,也受到认同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对国家政策理念和人居环境本身的价值认同,重新评估人居环境治理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对乡土秩序和伦理关系的情感认同,重建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建立以认同为核心的农民参与机制,不仅有助于破解实践中“政府干、农民看”的难题,而且有助于农民主体性的生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丽霞 冯瑞英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引导及配套资金投入,更需要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引导农民充分参与,既是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必要条件,也是改进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基于云村人居环境治理案例,指出引导农民参与是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国家组织动员与个体行为选择的匹配与耦合。摆脱了基本生活压力的农民,参与行为不仅受利益逻辑的驱动,也受到认同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对国家政策理念和人居环境本身的价值认同,重新评估人居环境治理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对乡土秩序和伦理关系的情感认同,重建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建立以认同为核心的农民参与机制,不仅有助于破解实践中“政府干、农民看”的难题,而且有助于农民主体性的生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甄雨 马晓冬 孙昕哲
城郊地域是乡村多功能发展典型区域,文章选取典型的城郊乡村地域——徐州市铜山区的319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揭示2009—2019年研究区乡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育和生活保障等4类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功能间交互变化,总结功能演化类型,探究城郊乡村发展路径,以期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从村域层面看,城郊乡村地域多功能演化的数量结构分异性与空间格局的集聚性并存;(2)根据乡村地域功能间的相关性与交互性演化过程,功能间交互演化的总体关系与局部关系存在一致性,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可将其归纳为5种功能演化类型;(3)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的路径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特征,可划分为功能融合发展、主导功能引领发展、双功能协调推进发展和多功能综合发展等4种路径。
[期刊] 征信
[作者]
倪海鹭 袁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形势下,根植于"三农"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徐州市中心支行突出"一县一品"创建思路,初步形成了徐州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从徐州市实践看,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框架机制仍不适应、推进合力尚未形成、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应建立新时代农村信用体系总框架、新机制,强化农村信用体系合力保障机制,以机制创新推动制度性供给,促进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更好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茂英 张镁琦 王龙杰
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能是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路径。现有研究主张通过内外联动实现乡村新内生式发展,但大多停留在理念构想层面,亟需系统性行动框架来提供实践指引。为此,整合共生理论与新内生式发展模式,构建“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分析框架,以杭州市临安区乡村运营实践为例,提炼乡村内外部多元行动主体共生、实现新内生式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结果表明:(1)本土力量、社会力量、政府力量构成基本共生单元,分别承担内生动力源、在地化中介、平台搭建者的角色;(2)乡村新内生式发展嵌入在“国家—市场—地方”多尺度联结的共生环境,其中蕴含着国家行政逻辑、市场经济逻辑、乡土文化逻辑等多重行动逻辑;(3)共生单元需要从多重关系深度联结、建立共享价值观念、正式/非正式制度协同治理等方面来推动共生关系的稳定可持续。结论可为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能、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共生视角的路径方案借鉴。
关键词:
共生 新内生式发展 乡村运营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玉玉 马晓冬 赵彤
以徐州市114个乡镇为研究单元,通过产业结构分析,划分了该市的乡村发展类型,构建了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徐州市各乡镇的乡村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徐州市的农业型、工业型和商贸型乡镇所占区域比重分别是15.80%、16.70%、14.00%,而综合型乡镇所占比重达53.50%。农业型地区乡村性较强(RI>0.55)和居中(0.40
关键词:
乡村 乡村发展类型 乡村性指数 徐州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锦辉 顾贤光 张一兵 李硕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通过对徐州市三个单位社区的社区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从各个社区内公共空间及设施的设置情况,主要干道上的夜间照度、道路状况进行分析。结含老年人特征对社区环境的需求,针对三个单位社区的社区环境提出相关的建议性改造策略。并主要从整备社区道路、改善铺面材质、加强夜间照度、增设公共空间、美化社区环境这五个方面进行落实完善,满足了老年人对社区良好环境的需求。
关键词:
单位社区 社区环境 老年人特征 改造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