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71)
- 2023(6503)
- 2022(5721)
- 2021(5393)
- 2020(4768)
- 2019(11253)
- 2018(11247)
- 2017(21494)
- 2016(12108)
- 2015(14042)
- 2014(14723)
- 2013(14531)
- 2012(13881)
- 2011(12611)
- 2010(13093)
- 2009(12201)
- 2008(12609)
- 2007(11802)
- 2006(10093)
- 2005(9298)
- 学科
- 济(52649)
- 经济(52600)
- 管理(32439)
- 业(30239)
- 方法(24921)
- 企(23965)
- 企业(23965)
- 数学(21729)
- 数学方法(21529)
- 学(15654)
- 农(14179)
- 财(13413)
- 中国(12933)
- 地方(9820)
- 制(9761)
- 贸(9732)
- 贸易(9728)
- 理论(9647)
- 业经(9540)
- 易(9414)
- 农业(9261)
- 和(8387)
- 务(8326)
- 财务(8304)
- 财务管理(8269)
- 银(8151)
- 银行(8121)
- 企业财务(7734)
- 行(7675)
- 融(7552)
- 机构
- 大学(183201)
- 学院(182052)
- 济(72443)
- 经济(70661)
- 管理(65022)
- 研究(60956)
- 理学(54799)
- 理学院(54103)
- 管理学(53046)
- 管理学院(52678)
- 中国(46348)
- 京(39353)
- 科学(38966)
- 财(34210)
- 农(33438)
- 所(32474)
- 江(29851)
- 研究所(29247)
- 中心(28740)
- 业大(27967)
- 财经(26961)
- 农业(26529)
- 范(25430)
- 师范(25156)
- 北京(25057)
- 经(24191)
- 州(23734)
- 经济学(23247)
- 院(21180)
- 经济学院(20999)
- 基金
- 项目(111538)
- 科学(84955)
- 研究(82175)
- 基金(77544)
- 家(67272)
- 国家(66677)
- 科学基金(55356)
- 社会(48862)
- 社会科(45986)
- 社会科学(45969)
- 省(44744)
- 基金项目(40859)
- 教育(39380)
- 划(37339)
- 编号(35655)
- 自然(35502)
- 自然科(34582)
- 自然科学(34569)
- 自然科学基金(33945)
- 资助(32850)
- 成果(30347)
- 重点(25436)
- 部(24755)
- 课题(24694)
- 发(23951)
- 创(22417)
- 大学(21647)
- 科研(21579)
- 性(21202)
- 项目编号(21091)
共检索到2760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帅
邹元标身兼多重身份,既是东林党魁、晚明清流领袖,又是阳明三传弟子之中的翘楚、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嘉靖末至万历年间,正是明代诗坛复古思潮消退、以“性灵”论诗之风初兴之时,邹元标学古而不袭古,其诗学批评重点针对复古派剿袭模拟的弊习,论诗则兼具“性情”“性灵”之说,突出表现为对个人情感的关注。在晚明以“复古—性灵”为主流的诗坛中,邹元标的诗学观无疑具有独特的过渡性特征。
关键词:
邹元标 复古 性灵 诗学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云德
"气"作为中国诗学的基本范畴,从客体方面,启示着一种生命生成的宇宙精神,从主体方面,表现为充满生命动感的人格基质。而它最终的诗学意义,在于超越主客对立,以整体的人格结构,化合宇宙生命,昭示中国诗学的整体精神。
关键词:
诗 元气 生命力 本真 整体人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教育者的心灵诗学》一书基于对教育技术化时代的专业主义、行为主义教师教育理论的反思,针对苏格拉底的“谁是懂得人性和具有心灵美德的教育者”这一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问题进行哲学探寻,通过对教育者心灵完整性的理论化建构,探寻了教育者自我塑造的精神实践,诠释了教育者的心性品质和心灵美德,描绘了教育者的心灵气象和精神气质,建构了教育者的理智德性、情感德性、伦理德性、技艺德性同构互成的教育美德,提出了教育者心性秩序主体化建构的心灵诗学和生命美学,从而回答了“谁是技术时代的真正的教育者”这一教育的本原性问题。
关键词:
教育者 《教育者的心灵诗学》 心灵诗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澄宇
现代课程范式中对理性、控制与效率的追求,以及以具体化和标准化的课程目标为唯一导向的行为,造成了课程理论的局限,并由此导致实践中功利盛行等诸多问题。学生天生具有诗性,课程需要引入诗学的观念并进行实践,开拓其本身蕴含的诗性维度,形成对当前流行范式的反拨。课程诗学以诗学的维度观照课程这一文本,是对课程科学维度的补充。课程诗学除了关注课程主体的诗性特征、课程场域中诗性的言说,还着眼于课程的句法规则,并施展出诗学技艺。在观念上,课程诗学是对课程中大写的人的感性与诗性维度的再发现,包括教育中本该饱含的愉悦感;在实践中,课程诗学以学生的体验为课程实施的驱动着力点;在内容上,课程诗学对课程言说方式和句法规则反思创造,实现句法结构的不断更新;在方式上,课程诗学通过新内容、新句法的引入与融合,优化课程整体设计。
关键词:
课程诗学 诗学 课程实践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春华 孔庆茂
翠岩精舍刊元代林桢《联新事备诗学大成》30卷,被当作元刻本收入中国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又被中华再造善本"宋元编"影印出版。但从建阳刻书字体的发展与演变历史看,其书不该是元代刻书,而更像是明代前期的重刻本。从现有年代明确的元代翠岩精舍刻书看,都是自然流畅的手写颜体字;只有到了明代宣德、正统以后,字体才逐渐变得横平竖直,笔画越来越平整,总体上显得平整呆板。这是从元代的手写软体到正德、嘉靖间工匠式硬体过渡阶段的典型特征。笔者推断该书为书贾抽去明代重刻的牌记,以冒充元刻本。
关键词:
联新事备诗学大成 翠岩精舍 明刻本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倪晋波
阮元《广陵诗事》是其诗话三书之一,例属郡邑诗话,收录清初至嘉庆年间扬州十二邑诗人、诗作及诗事,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桑梓意识。除专于一地,通于方志,博于诗事之外,该书还因融通求实的考据意识,而具"深于学术"的新特点。这是对传统诗话著述的文本突破。另一方面,《广陵诗事》传述乡邑诗事,导提乡邦风雅,特别强调名贤之忠烈、节妇之孝行,表明阮元在通过书写地方诗学史来建构地域文化的同时,更注意贯通地方文化传统和国家政教诉求。其所建构的小传统背后,是对大传统的自觉体认和宣扬。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羽飞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①中指出,由于历史现象中因果关系的混乱,常见的历史无法记载一个完整的行动,而悲剧作家可以虚构出一个有明确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反映可能或必然的原则,因此,悲剧比历史更具哲理也更有价值。波利比乌斯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采取既批判又继承的态度,他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具有历史的必然趋势,因而他可以写作一部有始有终、内部因果关系明确的"普世史"~②。同时,波利比乌斯指出史家不应像悲剧作家那样虚构情节,而要如实记录史事。不过,身处某种文化和学术传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而不自知,这是常有的事。波利比乌斯主张避免悲剧的"虚构"手法,可在写作"普世史"时仍然使用了与悲剧相同的虚构手法,就是这种情况。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是坚定地认为,还原现实且追求必然性的"普世史"比"摹仿"现实且追求可能性或必然性的"悲剧"更加高级,这就是他的"普世史"中所蕴含的真实观。
关键词:
普世史 《诗学》 真实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雷文学
新诗哲学精神的理想愈来愈倾向于探究这个世界背后的神秘,追求宇宙真理。这与传统诗学的"诗言志"、"诗言情"的人间表达区别开来,表现了新诗现代性的最核心要素。在理论上,王国维最先提出这一诗歌理想,以为诗歌与哲学一样,目的是求真理——天下万世之真理。这是现代诗学发生的最核心标志。王国维的首倡之功功不可没。"诗界革命"不曾涉及哲学。李震先生认为《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开端与标志,是中国现代诗学的真正起点。但《摩罗诗力说》作为诗学著作,哲学性并不是它突出的特色,也不是最根本的要素。
关键词:
王国维 《摩罗诗力说》 现代诗学 哲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付昌玲
文化研究以跨学科为方法论基础,在研究方向上实现了三重转向,分别是文化工业、文化社会学和文化政治学的转向。这三重转向最终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基本面貌,但也使得文化研究远离了文学文本,给当前文论带来危机。在文化研究转向的理论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读,恢复文学文本所具有的诗性,回归文学文本的诗学构建,在文化研究和文本研究之间寻找交叉的缝隙,重建文本诗学。这对纠正当前由文化研究所带来的诸种文论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文论危机 本文诗学 路径构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桂芹
竟陵派以“厚”作为诗学审美理想。文章讨论了“厚”的审美内涵,以及“厚”和“灵”、“学”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厚”是竟陵派用来医治公安末流和自己诗病的药方。
关键词:
厚:竟陵派 审美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小东
女性的自我觉醒首先在文学中得到张扬。中国百年文学中,大量女作家涌现和大量妇女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文学关注,大量两性关系的乡村化都市化和欲望化的多重叙述与多元描写,女性从肉体哲学到灵魂鞭笞,从“拷红”到“审男”乃至于阿Q与吴妈的原初欲念都一一在这种差异中显示着文学的诗学表达,显示着两性文学关系中的深度差异,正在成为文学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
女性书写 诗学 想像 欲望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许琳瑶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作为与传统诗词截然不同的现代诗歌类别,新诗的历史、流派和理论体系,都有着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尽管到了当代,诗歌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然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胡启雯
王昶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学者,师从沈德潜,是清代格调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清代格调派副将。他在诗文方面颇有成就,其《湖海诗传》所选诗歌可与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相承接。《蒲褐山房诗话》是其诗集中为诗人写的小传的集合,反映了他的诗学思想。概而述之,他的诗学思想大致包括诗歌内容要有风雅之旨,语言要清新典雅,意境要高远恬淡几个方面。
关键词:
王昶 诗学思想 诗歌创作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申屠青松
《宋诗百一钞》版本至少有16种。它以"原本忠爱,温柔敦厚"为选诗宗旨,在题材上强调宋诗的伦理价值和盛世气息,在诗史叙述上具有扬"初"抑"晚"等倾向。这是清代宋诗选本庙堂化的产物,也是乾隆时期盛世文化的反映。沈德潜格调学亦深刻影响了《宋诗百一钞》,选诗主近唐远宋,但另一方面,编者又对宋诗体派流变保持了较大的尊重。《宋诗百一钞》的理学气息并不浓厚,认为它选诗依从理学标准的看法并不准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