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82)
- 2023(4246)
- 2022(3409)
- 2021(3274)
- 2020(2521)
- 2019(5632)
- 2018(5454)
- 2017(9550)
- 2016(5231)
- 2015(5872)
- 2014(6137)
- 2013(6146)
- 2012(6075)
- 2011(5729)
- 2010(5955)
- 2009(6091)
- 2008(6020)
- 2007(5729)
- 2006(5272)
- 2005(4464)
- 学科
- 济(24492)
- 经济(24456)
- 农(21881)
- 业(16853)
- 农业(14669)
- 管理(11878)
- 业经(9071)
- 企(8909)
- 企业(8909)
- 中国(8060)
- 方法(7650)
- 农业经济(6721)
- 制(6716)
- 地方(6491)
- 数学(6411)
- 数学方法(6252)
- 财(6166)
- 发(5972)
- 学(5509)
- 发展(5475)
- 展(5465)
- 收入(5242)
- 村(4778)
- 农村(4756)
- 策(4739)
- 建设(4359)
- 银(4227)
- 银行(4220)
- 工作(4215)
- 及其(4105)
- 机构
- 学院(83477)
- 大学(82247)
- 济(31117)
- 经济(30169)
- 研究(29130)
- 管理(28675)
- 理学(24210)
- 理学院(23873)
- 中国(23636)
- 管理学(23176)
- 管理学院(23009)
- 农(20836)
- 科学(18071)
- 京(17622)
- 财(15108)
- 所(15005)
- 农业(14980)
- 中心(14522)
- 江(14025)
- 业大(13702)
- 研究所(13254)
- 范(13023)
- 师范(12904)
- 省(11460)
- 财经(11203)
- 州(11194)
- 北京(11120)
- 师范大学(10074)
- 经(10044)
- 院(9768)
- 基金
- 项目(50898)
- 科学(39525)
- 研究(38377)
- 基金(36323)
- 家(31281)
- 国家(30882)
- 科学基金(25977)
- 社会(25023)
- 社会科(23187)
- 社会科学(23183)
- 省(20306)
- 基金项目(18807)
- 教育(17141)
- 编号(16557)
- 划(16429)
- 自然(15422)
- 自然科(15084)
- 自然科学(15081)
- 自然科学基金(14790)
- 资助(14733)
- 成果(14655)
- 农(12686)
- 课题(11331)
- 发(11279)
- 重点(11099)
- 部(11005)
- 国家社会(10140)
- 性(10026)
- 村(9827)
- 创(9573)
共检索到1378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祖云 姜姝
在乡村空心化的背景下,"城归"所引发的乡村人力资本革命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城归"作为乡村"人的回归",它是一种主体性的回归。"城归"之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以倾向于乡村的姿态而出现,二是他们对中国乡村问题具有深切的社会知觉。以"城归"为核心,在乡村振兴的策略上,需要保持文化的"乡土性",需要培育乡村的"情感共同体"与塑造"新乡贤"的角色。
关键词:
城归 乡村振兴 主体性 人的回归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林亦平 魏艾
人口的流动方向与趋势是认识与把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窗口,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城归"人口则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结合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发展目标,依据农业人口在目标实现中的"缺位"分析,研究"城归"人口在战略实现中进行"补位"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探究其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发力"机制,确立其"补位"的有效途径,这是由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理性回归的内在要求所决定,具有广泛的经济与政治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归”人口 返乡创业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金金
在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而出现的“城归”群体,有望成为农业农村改革的支撑性力量。其实,这是“合理性”与“合情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契合城乡主客观推拉力量的运行方向。因此,在乡村振兴语境下,探索“城归”现象出现的逻辑成因,考查“城归”群体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和促进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空心化 “城归”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陶新珍 李华华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必须明确"爱农村、爱农民"在思政理论课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中的"三个应然价值",真正实现校园文化资源的"三个维度整合",把思想理论教育深嵌于"四种教学情境",积极推进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从价值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跨越。
关键词:
农业院校 思政理论课 回归生活世界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任晓玲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由于进城农民工掌握了更多的生产技能并拥有了一定的货币资本,且助于推动乡村产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因而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中由于农民工缺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探讨了"城归"农民工所带来的补位效应。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归”农民工 缺位 补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谭黎明
在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而出现的“城归”群体,有望成为农业农村改革的支撑性力量。其实,这是“合理性”与“合情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契合城乡主客观推拉力量的运行方向。不过,虽然“城归”承载着促进农村创新创业、重塑乡村公共价值、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等多重功能,但“城归”价值的实现是有前提的,要明晰真假回归的差异之所在,因为只有具有选择性、自觉性和自由性的真实回归,才具备“补位”的现实可能性。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归” 真假 辨析 补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谢棋君 林志聪
随着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历史阶段,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双向流动的重要人力资源—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方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聚焦新生代农民工发展及其研究困境,通过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政策导引,可以进一步扫除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进一步唤醒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主人翁意识。本文基于乡村振兴的视域,提出不断夯实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流入地城市政府保障性政策支撑和不断拓展流出地乡村政府福利性政策输出的新生代农民工城乡双路径发展设计,以强化该群体在融城和归乡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和自由选择。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芳华 姬晨阳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本文基于2015—2019年河南省新县各行政村经济活动发生的随机差异性变化,以农村生产性用电量指标度量村级经济活动强度,构造准自然实验,利用村边界的外生性以及“断头路”导致的劳动力需求冲击的非连续性,采用空间断点回归的方法,估算了农村劳动力的回流弹性。本文发现:在当前农村经济活动增长幅度下,男性劳动力的流动选择没有显著变化,中青年女性劳动力留在本地工作的概率显著提高,回流弹性为0.28,原因在于女性劳动力留在当地的非经济收益更高。进一步分析表明,女性劳动力回流损失了家庭收入(相比基础年份,样本期内处理组家庭年人均自有收入的总增长量比控制组低6576元),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非经济收益(处理组学生中考成绩平均比控制组高108分)。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非经济收益越大的家庭,中青年女性的回流概率越大,回流弹性也越大。本文的发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定启示。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马晨
2018年,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下文简称"农合机构")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支农支小的金融政策,落实各级政府金融工作部署,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改革的任务,坚持回归本源,深耕本土,专注主业,紧盯金融领域的重点和短板,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主动下沉服务重心,着力做小、做细、做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支农支小产品和服务,勇做支农支小排头兵,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治龙 焦若水
从全球范围来看,合作社既是对过度市场主义的反抗,又是应对公共物品供应不足的补充,更是有温度"社会"互助的载体。基于3个不同组织形态的农民合作社考察,试图揭示合作社运营与地方文化伦理、社会网络、文化风俗的互动逻辑,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出合作社发展的范式困局,立足中国农村特殊的社会结构需求,注重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与功能,引导合作社与地方社会相适应,使其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载体和新型治理单元,发挥创造社会空间与社会资本的功能,激发合作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单元效能,从而构建一种文化共生、经济共享和治理共同体的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
合作社 乡村振兴 文化基础 社会治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小容 李炯光 苟淋
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融合关系。因各方条件限制,这种融合关系往往表征为"彼此脱嵌"与"半融半嵌"两种现实状态。产教间的彼此"脱嵌",使职教系统与产业系统处于相互"隔离"状态,阻断了两者互利共生的发展之路;产教间的半融半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双方有限资源的浪费。作为产教融合关系中的能动主体,职业教育需有效发挥其服务功能,在保障供需结构平衡的基础上,主动建构与乡村产业间的空间互嵌、结构互嵌、要素互嵌与功能互嵌关系,并充分发挥自身在乡村产业过程性发展中的中介和纽带作用,推动产教之间从"脱嵌"走向"互嵌",从浅层融合走向深度融合,从而在达成产业振兴目标旨归的同时,也能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共生共赢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入选理由立足现代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探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剖析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机理,澄清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价值,彰显职业教育促进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独有价值,为通过职业教育改革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迪
乡村社区是指共同居住在一定乡村地域上的、共同守望一定产业基础的、存在一定认同感和相对完整性的区域社会联合体。乡村社区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写实版,也是通往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环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广袤农村形成一个个生动的生产、生活、生态美好场景,即形成乡村社区“归属感”及“社区情结”,从而增进乡村社区里每一位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需要以相对稳定发展的产业为基础,需要以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为纽带。首先,
关键词:
乡村社区 乡村振兴 归属感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尤海涛 马波 陈磊
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文献分析,从理论认知与游客感知两个层面认为乡村性与其所决定的乡村意象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而乡村性在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受损,过度强化经济功能的乡村旅游则可能加剧这一趋势。基于对"农家乐"及"景区化"两种不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评价,认为不同开发模式中都存在着过度强化短期旅游经济利益,忽视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的认知与保护,导致乡村性退化的共同特征,使得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在不断侵蚀着自我发展的根基,并逐渐背离了自身发展的宗旨,呈现出不可持续性。因而提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乡村性的保护,明确城乡规划中资源特色型乡村旅游地的功能地位及...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性 乡村意象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雷明
<正>主持人语: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1年,中国再出发,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转向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2023年7月29~30日,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和重庆酉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乡村振兴发展大会(酉阳)”。本届大会既是学术大会也是乡村振兴实践大会。大会邀请研究机构学者专家、企业家、社会组织、乡村干部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决策者参加,共聚一堂,共话乡村振兴,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