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45)
2023(4460)
2022(3700)
2021(3560)
2020(2775)
2019(6556)
2018(6590)
2017(12293)
2016(6711)
2015(7567)
2014(7524)
2013(7547)
2012(7249)
2011(6682)
2010(6536)
2009(5979)
2008(5696)
2007(5337)
2006(4680)
2005(3742)
作者
(18606)
(15787)
(15399)
(14894)
(9869)
(7726)
(7215)
(6256)
(6021)
(5656)
(5437)
(5280)
(5101)
(4823)
(4803)
(4702)
(4579)
(4545)
(4351)
(4241)
(3860)
(3823)
(3704)
(3702)
(3614)
(3595)
(3468)
(3404)
(3299)
(3284)
学科
(32141)
经济(32115)
(23006)
(15563)
农业(15218)
管理(13710)
地方(8912)
业经(8897)
方法(8406)
数学(7747)
数学方法(7687)
中国(7049)
农业经济(6826)
(6431)
企业(6431)
(5917)
(5685)
地产(5346)
(5346)
房地(5346)
房地产(5346)
城市(5134)
发展(4829)
(4825)
(4640)
农村(4619)
土地(4571)
城市经济(4569)
收入(4348)
工作(4297)
机构
学院(91470)
大学(87928)
(33879)
经济(32862)
管理(32673)
研究(31430)
理学(27603)
理学院(27228)
管理学(26689)
管理学院(26516)
中国(24985)
(22774)
科学(19715)
(18959)
农业(16699)
中心(16268)
业大(15911)
(15685)
(15128)
(14889)
研究所(14269)
(14227)
师范(14118)
(12111)
财经(11763)
北京(11569)
(11473)
师范大学(11088)
(11026)
农业大学(10910)
基金
项目(61947)
研究(48418)
科学(47644)
基金(42484)
(36405)
国家(35935)
科学基金(30203)
社会(29766)
社会科(27734)
社会科学(27730)
(26373)
基金项目(23395)
编号(21560)
教育(21218)
(21162)
自然(18239)
自然科(17738)
自然科学(17736)
成果(17634)
自然科学基金(17393)
资助(16424)
课题(14902)
(14753)
(14304)
重点(13428)
(13153)
(12501)
(12430)
(12419)
发展(11958)
期刊
(45570)
经济(45570)
(27363)
研究(25337)
中国(20609)
农业(18094)
学报(14256)
科学(13629)
业经(11335)
大学(11174)
(10913)
金融(10913)
(10795)
学学(10429)
教育(10288)
管理(8384)
农业经济(7610)
农村(7268)
(7268)
技术(6841)
(6817)
问题(6431)
(6260)
资源(5775)
图书(5122)
(5112)
社会(5062)
经济研究(5045)
农村经济(4871)
财经(4697)
共检索到139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漆畅青  何帆  
随着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所谓的城中村现象。对此,我们调查了宁波市鄞州区的两个近郊村落流动人口家庭的住房状况,并将之与联合国人居署对贫民窟的定义进行比较后发现:在人均住房面积、卫生设施和住房使用权等方面,城中村均达不到联合国人居署的标准;而在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和住房质量等方面,城中村则明显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针对这种结果,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宁  王录仓  李纯斌  罗宏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问题也变的日益突出,成为了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城中村"的改造问题。论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展示了兰州市城关区"城中村"改造后居民的收支变化、出行方式变化、邻里关系和就业状况变化等,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静  闫小培  
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在快速城市化地区普遍存在。以深圳市为例,在梳理城中村非正规住房发展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探讨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机理与管治对策。研究发现,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与发展是政策力、市场力和社区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非正规住房,各种动力的大小和方向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管治方向与措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静  闫小培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中村"非正规住房逐渐成为城市居住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深圳市为例,探讨不同利益主体在"城中村"非正规住房供给过程中的角色及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村集体、城中村村民、合作建房者和外来人口构成了"城中村"非正规住房供给过程中的主要利益主体,并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形成了以城中村村民为核心的关系网络。利益主体相互关联形成不同类型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形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管治方向与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东丽  蔡银莺  
通过比较两种拆迁补偿模式下居民在安置前后的住房财产持有分化程度,运用夏普利值回归分解法分析了家庭生计禀赋对住房财产分化的具体贡献和相对重要程度。结果显示:补偿模式对居民住房财产持有具有显著的分异影响,设置房屋补偿最高基线的青年城小区居民的住房财产持有量较拆迁前显著减少,而未设置住房补偿限制的西苑小区则有显著增加;城中村居民家庭的住房财产分化程度较为明显,还建后青年城小区居民的住房财产分化缓解程度、财产流动性及流动性带来的社会福利水平均大于西苑小区,青年城居民住房财产较易向下移动,而西苑则更易向上移动;物质资本是居民住房财产分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住房初始禀赋对安置后住房财产分化的贡献率大于58%。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智刚  周素红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向乡村蔓延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地理现象和城乡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城中村改造的过程是城市政府、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主体对土地收益和城市功能的博弈过程 ,城中村的改造也只有在保证三方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以“广州市文冲城中村改造方案”为基础 ,探讨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方案中如何体现政府管理、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的共赢 ,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中村改造思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林文盛  冯健  李烨  
近年来中国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通讯技术(ICT)发展迅速,对居民的社会经济活动、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微信访谈等方式调查了北京5个典型城中村,利用多元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信息渠道对城中村居民居住和迁移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中村住房市场非正规化从信息源头切断了居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住房信息的渠道,加上城中村居民选择新住所具有就业导向和以地缘—血缘为纽带聚集的特征,信息渠道对城中村居民的居住迁移距离没有显著影响;受"就业锚点"、"距离衰减定律"和非正规就业影响,信息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冠军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导致城乡土地二元制结构下的"城中村"问题日益突出。"城中村"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特有现象,因为其事关广大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共同关注。城中村现象日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症结,如何破解"城中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难题,如何规范"城中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如何使有限的土地要素得到最大化的利益,如何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获得最大的合法利益,成为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考察郑州市"城中村"土地改造的基础上,拟对相关难题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银莺  张小珲  杨青  
地方政府及开发商权衡城中村更新的经济成本后形成以家庭人口或农房初始面积为基底的补偿策略。两类补偿分别侧重村民的成员权和住房资产累积量,相对获益群体及村民政策满意度存在分化,识别其差异及关联性可为缓解补偿纠纷及后续政策优化提供参考。本文在武汉市开展城中村更新的典型调查,比较住房补偿基底选取对村民住房资产及政策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1)按家庭人口补偿的村民家庭户均还建住房较初始农房面积减少129.80 m~2,而按住房初始面积还建的村民家庭住房面积与更新前变化不大,仅减少14.74 m~2。(2)按人口补偿城中村更新还建后村民家庭之间的住房资产趋近,相对剥夺指数从0.41降至0.10;按住房面积补偿的城中村村民的住房资产相对剥夺指数则从0.51提升到更新后的0.54,家庭之间的住房资产差距略有增强。(3)按人口补偿使城中村原农房面积低于400 m~2的村民家庭住房面积有较大增加,其政策满意度高;而按住房初始面积还建的城中村,原农房面积在200 m~2以下的村民家庭相对受损,还建后住房资产相对剥夺指数增加,其政策满意度低。(4)人口补偿方案考虑到原农房面积较低家庭宅基地的空间发展权,同时避免对抢建加盖等形成的超额面积过度补偿;按住房初始面积补偿则有利于原农房面积较大的村民家庭,但忽略了原农房面积较少家庭参与城中村更新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权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银莺  张小珲  杨青  
地方政府及开发商权衡城中村更新的经济成本后形成以家庭人口或农房初始面积为基底的补偿策略。两类补偿分别侧重村民的成员权和住房资产累积量,相对获益群体及村民政策满意度存在分化,识别其差异及关联性可为缓解补偿纠纷及后续政策优化提供参考。本文在武汉市开展城中村更新的典型调查,比较住房补偿基底选取对村民住房资产及政策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1)按家庭人口补偿的村民家庭户均还建住房较初始农房面积减少129.80 m~2,而按住房初始面积还建的村民家庭住房面积与更新前变化不大,仅减少14.74 m~2。(2)按人口补偿城中村更新还建后村民家庭之间的住房资产趋近,相对剥夺指数从0.41降至0.10;按住房面积补偿的城中村村民的住房资产相对剥夺指数则从0.51提升到更新后的0.54,家庭之间的住房资产差距略有增强。(3)按人口补偿使城中村原农房面积低于400 m~2的村民家庭住房面积有较大增加,其政策满意度高;而按住房初始面积还建的城中村,原农房面积在200 m~2以下的村民家庭相对受损,还建后住房资产相对剥夺指数增加,其政策满意度低。(4)人口补偿方案考虑到原农房面积较低家庭宅基地的空间发展权,同时避免对抢建加盖等形成的超额面积过度补偿;按住房初始面积补偿则有利于原农房面积较大的村民家庭,但忽略了原农房面积较少家庭参与城中村更新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权利。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廖远涛  代欣召  
城中村形成、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过程,是一种"城—乡"相互融合的渐进式演进过程。文章以回顾的视角,分析了广州城中村形成、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重新审视广州城中村的演进历程及基本类型,以此作为理解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基础;之后,系统梳理了广州城中村改造政策,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最后,对城中村改造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伟   钟满  
利用特征价格模型、空间特征价格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研究城中村和以城中村私宅为代表的非正规住房租赁市场对正规市场租金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商品住房周边存在城中村会显著降低其租金水平,商品住房的租金水平与其离城中村的距离和城中村私宅租金水平成正比。城中村对于周边商品住房租金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异质性。结合实证结果,建议规范房屋租赁市场,将私宅妥善纳入监管,并将城中村私宅经整治改造后作为保障性住房的重要来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双  童心  
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化升级的重要步骤正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如火如荼地展开,已经并必将继续对城市房地产市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以武汉市汉阳区城中村改造为例,从供给、需求和价格的角度分析了城中村改造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就现有的改造方式而言,其增加了土地与商品房的供应量,拉高了市区内部分市场的房价,改变了供给结构,但对需求影响甚微。因此城中村改造宜从改造主体、方式和进度上加以调控。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宋博通  杨静  
为了分析住房特征对城中村内农民房租金的影响,从而为制定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提供借鉴,本文引入特征价格(HedonicPrice)理论,应用样本调查数据,建立深圳市城中村农民房的租金特征模型。分析显示,“房龄”、“面积”对农民房租金有显著影响;在深圳特区内外,厨、卫设施对房租影响差异性较大。该模型不仅有助于分析特区内外农民房租金差异原因,对在住房租赁市场中如何选择农民房租金评估方法、定位公共租赁住房面积标准、整合农民房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等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