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29)
- 2023(11221)
- 2022(9411)
- 2021(8688)
- 2020(7053)
- 2019(15791)
- 2018(15793)
- 2017(28957)
- 2016(16062)
- 2015(18018)
- 2014(17893)
- 2013(17117)
- 2012(16058)
- 2011(14420)
- 2010(14922)
- 2009(13853)
- 2008(14478)
- 2007(13462)
- 2006(12055)
- 2005(10874)
- 学科
- 济(63118)
- 经济(63019)
- 管理(52721)
- 业(42585)
- 企(37324)
- 企业(37324)
- 方法(23884)
- 中国(21770)
- 财(19545)
- 数学(18837)
- 数学方法(18499)
- 制(17771)
- 农(16258)
- 业经(16167)
- 理论(13760)
- 学(13498)
- 地方(13478)
- 体(12468)
- 务(11523)
- 财务(11483)
- 财务管理(11452)
- 银(11376)
- 银行(11364)
- 环境(11043)
- 企业财务(10884)
- 行(10807)
- 融(10791)
- 金融(10788)
- 和(10519)
- 划(10259)
- 机构
- 大学(228795)
- 学院(227103)
- 济(88972)
- 经济(86673)
- 管理(83729)
- 研究(76759)
- 理学(70619)
- 理学院(69775)
- 管理学(68411)
- 管理学院(67974)
- 中国(59131)
- 京(50082)
- 财(47307)
- 科学(45011)
- 所(37338)
- 江(36308)
- 中心(36008)
- 财经(35955)
- 研究所(33064)
- 经(32475)
- 农(31867)
- 范(31402)
- 北京(31342)
- 师范(31138)
- 业大(29400)
- 州(29145)
- 院(28474)
- 经济学(28286)
- 财经大学(26503)
- 经济学院(25175)
- 基金
- 项目(145698)
- 科学(115077)
- 研究(111423)
- 基金(104460)
- 家(89756)
- 国家(88948)
- 科学基金(77030)
- 社会(71392)
- 社会科(67503)
- 社会科学(67484)
- 省(56411)
- 基金项目(54410)
- 教育(52435)
- 划(47343)
- 自然(46830)
- 编号(46484)
- 自然科(45738)
- 自然科学(45727)
- 自然科学基金(44842)
- 资助(41492)
- 成果(40315)
- 重点(33176)
- 课题(32848)
- 部(32463)
- 制(32367)
- 发(30480)
- 创(30153)
- 国家社会(29977)
- 项目编号(28869)
- 教育部(28527)
- 期刊
- 济(107138)
- 经济(107138)
- 研究(71639)
- 中国(53205)
- 财(39663)
- 管理(33292)
- 学报(33122)
- 教育(32745)
- 科学(30379)
- 农(30152)
- 大学(26430)
- 学学(24300)
- 融(21149)
- 金融(21149)
- 技术(21109)
- 农业(19802)
- 财经(18802)
- 经(16332)
- 业经(15781)
- 经济研究(15750)
- 问题(15056)
- 图书(13968)
- 版(11389)
- 理论(10809)
- 现代(10610)
- 发(10524)
- 职业(10329)
- 财会(10155)
- 书馆(10130)
- 图书馆(10130)
共检索到3586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天航 李晶 冯晶 魏巍
“块数据”是在智慧城市建设及治理中为了探索如何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制度、特别是数字政府而构建的一种新的数据理论和应用机制,但现在还缺乏统一清晰的理论架构和应用推广机制。首先梳理了“块数据”相关的政策背景,介绍“块数据”的相关理论及其由来,归纳“块数据”在跨业务、跨时间、跨空间上实现信息共享和使用的特点,阐述其对数字化背景下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并通过对贵州省贵阳市、广东省深圳市、雄安新区“块数据”平台构建和应用为参考,在分析各地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块数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科技部刚开展的“块数据”社区试验试点,从:形成“条”数据、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确定“块”单元、“块”单元内的数据拆解与融合、“块数据”编码管理、数据可视化及面向决策支持的应用支撑五个阶段总结构建思路与应用机制;最后,针对目前“块数据”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对如何健全“块数据”的应用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陆中骞
智慧城市已成为我国目前热门的发展战略。本文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公共教据库构建的主要技术因素,并从数据采集与更新、数据查询与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公共数据库 构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春佳
对智慧城市的内涵做了界定,提出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应是知识与知识资本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发展基本途径和内容应包括城市市民知识化、城市技术智能化和城市环境智慧化三方面良性互动,并结合北京智慧城市建设的案例分析,给出发展智慧城市的对策建议,探讨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的新策略与模式。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城市规划 知识资本 物联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宁宁 王勤升 冯尊
聚焦数字生态视角,使用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兼顾整体与个体效应,从关联性、动态性和聚集性视角探究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整体网络和个体网络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明显提升碳排放效率网络的指标性能,促进城市间的合作,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发达型、资源型城市在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能力较大。(2)从网络拓扑结构来看,无标度性质和小世界性质表现不显著,同时东南沿海与华北地区的核心城市的数量逐渐增加,并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渐成熟,局部聚集性明显加强。(3)从影响因素来看,互惠性对网络呈正相关;智慧人才对网络的影响最显著;智慧环境、智慧经济和智慧科技的发展对碳排放效率有改善作用,但存在周期性变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规律性不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德成 方璘 宋志龙
在理论阐释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09-2018年中国内地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及作用机制,并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方法开展进一步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并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效应、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倒逼作用、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3个渠道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等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财政支出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能够显著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水平和金融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则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更突出。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秦之湄 张瑶瑶 李唯为 杨一帆 王斌 李雨宸
为探究智慧治理中数据质量管理路径,推进数据质量提升,促进智慧治理成效凸显,本文从核心要素、机制构建与支撑保障三个维度,选择传染病监测预警管理进行案例研究,搭建智慧治理中数据质量管理的分析框架。数据质量是影响智慧治理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智慧治理中数据来源及相关方、数据流转环节是数据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素,质量提升、流程改善经典方法可有效适用于智慧治理,政策保障、技术工具和机制迭代是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执行的重要保障。智慧治理阶段性及治理成效需求决定数据质量管理要求,数据质量管理能实现智慧治理效能提升、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数据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在数据全周期各环节的实践落地。
关键词:
智慧治理 数据质量管理 机制构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储震 程名望
借助中国2012年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作为准自然实验,本文首次采用2008—2014年我国2 581个县区包含50 278家企业的独特微观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系统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影响及机理。研究发现:智慧城市能够显著降低企业主要污染物SO_2排放强度。在作用机制上,企业SO_2排放强度下降是因为污染物排放下降而非企业产出上升;而企业污染排放下降源于企业清洁生产与末端污染去除共同作用;能源结构调整并不是智慧城市导致SO_2排放强度下降的潜在原因,智慧城市建设并未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摆脱对煤炭使用的高度依赖;智慧城市的技术效应是导致SO_2排放强度下降的重要机制,有偏技术进步而非中性技术进步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污染 能源结构 有偏技术进步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晓书 吴小东 姚清宇
本文基于中国22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智慧城市建设与区域创新的时空效应、作用机制以及异质性约束。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可对区域创新产生长期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并且试点政策对经济特征相近地区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但对地理区位相邻城市的空间影响却不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人力资本、科技投入与互联网发展均正向中介试点政策与区域创新的内在联系,并且在三大机制变量的调节作用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还可呈现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显示,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驱动效果在不同城市区位、等级、性质以及规模条件下存在异质性特征,东、中部地区、一二三线城市、非资源型地区、非老工业基地以及大中规模城市的智慧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艳锐 姚迪 李金培
交通的智慧化发展是中国城市未来交通的发展和变革方向,也是国家交通政策重点支持对象,智慧交通已经成为中国城市交通建设的热点。文章介绍了智慧交通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中国智慧交通的发展目标,包括解决交通供需平衡问题、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和服务水平;强化城市交通技术和城市交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在智慧交通的建设问题上,要做好智慧交通的顶层规划,根据用户对象和业务进行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智慧交通的系统开发和建设,努力提升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为公众提供良好的交通出行和运输服务,促进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智慧交通 交通系统 交通建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边志强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兑现双碳目标承诺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21年我国2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并进一步揭示了该效应的异质性表现和空间衰变规律。研究发现:(1)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推动试点地区减污降碳水平的提升,且其效应总体呈现出动态增强趋势;(2)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是上述影响发挥的3条内在机制;(3)智慧城市建设对减污降碳水平的提升效应仅显著存在于东部、大规模、非资源型以及人力、财力和物力优势较强的地区;(4)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带动周围地区减污降碳水平的协同提升,表现为在距离试点城市100千米的空间范围内,该效应显著且逐渐衰减。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持续高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明 吴磊
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投资规模大、运维技术和管理要求高、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智慧城市PPP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机构和社会资本管理效率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及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有效解决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维护中资金来源、项目回款等一系列难题。根据智慧城市PPP项目运作经验,结合智慧城市PPP项目建设运维特点,通过对国内各地PPP智慧城市项目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智慧城市PPP项目运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快推进智慧城市PPP项目的建议。
关键词:
智慧城市 PPP模式 回报机制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姚乐 樊振佳 赖茂生
以大数据和智慧城市为焦点的信息化建设为背景,回顾政府开放数据理念及实践的历史与发展,考察国外政府数据开放的典型实践及其意义,提出基于政府数据开放的智慧城市概念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验证政府数据开放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探讨基于政府数据开放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构成和作用。最后,以"智慧坪山"规划项目为例,展示该项目中数据开放平台的结构、建设内容和策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胡伏湘
智慧教育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智慧职教是职业院校采用智慧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依托大数据的教育信息化平台为实施智慧职教提供了支撑载体。本文从智慧职教的时代背景入手,探讨了智慧职教的内涵,研究了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职教平台和智慧课室的设计方案,分析了大数据智慧职教平台下的5种教育技术,最后提出了依托智慧职教平台的3种主要教学模式,即Moocs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云班级教学模式、项目团队任务导向教学模式。
关键词:
智慧职教 大数据 平台设计 教学模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近几年,我国逐渐掀起智慧城市建设热潮。2012年12月,住建部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先后分两批公布了190多个试点(市、区、镇)名单,今年8月下旬第三批试点申报工作也已启动,国家政策扶持下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陆续展开。与此同时,未纳入试点的城市也热情高涨,纷纷宣布要建设智慧城市。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加入此列。这一方面意味着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概念走向具体实践,从试点走向了普及;但另一方面也不禁令人产生疑虑和担忧:各地一哄而上建设智慧城市,是否进行了充分的科学论证?是否符合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辜胜阻 王敏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是城市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转换器。发展智慧城市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从城市信息化发展阶段看,我国许多信息化先行城市已经初步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同时,不断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也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不健全、资金瓶颈等诸多问题。为此,要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关系,实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