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94)
2023(6322)
2022(5301)
2021(5137)
2020(4072)
2019(8866)
2018(8834)
2017(15183)
2016(8586)
2015(9688)
2014(8871)
2013(7918)
2012(7228)
2011(6399)
2010(6605)
2009(5844)
2008(5657)
2007(5176)
2006(4351)
2005(3723)
作者
(20393)
(17136)
(17129)
(16155)
(10959)
(8082)
(7658)
(6514)
(6477)
(6187)
(5832)
(5748)
(5419)
(5417)
(5287)
(5249)
(5127)
(5093)
(5024)
(4854)
(4192)
(4098)
(4095)
(4002)
(4001)
(3885)
(3796)
(3758)
(3610)
(3362)
学科
管理(29006)
(27746)
(25387)
企业(25387)
(21468)
经济(21439)
技术(14037)
技术管理(11302)
中国(9658)
(9414)
教育(8139)
理论(7640)
方法(7558)
业经(6913)
教学(6743)
(6259)
地方(5946)
(5761)
数学(5701)
(5637)
财务(5633)
财务管理(5623)
数学方法(5608)
企业财务(5447)
(4880)
银行(4869)
(4656)
(4630)
(4524)
农业(4519)
机构
大学(103656)
学院(101381)
管理(39028)
(36519)
经济(35608)
理学(33539)
理学院(33161)
研究(32799)
管理学(32505)
管理学院(32292)
中国(23948)
(21182)
科学(18977)
(18817)
(17142)
(15657)
师范(15500)
中心(15318)
(14742)
财经(14121)
(13913)
北京(13473)
研究所(13209)
(12920)
技术(12852)
(12842)
(12710)
业大(12665)
教育(12627)
师范大学(12173)
基金
项目(69164)
研究(55842)
科学(55644)
基金(47412)
(40282)
国家(39847)
科学基金(35410)
社会(34846)
社会科(33009)
社会科学(32999)
(30358)
教育(28600)
基金项目(25091)
(24721)
编号(22795)
(21706)
自然(21122)
自然科(20715)
自然科学(20710)
自然科学基金(20391)
成果(19770)
创新(18978)
课题(17846)
资助(17343)
重点(15797)
大学(15658)
(15040)
(14997)
(14765)
项目编号(14649)
期刊
(41669)
经济(41669)
研究(35630)
中国(30891)
教育(28768)
管理(18238)
(16030)
学报(13975)
科学(13039)
大学(12245)
(11943)
技术(11422)
学学(9825)
(9093)
金融(9093)
科技(8393)
农业(8146)
职业(7578)
图书(7393)
财经(7223)
业经(6755)
经济研究(6627)
(6298)
高等(6293)
(6205)
论坛(6205)
书馆(5625)
图书馆(5625)
技术经济(5354)
(5332)
共检索到1642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正国  
中国大学传承非遗十余年,大学生社团担当了实践主体的角色,他们因不同的非遗类型而探索相应的实践方式。地方戏的传承在多所大学都有积极实践形态,有的大学探索了组建业余剧团的路径,直接向老艺人拜师,与老艺人一起推动大学传承地方戏。这种直接建基于传承人授徒传艺的大学传承,包括两层结构:一是地方戏的传统结构,一是当代大学的文化结构。二者在"地方戏"与"当代人"的关联中并置,呈现出"戏骨子"与"大学生"良性互动的文化实践形态,为中国非遗传承提供了富于启示意义的实践智慧。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姚磊  
地方戏是农耕社会时期由一定地域的乡土文化孕育而成的地方艺术,并在其创造者们的生存实践中获得了传承和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赖以生存的乡土场域的逐步消解,地方戏陷入了日益严重的传承危机。通过对地方戏在乡土场域中传承的实践逻辑及其进入现代社会后的艰难适应进行比较性解读,尝试以"现代入域"的实践策略来解决它面临的传承困境,为地方戏的传承研究补充新的视角和阐释范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煜欣   吕涛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不断发展,侗族非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非遗传承出现诸多问题,濒临失传。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保护和传承侗族非遗为己任,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从解决侗族大歌、侗族刺绣、侗族打油茶、侗族百家宴、三江农民画等五项非遗文化,内容碎片化易流失、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经济效益低导致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为导向,探索形成了“侗寨五娘”非遗现代传承“五融合四主体三进阶”育人模式,将侗族非遗传承与创新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彰显民族职业教育办学特色,获得了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何晓宁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提升文化自豪感,国家大力提倡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南京为例,通过分析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从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3个方面阐述了非遗文创产品对传承非遗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弘扬地区精神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南京非遗文创产品的具体发展情况论述了创新性发展非遗文创产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高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社区教育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其优势,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鉴于此,基于对社区教育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问题的实证研究,笔者从政策支持体系、实践活动形式、实践参与主体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策略。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吴滔  
在目前的中国大学里,传统的课程体系大都是建立在教务处和院系之间的,先由各院系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再由教务处负责安排公共课和专业课。尽管每个院系有自己的专业设置,各个院系的培养方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总体来讲,常见的做法是各院系根据各自的培养需要设计出一系列的专业课程,再由教务处统一排课,各院系的课程就这样被整合进学校的总体课程体系之中。此外,教务处还负责安排一些不由院系直接开设的公共课,例如外语、体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崔凤军   徐宁宁  
<正>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是精神家园;旅游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是生活方式。以文塑旅,丰富了旅游消费内涵,推动了消费升级,让旅游插上了文化的翅膀;以旅彰文,推进了地方传统文化的利用、保护和复兴,让文化找到了消费的蓝海和传承创新的载体。在文化强国建设和构建中华文明新形态战略指引下,借助数字技术,文化和旅游实现了相互赋能,成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为靓丽的注脚。一、高潮迭起的地方文化“出圈”现象地方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物化形式,既是地方精神的载体,也是旅游吸引物的重要来源。
关键词: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施小光  
2011年5月26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举办了"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国内十余名教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应邀出席。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从多个角度解读和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建校百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并就大学与文化的关系、现代大学制度、一流大学建设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编辑部特将发言辑成,以飨读者。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岂之  
要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论述,就需要重新审视和研究高等教育的使命,在理论上弄清文化传承创新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理清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怎样构建等问题。作为世界上没有中断过的伟大民族文化,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史。从西周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辛亥革命的推翻帝制走向共和,到新民主主义革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洪振涛  
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基本职能,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赋予大学的特殊使命。大学要担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必须履行文化育人职责,重塑大学精神,精心培育文化人才,繁荣发展大学文化,将大学打造成育人的高地和文化的高地;同时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引领社会发展进步,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大学应始终站在文化传承创新的前列,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育人和服务社会并重,科学谋划大学文化的建设发展。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朱光好  
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的讲话首次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并作了精辟阐述。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视,是对大学职能认识的新丰富和新发展。高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智力支持和重要参与力量,通过其传统的三大功能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如何从文化传承创新的新视角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一、文化传承创新的内涵"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出现较早,由"人文化成"一词简化而来,基本上是指对人施以文治教化,把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一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价值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以东巴文为例,探讨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分析新媒体在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中的作用,以及其对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价值传递和发展,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非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承和发展,实现文化的多样性流传与和谐发展。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傅才武  
[目的/意义]目前,我国进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遗已达10万项,它们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深刻的族群历史记忆。为应对社会大转型对非遗保护传承的全方位冲击,将抖音等平台技术纳入到政策范围,可以产生重大的政策效益与管理效益。[研究设计/方法]借助文献研究、政策文本分析、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探究当前非遗保护传承中的理论与实践困境,以及抖音对非遗传播传承产生的积极影响。[结论/发现]提出要超越非遗静态保护和文化生态区保护的范畴,将抖音等技术平台化非遗传播传承项目,纳入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政策范围,设计政府资助与市场商业模式双轨并进的政策路径,以形成政府原生态基因保护传承与市场化非遗形态传播传承两线并行的总体政策思路。同时,也要关注抖音等数字技术导致的非遗保护传承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并实现政策的平衡。[创新/价值]为我国重构非遗的再生产方式、重塑非遗传播传承链条,突破非遗传承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日益边缘化的困境,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夏鸿雁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校一项重要举措,注重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把原生民歌引进高校课堂是高师办学的一个亮点,也是原生民歌传承的重要途径。原生民歌的模仿性教学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源于民间高于民间。原生民歌表演的创新性,使原生民歌更具有生活化、时代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民歌在高校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