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31)
- 2023(12835)
- 2022(11313)
- 2021(10733)
- 2020(8850)
- 2019(20694)
- 2018(20563)
- 2017(39818)
- 2016(21914)
- 2015(24347)
- 2014(24327)
- 2013(24129)
- 2012(22203)
- 2011(19895)
- 2010(19604)
- 2009(17591)
- 2008(16843)
- 2007(14494)
- 2006(12489)
- 2005(10729)
- 学科
- 济(83334)
- 经济(83239)
- 管理(59415)
- 业(54195)
- 企(44538)
- 企业(44538)
- 方法(38178)
- 数学(33193)
- 数学方法(32798)
- 中国(23322)
- 农(21361)
- 财(20397)
- 学(20334)
- 地方(20150)
- 业经(17826)
- 理论(14537)
- 农业(14509)
- 制(13930)
- 环境(13852)
- 和(13424)
- 贸(13044)
- 贸易(13037)
- 技术(13023)
- 易(12588)
- 务(12464)
- 财务(12402)
- 财务管理(12380)
- 企业财务(11707)
- 划(11554)
- 银(11256)
- 机构
- 大学(302631)
- 学院(299879)
- 管理(118367)
- 济(112992)
- 经济(110204)
- 理学(103295)
- 研究(102340)
- 理学院(102027)
- 管理学(100119)
- 管理学院(99569)
- 中国(73371)
- 科学(67025)
- 京(65485)
- 所(51628)
- 财(51196)
- 农(50220)
- 研究所(47573)
- 业大(47468)
- 中心(45844)
- 江(42853)
- 范(42079)
- 师范(41686)
- 财经(41609)
- 北京(41107)
- 农业(39753)
- 院(37954)
- 经(37915)
- 州(35580)
- 师范大学(33950)
- 经济学(33481)
- 基金
- 项目(214881)
- 科学(168177)
- 基金(155213)
- 研究(154482)
- 家(136383)
- 国家(135297)
- 科学基金(115691)
- 社会(95791)
- 社会科(90641)
- 社会科学(90616)
- 省(83902)
- 基金项目(83766)
- 自然(77166)
- 自然科(75358)
- 自然科学(75340)
- 自然科学基金(73934)
- 划(71605)
- 教育(70468)
- 资助(63262)
- 编号(62827)
- 成果(50462)
- 重点(47970)
- 部(46614)
- 发(45613)
- 创(44284)
- 课题(43201)
- 创新(41325)
- 科研(41119)
- 计划(39587)
- 大学(39534)
- 期刊
- 济(120227)
- 经济(120227)
- 研究(87022)
- 中国(55184)
- 学报(51177)
- 科学(46741)
- 农(44621)
- 管理(41414)
- 财(37727)
- 大学(37475)
- 学学(35142)
- 教育(34425)
- 农业(31389)
- 技术(25016)
- 融(21866)
- 金融(21866)
- 业经(19472)
- 财经(19271)
- 经济研究(18481)
- 图书(17688)
- 问题(17311)
- 业(16378)
- 经(16356)
- 资源(15260)
- 科技(15195)
- 理论(14343)
- 版(14266)
- 现代(13701)
- 技术经济(13581)
- 实践(13344)
共检索到4267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新军 阙维民 孙怡
城市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成为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新文化地理学的"地方性"理念为再利用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加贴近实际的遗产利用方案。在分析新文化地理学"地方性"理念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基于"地方性"的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概念模型,并以英国凯瑟菲尔德市遗址城市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丁新军
随着我国城市更新速度加快,保护市区重要工业遗存成为重要现实课题。发展旅游业,改造为开放式主题公园、城市历史公园等成为适应性再利用重要手段之一。传统文化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地方性"理念,对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再利用具有借鉴价值。本文基于传统文化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理学理论,探索性构建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再利用概念性理论框架,并结合美国美国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国家历史公园实践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再利用应兼顾文化的空间研究和空间的文化化研究,在促进"地方感"形成的同时,强化"地方认同",立足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突出标志性构筑物、宏观可视性、情境化再现、形象意义认同和变化关系考量等视角介入,加强原有场所价值,凝聚"地方性"认同感,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邓清华 千庆兰 黄婷薇 周涛
目前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功能定位主要存在功能单一、效益低下和功利性较强的问题,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工业遗产再利用功能定位的影响因素的准确把握。本文认为工业遗产再利用功能定位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的因素: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区域产业因素、城市规划限制、区位条件、生态环境、公众意愿、本体条件、企业与开发商行为七个方面,再利用功能定位时应该综合分析这些因素。
关键词:
工业遗产 再利用 功能定位 影响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贺海芳 郑侃 黄惠贞 李想
旨在对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后的环境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为城市居民判断其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以层次分析法、观察法、问卷调查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采集到的数据为基础,运用AHP法计算出各级指标权重,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构建满意度评价模型,分析工业遗产项目再利用后运行过程中的规划布局、空间功能、环境品质及使用感受,选取南昌市2个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作为实证对象,对指标权重值、项目层评价以及方案层等综合评价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对目前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贺海芳 郑侃 黄惠贞 李想
旨在对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后的环境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为城市居民判断其质量提供参考依据。以层次分析法、观察法、问卷调查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采集到的数据为基础,运用AHP法计算出各级指标权重,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构建满意度评价模型,分析工业遗产项目再利用后运行过程中的规划布局、空间功能、环境品质及使用感受,选取南昌市2个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作为实证对象,对指标权重值、项目层评价以及方案层等综合评价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对目前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晓波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能源危机、亚洲经济的崛起和欧美工业化国家开始去工业化,以及新自由主义经济体系开始确立。在这种宏观政治经济背景下,欧美许多城市都面临从制造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沈丽虹 岑瑜 于丽英
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由于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的职能和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以及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后引起局部土地功能的变化,导致在城市中出现闲置和废弃的旧工业建筑。如何看待和再利用这些城市工业建筑"遗产",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和我国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现状,而后从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动因出发,探析了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的模式。
关键词:
工业建筑 遗产 再利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锐 李早
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转型是顺应存量规划需求的重要实践。在当代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工业地块和遗产的置换再利用已成为城市更新的主题之一。通过历史论证与实践分析,以上海市为空间范围,以工业厂区的生成语境与发展历程为切入点,把握工业遗产地区的转型特征,转型前的工业遗产主要呈现为以传统生产业为主导的封闭厂区和废弃污染的工业棕地。提出经济方面产业融合、联动再生,空间方面异质同构、秩序重组,文化方面内涵延续、品位提升,以及生态方面集约协同、绿色低碳的工业遗产转型路径,进而由路径建立链接关系,形成以经济转型为基础,空间、文化和生态转型相互作用关联的再生运作机制,为工业遗产的科学转型提供指导依据,推动其向协同可持续的后工业园区的转型再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吉慧 曾欣慰
简要阐述了工业遗产的基本知识及相关背景,以上海八号桥为例探讨了旧城更新语境下以创意产业开发为模式的工业遗产再利用,并对其改造思路和设计手法进行了深入解读,以对同类工业遗产的开发改造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佳雨 徐敏 刘伟国 戴湘毅
我国工业遗产面临本体认知、保护方式、公众参与三方面困境。遗产区域作为新兴遗产保护理念,在提高遗产价值认知、合理协调保护与利用矛盾和加强公众参与方面具有综合效益,有利于解决工业遗产时间连续性模糊和空间完整性破碎问题。以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为例,通过探讨工业遗产资源保护、遗产区域生态修复、遗产游憩系统构建和遗产管理维护体系四个方面,意在探索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方法和途径,最终形成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
工业遗产 遗产区域 黄石矿冶工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雪娇 郭嘉盛
城市更新语境下,工业遗产的本质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城市资源;工业遗产再利用本质则是一种资源重构的过程,且有着空间重构、经济重构、文化重构三方面的内涵。工业遗产再利用应从实现资源重构的角度出发,以实现综合价值的最大化为导向。通过建立“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坐标系,为工业遗产再利用提供一种思路;在这个坐标体系下,形成了四种典型的再利用类型,即遗址与废墟再生型、纪念碑式的严肃型、想象与展望延续型和艺术夸张的冲击型。
关键词:
工业遗产 城市更新 价值引导 资源重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岚 宫浩钦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境,这些困境主要源自于制度缺失、集体无意识以及社会失范等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应采取建立准则、完善制度,大力宣传、普及教育以及明确主体、分工协作等对策。
关键词:
工业遗产保护 问题 对策 社会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莹 刘雪美
工业遗产旅游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带来了契机,并且丰富了旅游产品内涵,促进了工业遗产保护。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以海州矿山公园开发建设为例,重点探讨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以及投资主体的构成,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
资源枯竭 工业遗产 投资主体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丽华
引入路径依赖理论框架,指出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工业遗产社区在一系列正增长机制影响下,形成"单位制"、"政府主导"保护路径,并衍生出体制、政策、主体及资金方面的负锁定效应。在以旧城改造为主导模式的城市更新进程中,应通过构建多元化保护主体,创建遗产保护政策体系,建设社区商业综合体,创新产业化利用方式等路径,突破目前保护路径的闭锁效应,实现工业遗产社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敏 刘爱利
城市建筑遗产再利用是当今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的重要议题之一。选取历史街区建筑遗产再利用较成功的南锣鼓巷为典型案例,基于业态视角,通过现场实地调研和统计、对比分析,对建筑遗产再利用进行研究。结论包括3点:(1)基于业态视角对建筑遗产的再利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拓展了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分析视角。(2)从业态选择、业态构成、业态变迁、业态发展趋势、业态影响因素5个方面,探讨了业态与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关系问题;其中前4个方面是从业态自身发展规律的视角进行分析,第5个方面则是从影响业态发展的视角进行分析。(3)文章对其他历
关键词:
建筑遗产 再利用 业态 南锣鼓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地方身份的重要性及其对于遗产保护的支撑作用:以比利时根特城市核心区工业化前的邻里关系为例(英文)
工业遗产场地保护与再利用规划步骤探索——以沈阳铁西区红梅1939规划项目为例
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适应性设计——以西安环城公园为例
地方性特有矿产的利用与保护研究——以昌化鸡血石为例
基于AHP与菲罗模型评价地质遗迹景观——以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工业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以辽宁工业城市为例
英国世界遗产保护利用与社区发展互动的启示——以哈德良长城为例
基于Amos的环境地方性与游客地方感之间的关系机理分析——以西安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城市遗产与整体意象保护模式研究——以老工业城市沈阳为例
英国城市绿化带土地利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以斯佩尔索恩(Spelthorne)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