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06)
2023(11895)
2022(10601)
2021(10048)
2020(8464)
2019(19395)
2018(19389)
2017(37149)
2016(20593)
2015(23285)
2014(23138)
2013(22742)
2012(20851)
2011(18353)
2010(18284)
2009(16431)
2008(15926)
2007(13967)
2006(12189)
2005(10164)
作者
(58722)
(48534)
(48360)
(46024)
(30933)
(23436)
(22005)
(19106)
(18350)
(17254)
(16810)
(16226)
(15483)
(15210)
(14843)
(14812)
(14807)
(14419)
(13883)
(13856)
(12233)
(11786)
(11608)
(11099)
(10920)
(10854)
(10794)
(10551)
(9691)
(9649)
学科
(74617)
经济(74441)
管理(54785)
(50186)
(43855)
企业(43855)
方法(36778)
数学(28747)
数学方法(28391)
中国(20063)
(19973)
(19959)
(19359)
业经(18713)
理论(17054)
地方(16648)
(15496)
农业(13177)
(12411)
教育(12343)
环境(12102)
(11750)
财务(11688)
(11665)
财务管理(11660)
贸易(11658)
技术(11311)
(11251)
企业财务(11077)
(10595)
机构
大学(282409)
学院(282283)
管理(111622)
(100339)
经济(97867)
理学(97042)
理学院(95851)
管理学(94035)
管理学院(93526)
研究(92948)
中国(66806)
科学(62338)
(60233)
(47882)
(46772)
(45270)
业大(43308)
研究所(43073)
中心(42043)
(41031)
(40708)
师范(40629)
财经(38445)
北京(37945)
农业(35497)
(34811)
(34028)
(33674)
师范大学(32865)
技术(30968)
基金
项目(199577)
科学(156556)
研究(145304)
基金(143540)
(125276)
国家(124182)
科学基金(106489)
社会(89872)
社会科(84215)
社会科学(84188)
(79415)
基金项目(77699)
自然(70636)
自然科(68933)
自然科学(68922)
自然科学基金(67663)
(67011)
教育(66816)
编号(60329)
资助(58115)
成果(49350)
重点(44786)
(42653)
(42180)
课题(41520)
(41170)
科研(38676)
创新(38185)
项目编号(37594)
大学(36960)
期刊
(109580)
经济(109580)
研究(79736)
中国(51889)
学报(48368)
科学(44216)
(41051)
管理(38853)
教育(35769)
大学(35750)
(35647)
学学(33547)
农业(28841)
技术(22636)
(18788)
金融(18788)
业经(18596)
财经(17665)
图书(17348)
经济研究(16429)
(14894)
(14633)
科技(14300)
问题(14022)
(13827)
理论(13593)
资源(13267)
实践(12713)
(12713)
业大(12173)
共检索到4010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刘丹萍  
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出现"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理论思潮,学者们格外重视对地理现象进行文化层面的解释,视觉分析(visual analysis)等定性方法(qualitative methods)得到较多的应用。旅游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地理现象之一,旅游地的视觉表征(visual representation)成为"文化转向"思潮中最活跃的研究议题。西方学者援引地理学、符号学、语用学以及社会批判学派等诸多理论,将旅游营销图片作为"文本"(text)进行文化研究(cultura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郑羽蘅  赵磊  
在生态旅游国内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识别与分析国际旅游者对我国生态旅游地的需求与行为规律成为重要话题。文章基于跨文化视角,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在探寻国内外旅游者对我国生态旅游地视觉表征差异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旅游地形象的社会构建循环模型。研究发现:(1)自然景观、人造景观、人物、休闲活动、户外活动与旅游支持系统是国内外旅游者最为关注的6大生态旅游地节点类目。(2)相较之下,国内旅游者热衷于表征生态旅游地的休闲活动和旅游支持系统,视觉呈现简洁且聚焦,而国际旅游者则更关注人物与户外运动,常运用复杂视觉元素的叙事手法。(3)生态旅游地形象的社会构建是一个以“即时互动”为核心诉求,包含表征感知、表征确认、表征探新与表征修正的4个阶段动态演化过程。依赖传统目的地营销组织、互动平台受限与需求差异不清是我国生态旅游地国际化发展的阻滞因素。文章结论丰富了生态旅游地形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拓展了视觉表征与社会构建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并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燕  赵振斌  褚玉杰  张铖  
文章以贵州各官方网站和曾游览过贵州的游客发表在网络上的摄影照片为研究样本,采用NVivo质性分析法、图片内容分析法及符号学方法,借助NVivo 10,Ucinet 6和SPSS20.0等软件,探寻官方网站通过摄影照片表征的旅游地意象与游客感知表征意象间的异同点。研究发现:两类照片的内容要素在10个节点类目上都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通过可视化方法构建的偏好照片组合模型也表明两类照片存在诸多不同;其后对地方标志形象的符号学探究则显示官网与游客对旅游地的表征又存在一致性,但这种一致并不是绝对的,两类照片背后隐含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宋晓   王淑华  
基于表征和非表征双重视角,以西安永兴坊为研究案例,以物质景观吸引力、非物质文化氛围和消费空间在地化3个方面代表非遗旅游街区文化表征体系下的符号感知,以人际互动、共同生产和个性化经历3个方面代表非表征的旅游者实践,建立非遗旅游街区旅游者地方认同的研究模型。结果表明:(1)物质景观吸引力、非物质文化氛围和旅游消费空间在地化对旅游者实践的影响不同。其中,物质景观吸引力对旅游者实践的3个方面都有显著正向影响,非物质文化氛围只对共同生产有显著正向影响,消费空间在地化对人际互动和个性化经历有显著正向影响。(2)人际互动、共同生产和个性化经历对旅游者地方认同都有显著正向影响。(3)旅游者实践在符号感知与旅游者地方认同的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历史文化街区引入非遗项目、提升旅游者地方认同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侯兵   李红缘   余凤龙   张爱平  
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生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影响下,地方饮食文化生产发生了明显转向,基于文化生产逻辑的地方饮食文化生产从现象发生到机理分析亟须开展理论探索。文章从文化生产理论的视角,以淮扬菜主要发源地之一的扬州为例,运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和文献分析法等方法,揭示了旅游影响下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的特征和机制。研究发现:1)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的特征体现在4个方面,生产要素更加关注文献典籍与乡土文化中的饮食元素的挖掘与利用,生产场域从传统的限定性场域向着规模化场域及多元化场域转变,生产模式在技术和流程两个层面呈现出由厨房生产技术向舞台化炫技表演以及多场景技术组合递进的特征,结构形态旨在实现内容生产、符号生产和媒介生产三者的协调统一;2)旅游对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形成重要影响,受到核心因素和辅助因素的共同作用,进而形成生产主体响应机制、地方文化创新发展机制、文旅消费提质牵引机制以及主客协商机制等四重驱动机制;3)在传统文化守正与创新博弈中,旅游影响下的地方饮食文化生产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串联起各利益相关主体,有效利用生产资料,有机整合文化资源,这为文化生产理论提供另一种解释和分析框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秋芳  孙根年  张宏  
在网络时代,网络宣传对于旅游地品牌的构建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在旅游地品牌符号"三位一体"系统构建基础上,基于政府旅游网站对中国各省域旅游地品牌符号表征进行比较研究。网站上研究的符号主要包括当地的旅游宣传口号、视频影像、图片及网站的语言设计等。首先,根据荣格原型理论把各研究样本旅游地的旅游宣传口号分成4大类;其次,随机抽样进一步探讨各旅游地所有品牌符号的匹配性;最后,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和商业网站旅游地口号的对比研究,分析旅游地宣传口号的流行趋势。结果显示,部分旅游地网站旅游地宣传口号缺失,同时网站上各符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齐子鹏  张薇  
文脉是一个地区的背景,文脉不仅影响着旅游资源禀赋结构的生成,而且它还包融在每一旅游资源之中,这恰是一个地区遵循比较优势开发旅游产品,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通过文脉分析,一方面文脉能最恰当的表述在一个地区的旅游产品开发和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它是如何满足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征的。另一方面,文脉牵引着一个地区由拥有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入到产生、形成和发展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对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洪学婷   黄震方   贾文通   沈伟丽  
乡村旅游地精准把握乡村性特征,能有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文章以南京市世凹桃源村、大山村和漆桥村为案例地,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刻画了乡村旅游地乡村性表征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乡村性表征的核心范畴包括乡村物质环境、社会行为和精神文化。旅游发展前的表征与农业密切相关,旅游发展后,旅游特征强化。时间演化方面,不同案例地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和变化方向具有差异,世凹村和漆桥村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呈下降态势,而大山村的乡村性表征水平呈增长趋势。物质环境和社会行为维度呈现降低趋势,而精神文化方面的感知明显增强。空间演化方面,物质环境维度的乡村性表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小集聚、大分散”为特征,社会行为维度的乡村性表征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特征,精神文化维度的乡村性表征具有“小集聚”的分布特征,在旅游发展后,乡村性表征空间格局均呈现更为集聚的演化趋势。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欣亮  
从跨境教育的四个维度——跨境教学、师资培训、文化传播和学生体验来解析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旅游孔子学院在培育跨境教育空间所呈现的教育现象,可以发现它在语言教学上所营造的符号表征、在师资培训方面所表现的共享表征、在文化传播上所传递的文化表征、在学生体验上所培育的情感表征,结构性地促使它构建出适应当地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跨境社会表征。从社会表征的视角来透视孔子学院在异域社会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的路径创新,为我国有效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范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燕  涂媛鸿  
从经济学研究的视角看,后现代思潮是指在未来2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在全球将出现一个以满足人们休闲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时代,这种经济的产值和吸引的就业人数将会占国民生产的重要地位。它以休闲经济、娱乐经济、体验经济等具体方式体现出来,对现代旅游消费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当今社会后现代思潮对人们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了旅游企业的对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刘  周武忠  
当代旅游景观有一种从"冷媒介型景观"向"热媒介型景观"转变的趋向,即负载信息越来越多而要求人们深入理解却越来越少。引起景观形式变化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企业自主行为,根本上是由于当代人观看需求的变化,由于人们视觉范式发生了明显的转向。这种转向具体表现在视觉关注结构上从重内容向重形式,视觉行为形态上由理性静观向感性动观,视觉审美品位上由追求意象美向冲击美的转变三个方面。引起人们视觉范式转变的时代背景则是:西方文化产业的影响、消费社会带来的景观商品化和后现代主义对感官美学的推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宏燕  朱喜钢  张培刚  殷洁  
对西方规划理论新思潮中可能促进资源公平配置的相关方面进行评述,对比其各自特点,理清相互间的逻辑联系,明确权力制衡下公众参与的基础作用以及联络性规划、新城市主义理论在规划方法层面上的创新,并在分析我国特定规划背景的前提下,探索这些理论对于中国城市规划促进社会公平的启示和可能的实践指导。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程德年  周永博  魏向东  
微电影和宣传片是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重要工具。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旅游营销越来越重视视频表征内容的营销传播功用;然而到目前为止,对旅游微电影和形象宣传片内容结构的研究还非常有限。近年来,不少江南古镇重视制作和传播反映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视频短片,同里和南浔先后斥资制作旅游微电影和形象宣传片,堪称旅游形象视频短片制作传播的典型实践。研究选取这两个古镇的旅游形象视频短片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建构主义扎根理论方法,对两个短片的解说词文本与图像视觉表征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估。结果表明:首先,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微电影和形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蔡礼彬  宋莉  
自"意象"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旅游研究中以来,对于旅游意象的多角度解读不断涌现。为建立城市旅游意象符号的表征系统,基于网络文本资料,以青岛市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及符号学理论,通过Nvivo 11软件的编码分析,对城市旅游意象的符号表征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城市旅游意象符号的表征系统分为直指系统与涵指系统两部分,直指系统包含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自然环境、社会空间、社会形态、社会行为6个维度,涵指系统包含隐含义、迷思、象征3个维度;城市旅游意象符号表征存在共性与个性、投射与感知、表征与意指、同时性与历时性的二元性特征以及文化隐喻属性;通过城市旅游意象符号表征系统得到的青岛城市旅游意象为"海洋城市、德式风情、静享惬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少华  王璐  王梦茵  王伟  
为了科学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行业带来的冲击和损失,正确看待疫情之下旅游业的"危"与"机"及疫后修复,为稳定旅游行业信心、制定政策措施、推进有序复工、推动河南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依据,基于PSR理论模型,运用问卷调查、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研究疫情对河南省旅游业的影响及形成机理。研究发现:疫情带来"流断"压力,消费市场急剧萎缩,旅游产业链暂时停摆,旅游企业损失较重,面临严峻考验;旅游业界积极响应,企业自救、行业互助、政府兜底成为应对疫情的破局之道;疫情压力作用于旅游消费和供给状态,在自组织与他组织耦合作用下实现系统响应优化;"后新冠"时期,旅游发展将回归健康本质,人们出游逐步慢热,旅游业恢复将是一个艰难复苏的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