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59)
- 2023(10371)
- 2022(8903)
- 2021(8121)
- 2020(6749)
- 2019(14638)
- 2018(14708)
- 2017(27366)
- 2016(14958)
- 2015(16417)
- 2014(16180)
- 2013(15198)
- 2012(13509)
- 2011(12336)
- 2010(12572)
- 2009(12252)
- 2008(11559)
- 2007(10571)
- 2006(9406)
- 2005(8589)
- 学科
- 济(51674)
- 经济(51584)
- 管理(48025)
- 业(39257)
- 企(33801)
- 企业(33801)
- 方法(19797)
- 财(16915)
- 制(15795)
- 农(15458)
- 数学(15396)
- 数学方法(15197)
- 中国(14436)
- 业经(13737)
- 环境(13305)
- 体(12119)
- 学(12017)
- 理论(11171)
- 务(10417)
- 财务(10380)
- 财务管理(10354)
- 划(10282)
- 银(9959)
- 银行(9941)
- 农业(9832)
- 地方(9812)
- 企业财务(9771)
- 行(9531)
- 融(9425)
- 金融(9417)
- 机构
- 学院(207415)
- 大学(202970)
- 济(77884)
- 经济(76024)
- 管理(75705)
- 研究(67750)
- 理学(64491)
- 理学院(63757)
- 管理学(62513)
- 管理学院(62124)
- 中国(51569)
- 京(42414)
- 科学(41442)
- 财(41132)
- 所(33283)
- 江(32745)
- 财经(31743)
- 农(31673)
- 中心(31222)
- 研究所(29924)
- 范(29086)
- 师范(28745)
- 经(28448)
- 业大(28164)
- 北京(26184)
- 州(25954)
- 院(25074)
- 农业(24653)
- 经济学(23894)
- 财经大学(23225)
- 基金
- 项目(138056)
- 科学(109030)
- 研究(103254)
- 基金(99190)
- 家(85941)
- 国家(85226)
- 科学基金(73503)
- 社会(66495)
- 社会科(62965)
- 社会科学(62955)
- 省(55956)
- 基金项目(52221)
- 教育(48229)
- 自然(45990)
- 划(45959)
- 自然科(44862)
- 自然科学(44849)
- 自然科学基金(44036)
- 编号(42605)
- 资助(40446)
- 成果(34840)
- 重点(31367)
- 制(30731)
- 课题(30524)
- 部(29916)
- 发(29895)
- 创(28899)
- 国家社会(27561)
- 创新(27016)
- 性(26157)
共检索到3112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士琴 石穆沙
体验经济时代,提供难忘的旅游体验成为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体验作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得到广泛重视。然而,现有研究在空间上强调非惯常环境下的旅游体验,时间上侧重在场体验,对偏惯常环境下的难忘体验缺乏关注。因此,该研究以游客在城市绿道这一偏惯常环境下的旅游休闲活动为情境,通过在场和归家后的历时分析,旨在洞悉从“在场”到“难忘”这一体验记忆的形成过程与反馈机制。通过对5个城市绿道中的55名受访者进行两阶段考察,采用主题分析和系统动力分析,研究发现,游客在场体验以“存在性自我”为核心,且随时间推移其在场体验细节会消减,而彼时感知和感觉到的体验则抽象为情感性欣赏、满足和认同长期保存,成为记忆中的难忘体验。同时,研究提出了“在场感知-阈限自我-情感记忆-情感连接-行为动机”的体验记忆形成和促进重游的正反馈机制,与重游下体验阈限突破的负反馈机制构成体验记忆形成的S形曲线模型,对旅游体验、体验记忆以及目的地体验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凌云
我国现代旅游业和旅游学科发展至今已逾40年了,但旅游学术研究尚未达到"四十而不惑"的境界,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仍然非常薄弱,甚至对旅游这一最根本的概念都还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学术定义。由于旅游研究在逻辑起点上就存在分歧,造成某些研究结论很难自圆其说并达到逻辑自恰,也就无法建构起旅游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从而影响
关键词:
非惯常环境 旅游体验 旅游者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海波
非惯常环境、体验均是旅游定义的核心概念,关系到旅游的本质规定性和概念的周延性。在借鉴和思考的基础上,文章运用现象学方法,将惯常环境和非惯常环境分别细分成足迹环境和非足迹环境两类,并阐述了其概念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发展向度以及相互转换消长、切换、投射等关系。同时,将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分为一般性体验和特殊性体验,认为体验是人对于人自身(生理和心理)、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特定向度的探求和被给予过程,并分析了旅游体验的内涵、特性以及质量评估等问题。
关键词:
惯常环境 非惯常环境 旅游 体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海波
非惯常环境、体验均是旅游定义的核心概念,关系到旅游的本质规定性和概念的周延性。在借鉴和思考的基础上,文章运用现象学方法,将惯常环境和非惯常环境分别细分成足迹环境和非足迹环境两类,并阐述了其概念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发展向度以及相互转换消长、切换、投射等关系。同时,将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分为一般性体验和特殊性体验,认为体验是人对于人自身(生理和心理)、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特定向度的探求和被给予过程,并分析了旅游体验的内涵、特性以及质量评估等问题。
关键词:
惯常环境 非惯常环境 旅游 体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陈海波
非惯常环境、体验均是旅游定义的核心概念,关系到旅游的本质规定性和概念的周延性。在借鉴和思考的基础上,文章运用现象学方法,将惯常环境和非惯常环境分别细分成足迹环境和非足迹环境两类,并阐述了其概念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发展向度以及相互转换消长、切换、投射等关系。同时,将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分为一般性体验和特殊性体验,认为体验是人对于人自身(生理和心理)、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特定向度的探求和被给予过程,并分析了旅游体验的内涵、特性以及质量评估等问题。
关键词:
惯常环境 非惯常环境 旅游 体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欣 邹统钎
非惯常环境概念给出了一些旅游现象的合理解释,指出了构建旅游研究体系的一种尝试方向。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非惯常环境下人的体验的本质问题。文章指出,体验对于人们具有生命层面的意义,而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是人们以变换环境的方式去调整生命状态。文章还对基于非惯常环境视角的旅游定义做了一些补充探讨,包括主动性、暂时性、可替代性和旅游体验价值的有限性等。
关键词:
非惯常环境 体验 旅游本质 旅游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钱莉莉 郑春晖 王金伟 郭俊成
文章是在国家政策导向及红色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针对红色旅游精神体验、传承集体记忆、促进国家认同等社会效益研究不足与薄弱环节,以国内9处典型红色旅游地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网络UGC数据进行编码分析,使用Gephi软件进行编码节点分析与可视化,以揭示红色旅游国家认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红色旅游体验包含瞻仰圣地、纪念先辈、学习历史与知识、感受红色革命文化;集体记忆包含认知记忆、情感记忆、反思启示,兼具记忆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认同具有多尺度性,存在地方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地理跃迁。研究建构了“红色旅游体验-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国家认同”这一理论模型,明确了3种不同类型红色旅游地游客建构国家认同的路径差异,揭示了国家认同形成的多途径性。本研究对于指导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升红色旅游社会效益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薛岚 张静儒 韩佳妍
旅游活动往往发生于非惯常环境,是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暂时性逃离。在大部分旅游定义中,非惯常环境或者异地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文章通过对新兴旅游活动——城市微旅行的探索性研究重新审视了这一传统观点。文章以上海城市微旅行活动的本地参与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数据收集方法重点剖析了惯常环境中旅游体验的实现方式以及游客参与其中的过程与意义。研究发现,城市微旅行的兴起,消解了旅游活动与惯常环境的对立关系。有别于非惯常环境中的旅游体验,城市微旅行将旅游活动嵌入惯常环境之中,参与其中的游客通过审视日常生活世界重建与周边环境的联结,重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意识与身份认同。
关键词:
惯常环境 城市微旅行 旅游体验 日常生活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邓勇勇 魏向东
记忆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与我们日常生活及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近些年,记忆研究在旅游学中逐步得到关注,并成为旅游体验中的热点话题。文章梳理了旅游体验中记忆研究的基本概况和相关议题,从难忘的旅游体验、记忆的影响因素、记忆的作用、记忆的建构机理与模型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展现旅游体验视角下记忆研究的发展脉络和丰富意义。英文文献研究以心理学领域为主,以记忆中的情感话题为核心,形成了“难忘的旅游体验”这一特定概念,研究注重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中文文献研究偏重于社会学领域,以社会文化领域的记忆研究理论为基础,以记忆的主客构建和外部环境因素为核心。文章通过中英文文献比较,归纳研究思路、方法和理论,总结差异形成共识,旨在反映旅游体验中记忆研究的基本态势,并为后续研究提供经验借鉴和思路启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韩丽军 王淑华
构建旅游照片的质量和数量、旅游体验记忆与行为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借助SPSS 22.0和AMOS 22.0软件分析旅游照片、旅游体验记忆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照片质量对游客旅游体验记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照片质量越高越能够唤醒游客旅游体验记忆;旅游照片数量对游客旅游体验记忆的影响并不显著;旅游体验记忆对游客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人回忆旅游体验记忆越详细,对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的影响就越高;个人的重游意向正向影响推荐意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剑瑜 Noel Scott
引言30余年前,营销学者Hirschman和Holbrook(1982)提出了消费中的体验因素,首次强调愉悦消费的特点是追求感官刺激、幻想和情感要素;并进一步提出完善传统的信息处理选择模型需要加入愉悦动机(Holbrook&Hirschman,1982)。后人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变、拓展,关注愉悦消费中的情感状态、强调幻想、身心感觉等在愉悦消费,尤其是旅游的准备、执行和回忆阶段的作用,探索感官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过去30年,学界对这些心理机制的知识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积累,此次研究旨在重点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凌云
本文以非惯常环境及其体验这两个核心概念,重新解析了旅游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讨论了旅游经济学和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建旅游学的学术框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澜 林璧属 王昆欣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带来,旅游体验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而在旅游结束后,如何让游客对这种体验有深刻和生动的记忆则是尚未被重视的问题,这种关于体验的记忆将会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以及未来旅游地的选择决策。文章对在中国旅游情景下影响旅游体验记忆的因素进行探索,尝试去填补有关旅游体验记忆两要素再现性和生动性之间关系研究的空白。通过对国内5大旅游城市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48份,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愉悦感、新奇感和参与感对旅游体验记忆的再现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愉悦感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
旅游体验 记忆 结构方程模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蔡礼彬 朱晓彤
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对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青岛崂山风景区为调研地,基于自我调节态度理论,以难忘的旅游体验和地方依恋为中介变量,探讨了旅游者-环境契合度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者-环境契合度对难忘的旅游体验、地方依恋、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2)难忘的旅游体验、地方依恋分别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3)难忘的旅游体验、地方依恋在旅游者-环境契合度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且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显著大于难忘的旅游体验的中介效应;(4)难忘的旅游体验对地方依恋无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匡红云 江若尘
创造游客体验是主题公园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主题公园竞争力的重要构成。本文对来自国内八家游乐园的25位游客进行深度访谈,基于扎根方法构建"令人难忘的旅游体验(MTE)"生成过程初始模型;并以游乐园的典型代表上海迪士尼乐园为问卷调查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该MTE生成过程模型进行检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主题公园MTE包括"感知功能体验、关联及价值体验、情感体验、消极体验"四种构成要素;主题公园的"设施及氛围、人员服务、便民服务、创新力"这四大资源要素影响了MTE的生成;不同的资源要素对MTE的构成要素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其中"设施及氛围"对"感知功能体验"有强烈正向影响,"便民服务"对"关联及价值体验"有正向影响,"人员服务"对MTE的四类要素都有显著影响,"创新力"对"感知功能体验,情感体验,关联及价值体验"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主题公园MTE的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影响路径的探索丰富了现有旅游体验理论、增进了对于MTE的理解,对我国游乐园及其他类型主题公园的体验产品开发和资源要素管理具有启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