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74)
- 2023(15617)
- 2022(13571)
- 2021(12889)
- 2020(10619)
- 2019(24421)
- 2018(24018)
- 2017(46332)
- 2016(24880)
- 2015(27879)
- 2014(27428)
- 2013(27154)
- 2012(24852)
- 2011(22411)
- 2010(22124)
- 2009(20554)
- 2008(19434)
- 2007(16454)
- 2006(14333)
- 2005(12612)
- 学科
- 济(103226)
- 经济(103113)
- 管理(67356)
- 业(63131)
- 企(50921)
- 企业(50921)
- 方法(46245)
- 数学(40283)
- 数学方法(39907)
- 中国(29286)
- 农(26394)
- 财(24246)
- 贸(22113)
- 贸易(22103)
- 地方(22000)
- 易(21542)
- 业经(21394)
- 学(20848)
- 农业(17888)
- 制(17277)
- 融(16246)
- 金融(16244)
- 和(16009)
- 环境(16002)
- 银(15787)
- 银行(15746)
- 理论(15671)
- 行(15090)
- 技术(14431)
- 务(14329)
- 机构
- 大学(346648)
- 学院(344278)
- 济(145620)
- 经济(142870)
- 管理(135475)
- 研究(119962)
- 理学(117890)
- 理学院(116579)
- 管理学(114754)
- 管理学院(114144)
- 中国(90355)
- 京(73756)
- 科学(72254)
- 财(64014)
- 所(59244)
- 研究所(54346)
- 中心(53209)
- 财经(52123)
- 农(51282)
- 业大(48421)
- 经(47718)
- 江(46849)
- 北京(46827)
- 范(46130)
- 师范(45756)
- 经济学(45143)
- 院(43884)
- 经济学院(40842)
- 农业(40231)
- 财经大学(39075)
- 基金
- 项目(239203)
- 科学(189226)
- 研究(177164)
- 基金(175537)
- 家(152795)
- 国家(151604)
- 科学基金(130055)
- 社会(113524)
- 社会科(107657)
- 社会科学(107633)
- 基金项目(92708)
- 省(90262)
- 自然(83007)
- 自然科(81083)
- 自然科学(81065)
- 教育(80715)
- 自然科学基金(79615)
- 划(77039)
- 资助(72186)
- 编号(71589)
- 成果(57984)
- 部(53957)
- 重点(53782)
- 发(51775)
- 创(49645)
- 课题(48971)
- 国家社会(47524)
- 教育部(46608)
- 创新(46352)
- 科研(45521)
- 期刊
- 济(154033)
- 经济(154033)
- 研究(104227)
- 中国(61400)
- 学报(51991)
- 科学(49391)
- 管理(48379)
- 财(46466)
- 农(46147)
- 大学(39427)
- 教育(37490)
- 学学(36956)
- 农业(32951)
- 融(28795)
- 金融(28795)
- 技术(27789)
- 经济研究(26586)
- 财经(24850)
- 业经(24152)
- 经(21417)
- 问题(20182)
- 贸(19078)
- 业(17650)
- 国际(17616)
- 图书(17441)
- 世界(16324)
- 理论(16082)
- 技术经济(16061)
- 科技(15848)
- 资源(15176)
共检索到498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马涛 吴然 洪涛
利用多类型投入产出数据,对1997—2017年中国及内部八大区域的增长动力来源进行结构分解,刻画中国和内部八大区域的国际、国内分工角色及其对区域增长差异的动态影响。在“国家—区域”两个层面解构经济增长动力,探讨“国际—国内”分工角色动态演化影响区域增长的差异性,可为推动中国及区域高质量发展、有效融入双循环提供理论和证据支撑。研究发现:中国整体市场规模扩张、国际分工参与程度和国内中间投入效率的异质性提升是加剧区域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生产分工体系迅速发展,国内贸易对中国整体及区域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内陆区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东南沿海的国际分工参与更加充分,内陆区域则更多参与国内分工,且更倾向于在供给端发挥作用;东北、京津和西北的增长都高度依赖国内贸易流出,尤其是东北经济增长率远低于中国平均水平,且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拉动力严重不足,相比之下东南沿海的增长结构比较平衡。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子荣 代军勋 葛伟 陶铸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加大、生成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后发优势"的减弱,中国经济呈现出新的特征。本研究从增速、结构和动力三个维度出发,发现中国经济虽然已进入新常态,但经济特征仍不稳定,且各经济区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为厘清新常态下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切换问题,本研究利用中国275个市级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2012~2013年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要素进行实证模拟,结果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财政支出仍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财政支出和劳动力则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十分...
关键词:
新常态 经济增长 区域差异 空间杜宾模型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吴楚豪 周颖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征,构建以内需为主导的分工体系和更为合理的区域分工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立足国内价值链,文章设计了“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中国区域分工角色的指标,并使用高阶空间滞后模型探析了各省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区域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将研究视角拓展至经济增长极建设,设计了“双循环”格局下区域中心省份的指标。研究发现:2007—2015年南方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保障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来源,中、西部地区在NVC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稳步提升,北方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在NVC中的经济构成比重有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地位逐渐凸显。中国省际经济周期联动性具有典型的区域化特征,省际间的经贸互动显著加强了其区域化特征。最后基于“双循环”依存度指标对区域经贸中心省份的选择进行定量分析,为经济增长极建设的有序推进补充一定事实依据。该研究具有两方面政策含义:一是中国在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区域分工对国内分工体系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充分释放区域(间)分工对内需体系构建的重要促进作用。二是中国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程中,应当依托区域经济增长极等新型空间组织形式,通过展开精准帮扶或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冉茂盛 陈夏
本文基于技术效率的视角对能源利用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地区技术效率水平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契合,但从技术效率的变化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各地区技术效率呈显著的收敛趋势。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煤炭消费比重、能源消费强度、人力资本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关键词:
随机前沿模型 技术效率 实证检验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陈健
本文从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新地区专业化角度,探讨了新地区专业化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国际分工格局演化过程中,各地区对外开放也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化道路。东部新地区专业化特色更加明显,中西部基于产业间、产业内国际分工下的地区专业化特点则更为突出。考虑到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新地区专业化发展通过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等,呈现对区域经济增长更稳健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产品内国际分工 地区专业化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健 刘海燕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本文从本土经济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的地区专业化演进视角,探讨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研究主要结论表明:在国际分工格局演化过程中,我国不同地区对外开放也形成了不同地区专业化特色,其中东部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地区专业化特点更加突出。进一步实证研究表明,相比产业间、产业内分工下所形成的地区专业化,产品内国际分工下的地区专业化发展,更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效率水平提升。
关键词:
产品内国际分工 地区专业化 增长效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晓宇 曾德超
我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有传统区域划分、指标划分和地理划分三种方法。在指标划分研究领域,对三维指标创建的研究比较不足。本文从增长极理论出发,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我国31个省份经济增长需求面的消费、投资和出口的产出需求弹性进行估计,并分别构建一维和三维指标对我国区域经济进行划分。研究表明:以四大直辖市为代表的地区、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或自治区和沿海沿江地区绝大部分省或自治区分别被划分到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为相对极性的区域。未来研究将深入探讨在"三驾马车"中具有相对极性的省份极性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增长极 区域经济 “三驾马车” 指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楠玉 刘霞辉
本文通过对各省增长状况的对比分析,认清区域增长特征和增长动力源泉,寻找通过及时有效转换增长动力机制,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挖掘新的增长动力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增长阶段,已经成功跨过中等偏高收入门槛,成为中等偏高收入国家。中国过半数省份集中在第四增长阶段,有近20%的省份已跨过第五增长阶段收入门槛,人均收入高于11000美元。其次,中国当前面临连续增长减缓的可能较大,处于高增长阶段的省份因外向型程度较高在2007年左右发生连续增长减缓,而多数省份增长减缓迹象集中表现在2010年之后。最后,对区域代表性省份增长动力分析发现,东部区域增长表现较好的省份产业转型较为成功,依靠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经济增长较为稳定;中西部地区增长分化较为严重,东北三省及山西、河北因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问题,旧有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和改革瓶颈,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对中西部增长较落后的省份而言,应多注重投资和产业转移对增长的拉动作用,随着增长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再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服务业,转换增长动力机制,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本文对中国连续增长减缓不同时期以及处于不同收入阶段省份增长动力之源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增长动力 增长减缓 持续增长 稳定增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楠玉 刘霞辉
本文通过对各省增长状况的对比分析,认清区域增长特征和增长动力源泉,寻找通过及时有效转换增长动力机制,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挖掘新的增长动力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增长阶段,已经成功跨过中等偏高收入门槛,成为中等偏高收入国家。中国过半数省份集中在第四增长阶段,有近20%的省份已跨过第五增长阶段收入门槛,人均收入高于11000美元。其次,中国当前面临连续增长减缓的可能较大,处于高增长阶段的省份因外向型程度较高在2007年左右发生连续增长减缓,而多数省份增长减缓迹象集中表现在2010
关键词:
增长动力 增长减缓 持续增长 稳定增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广东 方创琳
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视角,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评述了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与方向。结果表明:近年来国外研究在多学科融合框架下更为关注地理的作用,从而导致空间计量分析和空间统计分析成为热点方法,地理信息技术逐步受到重视,研究尺度逐步降低并向实用化发展。国内研究多是国外经验在中国的验证,本土化创新不足;研究尺度以省域层面为主,城市和县域研究明显缺乏;空间效应逐步受到关注,对区域差异的基本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未来研究应在数据选取上更为细化和全面,尝试追踪和监测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格局,构建经济增长差异定量测度方法体系和技术平台,加强区域间的关联以及经济溢出、空间溢出效应测度研究,关注差异机制和机理解析。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T.V.Uskova 陈宁
一、全球经济增长现状世界经济正经历着另一场衰退。2011年生产增加量大幅度衰减。联合国在"2012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中预测:2012-2013年间世界经济将出现增长滞缓现象。2012年的数据表明,全球经济增长正在减缓。欧元区经济下降了0.6个百分点,而美国的经济形势相对复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值从3.5%下降到3.3%。亚太地区经济之前表现出良好动态,现在却表现出明显的反向增长趋势。对中国而言,经济增长率也略有降低。中国媒体曾引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的话,2012年中国GDP增长率为7.7...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郑月明 曾丹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不断涌入我国,并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外资并没有均衡地进入到我国各地区。从东、中、西三大地带看,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外资的区域分布差异异常悬殊。FDI在地理空间上的这种非均衡分布及其变动趋势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持续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FDI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西三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区域工业增长出现显著分化,其原因包括投资力度的区域差异、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产业转型升级受阻、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失误、大城市集聚区的辐射等。区域工业的均衡发展需要在战略上进行调整,实施区域差别的工业发展战略,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产业政策向微观层面倾斜,发展大城市集聚区。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工业经济 区域协调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林生 李止兮
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疫情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区域经济造成了较大程度的冲击,因此加入时间虚拟变量,分析疫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在区域差异新态势上,考虑了地理、人口、产业等因素,从经济地理视角将全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区域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使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和核密度估计,分区域总结区域差异新态势。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时间虚拟变量显著,新冠疫情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大了南北区域差异。充分利用落后地区的要素禀赋,吸引人才资源和资本投入,是缩小东中西地区差异的重要路径。加大对外开放程度,推动进出口贸易发展,是缩小南北差异的重要举措。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昊 赖小琼
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一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密切关联。一般认为,城市化对经济增长通常表现出正向的驱动作用。但相关研究中,更多是从传统的视角强调城市化过程中结构转变的影响,而新近理论研究则表明经济活动的集聚也有助于经济增长。本文基于对已有研究的讨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有效率的城市化应该是结构转变和集聚的统一,考察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应该综合考虑集聚的影响。为此,本文区分了两种类型(宽度和深度)的城市化涵义,并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的GMM估计法,从集聚和二元结构转变的综合视角探讨了中国各区域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及其差异,数据分析发现考虑集聚影响的城市化更能解释中国...
关键词:
城市化 集聚 结构转变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