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3)
2023(1369)
2022(904)
2021(741)
2020(537)
2019(1316)
2018(1169)
2017(2299)
2016(1395)
2015(1528)
2014(1569)
2013(1644)
2012(1511)
2011(1393)
2010(1448)
2009(1327)
2008(1267)
2007(1126)
2006(1057)
2005(1039)
作者
(4009)
(3426)
(3408)
(3242)
(2055)
(1721)
(1479)
(1477)
(1303)
(1235)
(1200)
(1156)
(1132)
(1110)
(1028)
(1023)
(1002)
(991)
(987)
(987)
(899)
(880)
(856)
(847)
(815)
(795)
(763)
(738)
(717)
(696)
学科
(6592)
经济(6579)
(6063)
(5330)
农业(4437)
收入(2596)
(2139)
分配(2102)
管理(1891)
中国(1781)
方法(1742)
(1682)
企业(1682)
数学(1610)
数学方法(1595)
业经(1583)
(1383)
(1335)
(1243)
贸易(1242)
(1237)
(1233)
人口(1224)
(1217)
劳动(1217)
建设(1203)
联合(1187)
合体(1151)
经济联合(1151)
经济联合体(1151)
机构
大学(20474)
学院(20202)
(9174)
经济(9075)
研究(8227)
管理(6985)
(6182)
中国(6130)
理学(6006)
理学院(5940)
管理学(5834)
管理学院(5809)
科学(4883)
农业(4355)
(4286)
(4048)
研究所(3961)
(3762)
业大(3619)
中心(3601)
(3229)
财经(2990)
经济学(2971)
(2907)
师范(2886)
科学院(2782)
(2778)
(2759)
农业大学(2748)
经济学院(2691)
基金
项目(13968)
科学(10889)
研究(10503)
基金(10323)
(9216)
国家(9116)
科学基金(7442)
社会(7142)
社会科(6685)
社会科学(6682)
基金项目(5301)
(4824)
编号(4390)
(4275)
教育(4264)
自然(4164)
资助(4104)
自然科(4066)
自然科学(4064)
自然科学基金(3994)
(3864)
成果(3711)
国家社会(3345)
(3290)
(3212)
重点(3079)
(2905)
中国(2886)
(2778)
教育部(2767)
期刊
(11279)
经济(11279)
(6852)
研究(5558)
农业(4571)
中国(4441)
学报(4014)
科学(3595)
大学(3045)
学学(2810)
(2595)
业经(2378)
(2175)
管理(2052)
(1905)
金融(1905)
世界(1880)
问题(1872)
图书(1766)
农业经济(1710)
农村(1656)
(1656)
国际(1574)
书馆(1542)
图书馆(1542)
(1525)
教育(1518)
(1474)
经济研究(1382)
社会(1364)
共检索到327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杨昊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26亿元到2008年的61316.9亿元,按人口从1978年的9.6亿到如今的13.5亿来计算:在人均收入只增加12倍的状况下,人均赋税额却增加了39倍。即便是考虑货币的波动,也不难看出这三十年来国家在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和赋税增长的速度不成比例。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刚  
城市建设应该量力而行。投入不能超过地方财政的承受力。政府不应与民争利,而应藏富于民,把财富增长的空间尽量先给人民群众,以及更多地关注公平和民生。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祥云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许多地区逐步地认识并发挥藏富于企业的重要作用。四川、广东的一些城市和广西的柳州市,发出了要“储水养鱼”、“养鸡生蛋”的呼声,这都是藏富于企业思想的具体体现。但有的同志却认为“藏富于企业会挤了国家财政收入”、“肥了企业,亏了国家”,如此等等。究竟应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从柳州市的实践得到回答。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松奇  
中国经济学界在中短期宏观对策和长期发展研究方面不知是否可以用"彷徨无计"来概括形容。这几年我们造了一些新词,说了不少空话,但看看经济运行实践,好像问题越来越多。各行各业、三教九流似乎都怀有一种今不如昔、世风日下之类的抱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百思不得其解。中国是个近十四亿人口的大经济体,国情复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盖凯程  周永昇  刘璐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是一个由历史形态主体性、现实结构多元化和实现形式多样性等构成的辩证逻辑体系。它与中国所有制改革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体系以及与之相一致的政策体系、实践体系和法律体系。这一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规定并描刻着中国所有制结构演进的主要脉络、外延边界和演绎方向,形塑了中国所有制结构在规模和质量上"国进民进"的历时性时空演绎总体特征。将"国进民退"作为一个实然命题,置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序空间里运用历史数据进行全景式、历时性实证观察可以发现:"国进民退"是一个伪命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建华  付宇  周璐瑶  徐东辉  
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所有制的观点,重新审视我国国有企业的性质,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的正向相关性,进而为"有进有退"正名。"进"与"退"以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为背景,是指国有经济在命脉领域的"进"与"退";进退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进退的结果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进退的机制是市场机制或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不能用"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来解释"有进有退"。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胡乐明  王杰  
国有企业的进入与退出,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手段,其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基本上属于一种市场行为,其比重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应该与非国有企业保持适度平衡。在当前市场经济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诚信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如食品、医药等,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再退出,而且还要适当增加比重,以引领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胡海鸥  冯霞  
利率市场化注重机构和制度的建设,利率自由化则强调市场运行规则的转轨,只有将市场化推进至自由化,才能形成能够有效释放压力、实现资金合理配置的利率。利率自由化的目的是为均衡利率体系提供调节的合理坐标,只有通过买国债发行货币才能实现而不致发生利率体系的扭曲。但要实现货币发行方式的转变则必须明晰产权制度,将"藏富于民"思维转向"还富于民"思维,这也是利率自由化的根本前提。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国萍  
本文在剖析“国退民进”改制与委托代理关系调整的基础上 ,分析了“国退民进”后 ,企业相关委托代理关系仍然存在着体制性缺陷和自然性缺陷等障碍 ,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对于体制性缺陷 ,一是完善市场机制 ,健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为解决企业委托代理问题提供外部保证 ;二是改革社会的索求职能、政府的监管职能 ,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对于自然性缺陷 ,一是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 ,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二是引入以员工持股与股票期权计划为主要形式的股权激励机制 ;三是深化“三项制度”改革 ,实施内部机制创新战略 ,形成既有外部压力又有内在动力的企业经营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维刚  
近年来,MBO(管理者收购)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一种备受推崇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把MBO作为“国退民进”的主要形式。本文通过分析MBO的沿革及其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阐述MBO不应当成为我国国企改革选择的主要方向。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傅仁章  
本文 ,作者于 1998年 8月写成 ,由于当时舆论本文未能原文发表。现在看更具参考价值 ,故将文章第一部分刊载如下。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乔海曙  张龙  
目前,严重的高校债务危机已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而现有的化解高校债务危机的策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债务危机。面对困境,我们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国退民进,改变办学单一的状况,让民间资本进入高校,可实行债转股、TOT融资、高校转制等策略来化解高校债务危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春学  杨新铭  
随着国有企业整体脱困目标的完成,"国退民进"进程的放缓及局部的"国进民退",触发了学术界的大讨论与思考,也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之所以产生这么广泛的争论,源于当前理论界乃至整个社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在梳理"国进民退"争论的产生背景、表现形式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必须面对的几个问题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认识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汪海波  
"国进民退"是讨论得最热烈的一个问题,从局部的意义上,"国进民退"不是假命题,而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从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情况出发来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彼此消长必须经历以下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民营经济。第二阶段,在国企经过改革效率提高的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逐步上升,民营经济的比重逐步下降,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不否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平等竞争导致的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相互存在的有进有退的正常现象。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茉楠  
8月27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的通知》。这不仅将提高境内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贸易便利化,缓解外汇储备激增压力,畅通人民币境外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