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4)
- 2023(1413)
- 2022(1034)
- 2021(977)
- 2020(755)
- 2019(1680)
- 2018(1545)
- 2017(3021)
- 2016(1671)
- 2015(1814)
- 2014(1880)
- 2013(1772)
- 2012(1766)
- 2011(1546)
- 2010(1663)
- 2009(1595)
- 2008(1478)
- 2007(1404)
- 2006(1249)
- 2005(1285)
- 学科
- 济(8179)
- 经济(8158)
- 业(7131)
- 农(6365)
- 农业(4564)
- 管理(3773)
- 企(3304)
- 企业(3304)
- 体(2489)
- 中国(2441)
- 收入(2350)
- 方法(2099)
- 分配(2034)
- 业经(1988)
- 制(1847)
- 数学(1846)
- 数学方法(1836)
- 财(1806)
- 贸(1771)
- 贸易(1770)
- 易(1747)
- 地方(1415)
- 税(1353)
- 劳(1346)
- 劳动(1345)
- 融(1330)
- 金融(1329)
- 人口(1309)
- 税收(1283)
- 收(1281)
- 机构
- 大学(23880)
- 学院(23658)
- 济(12011)
- 经济(11872)
- 研究(9246)
- 管理(9079)
- 理学(7790)
- 理学院(7720)
- 管理学(7650)
- 管理学院(7612)
- 中国(7128)
- 农(5870)
- 财(5603)
- 京(4824)
- 科学(4588)
- 所(4457)
- 财经(4214)
- 农业(4186)
- 中心(4154)
- 研究所(3987)
- 经(3934)
- 江(3841)
- 经济学(3777)
- 业大(3637)
- 经济学院(3456)
- 院(3283)
- 财经大学(3168)
- 北京(3104)
- 范(3061)
- 师范(3041)
共检索到395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罗进辉
近年来,国有企业收购或兼并民营企业的"国进民退"现象明显增多,这种违反中国改革开放大趋势的经济现象引起了大量学者和政企界人士的关注和激烈讨论。本文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并证实了在中国目前特定的制度环境背景下,与其他类型的控股权交易事件相比,"国进民退"事件是更好的消息,给外部投资者带来了显著更高的短期超常收益,而且市场化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投资者对"国进民退"事件的短期正向市场反应。进一步,本文还发现"国进民退"事件也给投资者带来了显著为正的长期超常收益与绩效改善,但这种长期效应并不显著强于其他类型的控股权交易事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罗进辉 谭利华 陈熠
"宝万之争"爆发以来,中国资本市场掀起了一股修改反收购章程条款以阻击"门口野蛮人"的热潮。那么,上市公司修改反收购章程条款阻击"野蛮人"到底保护了谁的利益?文章手工收集2014-2016年发生的126起上市公司增设反收购条款的公告事件,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投资者普遍认为上市公司在章程中加入反收购条款是一个好消息,表现出显著为正的市场反应。在事件窗口[-1,3]内,目标公司的累积超常收益率平均达2.68%,说明增设反收购条款带来了显著的股东财富增长。相对而言,上市公司增设反收购条款事件的正向市场反应在民营企业、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和机构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中表现得较弱,说明产权性质、股权集中度、机构持股等股权结构特征是影响上市公司反收购条款价值的重要情境因素。文章基于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检验了上市公司增设反收购条款的短期市场反应,客观衡量了反收购条款对中国资本市场股东财富的影响。这既丰富了反收购条款和控制权市场等领域的研究文献,也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上市公司增设反收购条款行为的理解与认识,进而为指导相关实践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唐跃军 谢仍明
本文构建回归模型并依据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假设检验,考察公司业绩组合(好消息与坏消息的组合)、业绩差异与一季度季报预约披露的时间选择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季度季报预约披露时间的信息内涵。实证研究显示,由于一季度季报和上年年报均要求在4月30日之前披露的特殊性,上市公司管理层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组合动机与信息操作行为,一季度季报预约披露的时间选择可能关键取决于上年年报和一季度季报预约披露的好消息或坏消息带来的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的组合与权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许言 邓玉婷 陈钦源 许年行
职业生涯忧虑(Career Concerns)如何影响高管管理公司信息流尤其是坏消息是当前财务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使用1999-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CEO在任期不同阶段如何隐藏公司坏消息和其手段,以及产权性质如何影响上述关系。研究发现:(1)CEO在任职初期(前三年)和离任前一年会更多地隐藏坏消息,且上述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2)CEO上任第一年会集中披露前任CEO隐藏的坏消息;(3)"盈余管理"是CEO隐藏坏消息的一种手段;(4)家族企业中,只有非家族成员CEO有出于职业生涯
关键词:
CEO任期 坏消息隐藏 盈余管理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磊 赵婧 李捷瑜 孔东民
本文以2000年至2010年的A股上市公司违法违规事件为样本,分析该类事件中信息不确定性的影响,以及市场反应中的投资者交易行为。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在事件日呈显著下跌;然而,与直觉有些相悖的是,信息不确定程度与超额累积收益呈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在坏消息到来时,不确定性反而提高了股票的市场价值;最后,通过对各类投资者在此类事件中的净买入情况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有明显差异。机构投资者在坏消息中采用了反向交易策略,并且知情交易促进机构投资者的买入。
关键词:
信息不确定 负面消息 机构投资者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王斌
财务重述是指企业重新表述已公布的财务信息的披露行为。在我国,对年度财务报告中的信息进行补充或更正的年报重述是财务重述的典型形式。近十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发生财务重述的A股上市公司的绝对数量不断攀升,相对数量也一直处于年平均14%左右的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俊生
目前,正值A股市场上市公司公布半年报的高峰期,从目前已经公布半年报的36家上市房地产上市公司来看,2015年上半年内,36家上市房企的营业收入近千亿元,但净利润仅90亿元,净利润率不足10%。这是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首次跌入个位数。随着房价的急剧上升,不仅房地产企业成为A股上市公司中赚钱效应最好的板块之一,房地产企业的老板也成为中国快速富起来的群体,连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吴冬梅 刘运国
本文利用2003-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辞职公告数据,考察了我国特有的捆绑披露现象。结果发现,多数独董辞职信息与其他信息捆绑在一起披露,并未单独成文披露。本文按辞职人数和原因对信息分类,研究发现,相对于"单人"和"规定"辞职,"多人"和"非规定"辞职更多采用捆绑披露。进一步按辞职原因细分"非规定"辞职,研究还发现,相对于"可疑"辞职,"尤其可疑"辞职更多采用捆绑披露。上述结果表明捆绑披露是隐藏坏消息的非随机行为,管理层会基于信息性质进行披露形式的裁量,这丰富了我们对强制披露自由裁量的认识。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文军 谢帮生
提出客户在公司隐藏坏消息过程中存在合谋和监督两种假说,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13年的数据检验客户集中度对公司股价暴跌风险的影响。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现:(1)国有企业客户集中度不影响公司股价暴跌风险,非国有企业客户集中度和股价暴跌风险存在倒U型关系;(2)非国有企业客户集中度和股价暴跌风险的倒U型关系主要存在于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高的行业;(3)国有企业客户集中度与销售操纵不存在显著关系,非国有企业客户集中度与销售操纵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一定程度上说明客户集中度影响股价暴跌风险的机制是销售操纵。研究表明客户依赖议价能力在公司隐藏坏消息行为中扮演合谋和监督两种角色,对进一步认识客户在公司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文军 谢帮生
提出客户在公司隐藏坏消息过程中存在合谋和监督两种假说,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13年的数据检验客户集中度对公司股价暴跌风险的影响。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现:(1)国有企业客户集中度不影响公司股价暴跌风险,非国有企业客户集中度和股价暴跌风险存在倒U型关系;(2)非国有企业客户集中度和股价暴跌风险的倒U型关系主要存在于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高的行业;(3)国有企业客户集中度与销售操纵不存在显著关系,非国有企业客户集中度与销售操纵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一定程度上说明客户集中度影响股价暴跌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志锋 陈瑜阳
本文基于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中介与供应链信息传递的理论基础,考察了媒体对客户的关注如何溢出影响至供应商的坏消息隐藏行为。研究发现:媒体对客户的关注度越高,供应商隐藏的坏消息越少,并且当供应商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分析师跟踪人数越多、存在卖空压力时,媒体对客户的关注越能显著抑制供应商隐藏坏消息。机制分析表明,媒体对客户的关注主要抑制了供应商通过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隐藏坏消息,而基于应计算盈余管理的中介效应不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首先,媒体对客户的关注度越高,供应商被投资者检索次数越多;其次,媒体对客户的关注与对供应商的关注之间存在补充效应;最后,媒体对客户的关注度越高,供应商的盈余反应系数越大。这些结果共同表明投资者确实会利用媒体报道提供的客户信息,并且客户信息与供应商信息之间具有相互补充验证的效果,使得供应商难以通过操纵盈余的方式隐藏坏消息。本研究对于理解媒体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边界,以及投资者如何利用供应链信息防范企业隐藏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媒体报道 供应链 坏消息隐藏 溢出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