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90)
- 2023(8649)
- 2022(7051)
- 2021(6957)
- 2020(5560)
- 2019(12683)
- 2018(11928)
- 2017(22261)
- 2016(11786)
- 2015(13606)
- 2014(13237)
- 2013(13178)
- 2012(12459)
- 2011(11196)
- 2010(11320)
- 2009(10689)
- 2008(11022)
- 2007(9530)
- 2006(8599)
- 2005(7832)
- 学科
- 济(52494)
- 经济(52320)
- 管理(36428)
- 业(33056)
- 企(28897)
- 企业(28897)
- 财(26024)
- 方法(23250)
- 中国(20146)
- 数学(18188)
- 数学方法(18091)
- 农(14793)
- 制(12881)
- 财政(12787)
- 业经(12156)
- 务(11521)
- 财务(11513)
- 财务管理(11473)
- 企业财务(11021)
- 贸(10866)
- 贸易(10859)
- 易(10683)
- 学(10587)
- 理论(10441)
- 政(10397)
- 和(9945)
- 体(9715)
- 策(8809)
- 银(8785)
- 银行(8783)
- 机构
- 大学(176063)
- 学院(169517)
- 济(81416)
- 经济(80197)
- 研究(64350)
- 管理(63570)
- 理学(54641)
- 理学院(54029)
- 管理学(53446)
- 管理学院(53116)
- 中国(50157)
- 财(46208)
- 京(37742)
- 科学(33796)
- 财经(33275)
- 所(31111)
- 经(30532)
- 经济学(27901)
- 研究所(27774)
- 中心(27343)
- 经济学院(25009)
- 北京(24923)
- 财经大学(24853)
- 范(23308)
- 师范(23211)
- 江(23197)
- 院(22431)
- 农(20644)
- 师范大学(19402)
- 社会(19168)
- 基金
- 项目(107797)
- 科学(87383)
- 研究(83904)
- 基金(82662)
- 家(71842)
- 国家(70872)
- 科学基金(60462)
- 社会(59805)
- 社会科(55679)
- 社会科学(55662)
- 基金项目(42049)
- 教育(38491)
- 省(36042)
- 自然(34225)
- 资助(33493)
- 自然科(33448)
- 自然科学(33438)
- 自然科学基金(32920)
- 编号(32034)
- 划(31950)
- 成果(28903)
- 部(27191)
- 国家社会(26514)
- 中国(24754)
- 重点(24628)
- 教育部(24475)
- 性(22918)
- 人文(22704)
- 发(22461)
- 课题(22161)
共检索到2709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叶子荣 段龙龙
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蕴含的丰富内容及深刻内涵,使我们认识到必须重新梳理和澄清中国财政基础理论;本文在深刻揭示市场经济的"基因缺陷"、"机制缺陷"和深入剖析高度国际化的市场经济被"大国"操控而发生变异的基础上,阐明建立以"国家治理"为要旨的财政学说的重大意义;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为认识起点,按照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要求,探索治国理财之道,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财政制度,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区别国际国内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认识国企改革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性。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叶子荣 段龙龙
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蕴含的丰富内容及深刻内涵,使我们认识到必须重新梳理和澄清中国财政基础理论;本文在深刻揭示市场经济的"基因缺陷"、"机制缺陷"和深入剖析高度国际化的市场经济被"大国"操控而发生变异的基础上,阐明建立以"国家治理"为要旨的财政学说的重大意义;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为认识起点,按照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要求,探索治国理财之道,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财政制度,妥善处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区别国际国内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认识国企改革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晨 卢江 周端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并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场景,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因此,对这一伟大的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阐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部分。在关于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研究中,我们系统地讨论了经济全球化、对外经济关系以及全球经济治理等问题,梳理了中国特色对外开放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基本经验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晨 卢江 周端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并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场景,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因此,对这一伟大的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阐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部分。在关于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研究中,我们系统地讨论了经济全球化、对外经济关系以及全球经济治理等问题,梳理了中国特色对外开放以及参与全球治理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海涛 毕学进 马金华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创新有三个重要元素,分别是中国传统理财文化的“根”、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的“道”和西方财政理论的“术”。从历史理财智慧而言,中国古代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等一系列理财思想,新时代对历史智慧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而言,马克思及其经典作家立足财政本质,形成了财政价值主体、内生动力以及社会形态等多种科学理论,新时代立足国情进行了中国化调适。西方财政理论基于“市场失灵”提出了多种学说,对当前我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重要启示,新时代立足本土进行了合理化借鉴。学界分别从西方财政理论本土适用讨论、马克思主义财政学说中国化探讨与历史经验现代化镜鉴展开了大量研究,但互为割裂。本文将三者进行了融合,或可从一个新的视角解构中国气派的财政理论与治理实践,并为未来中国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供新的学术参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方俊
国家治理观的主旨在于回应三个核心问题:国家治理目的是为了谁,应以谁为中心?国家治理的标杆是什么,目标指向何在?权力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依托,它是一柄双刃剑,国家治理应如何实现公权的有效约束?文章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家治理观对这三个问题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也就是: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价值观,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的治理指向观,以实现有效约束为前提的公权监督观。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梁无瑕
一关于财政本质问题,建国以来,财政学界曾有过许多观点,诸如:"经济行为论"、"货币关系论"、"价值分配论"、"国家分配论"、"资金运动论"、"共同需要论"、"剩余价值分配论"以及"社会再生产决定论"等等.而其中以"国家分配论"为主流,已为先后出版的高等财经院校《财政学》试用教材所采纳."国家分配论"高度地概括了财政现象的共性,最深刻地反映了财政与国家、财政与经济的本质联系,科学地阐明了财政在上
[期刊] 求索
[作者]
林毅
"中国之治"的出现,归根到底是"中国之制"发挥比较制度优势的结果。因此,以解构西方话语为起点,深入剖析制治互洽逻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中得以重建的表现与原因意义重大。通过考察中国制度在赶超和防范风险上的双重优势不难发现,中国的制治互洽逻辑,不是建立在抽象的理论演绎基础上的,而是以中国制度中人民立场的政治性理念与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实践过程间的内在统一为支撑,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与其中国化实践品质等要素的有机结合,才稳定地链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现代化的"善治"结果。
关键词:
制治互洽 制度优势 制度属性 实践品格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艺明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财政领域的最新体现,是财政理论的创新。财政不仅在经济层面发挥着配置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和协调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在国家治理的层面保障每个公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享有公平正义。这就要求我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实现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较强的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并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白彦锋 贾思宇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直面国内外财政改革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面对特朗普税改和贸易摩擦、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企业俘获财政等现实和理论问题,财政学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才能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焕发勃勃生机,才能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邓力平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修订后的《预算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笔者有幸参加了新预算法的修订、审议与通过进程。作为财政理论工作者,笔者始终关注在该法中体现的我国财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总体上看,新预算法的实施,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要求,是对改革开放以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华 董艳玲
2019年5月18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探索与创新"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省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基地联合主办,旨在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的探索与创新。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石绍宾副教授主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傅志华研究员、山东大学校长助理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邢占军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曹廷求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先后致辞。首先,傅志华研究员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财政学理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力的学理支撑,期待研讨会推动理论创新,为繁荣中国学术注入新的学术资源,为丰富中国智慧、彰显中国价值提供智力支持。山东大学校长助理、人文社科院院长邢占军介绍了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战略和人文社科学术会议精神,以及推动山大人文社科学科振兴、打造"山大学派"的举措和取得的进展。最后,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曹廷求在致辞中回顾了山东大学财政学科的发展历程,对各位专家学者对山东大学财政学科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表示将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周绍东
"国家"内生性地嵌入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由此成为对立统一的整体。本文从结构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双重视角出发,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提出"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和历史终点,而"国家所有制"则可被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从历史起点到历史终点,国家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功能,而从逻辑起点到逻辑终点,国家所有制体现的是为宏观调控夯实中观和微观基础的经济功能。"国家"嵌入了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的社会生产关系,由此内生性地与经济基础结合在一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罗文东 陈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包括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的丰富内涵。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支柱,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历史进程中。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胜利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其主要包含国家治理是新时代财政理论的逻辑起点,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职能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和国家长治久安,财政现代化路径在于完善预算、税收和财税体制等内容。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学科体系、正确指导新时代中国财政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