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80)
2023(3298)
2022(2915)
2021(2703)
2020(2450)
2019(5504)
2018(5324)
2017(9351)
2016(5468)
2015(6235)
2014(6199)
2013(6089)
2012(5929)
2011(5482)
2010(5964)
2009(5782)
2008(5956)
2007(5670)
2006(5339)
2005(5179)
作者
(16529)
(13814)
(13512)
(13084)
(9112)
(6719)
(6168)
(5279)
(5152)
(5121)
(4795)
(4768)
(4756)
(4588)
(4585)
(4185)
(4056)
(4004)
(3939)
(3920)
(3761)
(3418)
(3331)
(3282)
(3217)
(3206)
(3149)
(3137)
(2803)
(2780)
学科
(20807)
经济(20753)
管理(15471)
(15316)
(13197)
企业(13197)
中国(7880)
(7577)
(6832)
(6692)
(6382)
方法(6305)
教育(5561)
理论(5338)
业经(5094)
(4948)
银行(4942)
(4746)
(4632)
金融(4631)
数学(4339)
(4242)
农业(4237)
数学方法(4218)
(4015)
地方(3856)
收入(3769)
(3562)
(3544)
贸易(3538)
机构
大学(85960)
学院(81129)
(31433)
经济(30643)
研究(30533)
管理(27431)
中国(23700)
理学(21723)
理学院(21424)
管理学(21055)
管理学院(20876)
(19208)
(18653)
科学(17835)
(15900)
(15526)
中心(14149)
(14087)
研究所(14002)
师范(13983)
财经(13761)
(12849)
北京(12674)
(12251)
(12030)
师范大学(11289)
(10653)
教育(10262)
(10223)
财经大学(9926)
基金
项目(44398)
研究(35013)
科学(34521)
基金(31820)
(28443)
国家(27660)
科学基金(22437)
社会(22006)
社会科(20682)
社会科学(20674)
(16512)
教育(16508)
基金项目(15493)
成果(14893)
(14481)
编号(14427)
资助(13200)
自然(12862)
自然科(12545)
自然科学(12540)
自然科学基金(12328)
课题(10703)
(10138)
重点(10127)
(9673)
国家社会(9253)
(9137)
项目编号(9062)
教育部(8869)
(8830)
期刊
(43588)
经济(43588)
研究(32901)
中国(21409)
(16159)
教育(16122)
学报(15148)
(12591)
科学(12295)
大学(11612)
管理(11584)
学学(10052)
(9963)
金融(9963)
图书(8529)
财经(8466)
农业(7783)
(7323)
书馆(6820)
图书馆(6820)
技术(6250)
问题(5872)
经济研究(5804)
业经(5736)
(5033)
(4934)
论坛(4934)
(4863)
世界(4401)
国际(4287)
共检索到147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馨  
“国家分配论”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化改革前期的主流财政理论,在我国财政学说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我国构建中国财政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从“国家分配论”的概念入手,依次探讨了“国家分配论”的产生和提出过程,得出“国家分配论”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厘清一些质疑“国家分配论”的观点和争论,最后对“公共财政论”是否为“国家分配论”的坚持和发展作了回答,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的财政理论和财政实践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良  张寅  
从拉莫斯、夸美纽斯到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其坚守的知识观与启蒙理性的表征主义知识观一脉相承,是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课程学术研究的知识观传统。对于这一课程知识观的困顿与产生的教育症结,杜威与第二代认知理论分别开启了批判与重建的现代与当代进路。审视我国课程实践与课程理论深陷的表征主义知识观困境,有必要基于生成主义知识观重建课程知识观,进而使课程焕发新生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董标  
杜威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即"杜威效应"。学界以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探讨之,中国学界的研究领先美国学界。理论旅行与交往对话的合二为一,是生发"杜威效应"的独特动力。把杜威思想的文化资本中国化,把杜威行动的象征资本扩大化,是形成"杜威效应"的高明策略。改变方法论的社会思潮、重建教育观的知识革命、创造新价值的文化行动是"杜威效应"的主要表征。承载"杜威效应"的社群,具有各异的立场和属性。社群与资本的种种结合方式及其流变,在开发思想革命的优质资源、掌握教育变革的理论武器、聚焦文化转型的有益参照、汲取民主革命的宝贵经验等多方面,全面展示了"杜威效应"。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束永睿  傅安洲  胡秋梅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是美国公民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智库。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公民教育从困境到变革的历史背景下,该中心完成了从学术团体到国家智库的转型,在促进美国公民教育政策制定、实施公民教育国际拓展策略、传播美国民主价值理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美国公民教育变迁和美国现代智库发展为历史背景,系统梳理了该中心的发展转型历程。本文认为,该中心转型发展的决定因素有三:其一,对美国公民教育的时代主题在思想和策略层面作出持续有效响应,并搭建"知识"与"权力"的桥梁;其二,结成有共同政治信念的"政策倡导联盟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世光  
"学生的探究"与"专家的探究"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探究教学史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在近代以来的几次探究教学思潮中浮现并逐步展开。近十年来,我国对此格外关注,并基于我国的国情给予了回应。这个问题离不开特定的情境,不可能有终极的、普世性的答案,而且,它在理论上的回答与探究教学实践有时是冲突的。学生的探究与专家的探究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夸大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可能误解学生的探究,也可能曲解专家的探究。归根结底,这个问题的最大价值在于提醒我们,要随时注意反思和调整探究教学的方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有升  
禀赋是教育的起点,提供一切教育中的起发动作用和限制作用的力量。对儿童禀赋的不同理解与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所可能采取的教育方式。考察人类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可以大致确定这样几种不同的禀赋观范式:古典范式、宗教教化范式、人文主义范式、科学主义范式。在今天的社会及思想背景下,需要对禀赋的内涵予以深度反思与重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晨  
本文主要对英美国家大学理想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将其分为18世纪至19世纪末、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战前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反对新大学,意味着传统大学观念的成熟;第二个阶段是反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功利主义;第三个阶段是反对现代性对大学的戕害。在第三个阶段,中国大陆的大学理想研究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融入了这一学术史历程。最后,本文提出了大学理想研究的局限和突破的方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凌健  
学科带头人更迭是实现大学学科组织延续和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更迭的实践来看,学科建设中应当对学科带头人的更迭活动进行规范,建立合理的更迭机制,对学科带头人更迭结果进行有效的控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於荣  
冷战时期,美国大学的学术研究为国家利益服务是美国大学的显著特点,美国大学与联邦政府之间形成的合作关系成为美国社会的重要特征,国家利益成为政府在学术自由与为社会服务之间作出选择和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谢静  
大学教师学术地位是学术系统分层结构在个体层面的映射,其因组织对个体的制度性分等和差异化支持而成为重要的学术治理工具。基于行动者的动机、机会和互动形式,构建“吸纳-嵌入”“委托-代理”“诱导-回应”和“下沉-联结”四项大学教师学术地位配置机制。通过对国家级人才项目的过程追踪,验证并分析四项大学教师学术地位配置机制的行动者及其逻辑、运行边界及约束条件。大学教师学术地位配置机制通过串联行政权威、学术力量和主体能动为审思我国学术治理模式变革提供新视角,也为激发个体与组织学术活力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郭励宏  黄渝祥  
以国家计委标准定额所所长于守法同志为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郭励宏同志、同济大学黄谕祥同志、天津大学虞和锡同志和计委标准定额所王朝纲同志为团员的“项目经济评价考察团”于1988年二月赴美、法、英、奥四国进行了考察,访问了美国国家标准局、经济发展学院、世界银行、哥伦比亚大学;法国财政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法国电力公司、法国经济计划总暑宏观模型处,英国布兰福德大学项目计划中心,土木系、管理中心,英国海外开发署、伦敦大学;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单位。访问了各国方面的专家七十余人。访问归国后考察团成员在今年四月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胡仲勋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学术质量保障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议题。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存在三种高等教育学术质量保障机制,一是基于学术寡头权威的行业自律;二是以消费者主导为假设的市场调节机制;三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规制。三种机制的运行逻辑不同,不同发达国家的选择和侧重也各有差异。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是,要警惕和规避管理主义的消极后果,正确对待文化、体制和结构的双重作用,合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协调行业自律、市场调节和国家规制三种机制,合力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期刊] 求索  [作者] 欧美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向外学习样态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领域从物质、制度延伸到思想,方式由在国内被动接受到走出国门汲取,渠道从"西洋"转向"东洋"。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思想时,日本借用了许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形式并赋予它们新的含义,由此创造出许多新的思想学术术语,由"国民"衍生而来的"民族""民族主义"以及"民族国家"等即是如此。中国人在消化吸收这些术语和思想后,又将它们"反借"回来并尝试与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对接,从而形成了改造国家与社会的思想理论武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坦  
本文系笔者近年来倡导并获准立项的中国经济学术史研究的一个重点考察。文章试图进行初步的学理阐述 ,基于大约 1 2 0年以来中外相关文献的发掘梳理 ,首次重点考证中国经济思想史这一独具特性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端与发展 ,论述中国和日本相关研究的具体状况与研究内容 ,考察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该学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和主要学术特点 ,进而阐释中国经济思想史惟独在中国大陆作为理论经济学独立学科的特殊优势与发展前景 ,探寻丰富和发展传统汉学与理论经济学、经济史学的创新途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沈文钦  
"博雅学艺"(liberal arts)与"文科"(humanities)是西方教育史上两个核心的概念。在中文学界,liberal arts常常被翻译为"人文学科"或"文科",这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两者的关系。文艺复兴之后,liberal arts和humanities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大,自始至终,liberal arts囊括了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知识,其一是体现敏感性精神的文法、修辞、诗歌,其二是体现几何学精神的算术、几何、天文学,等等,而自文艺复兴之后,人文学的概念已经将数学彻底排除在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