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8)
2023(1067)
2022(942)
2021(906)
2020(658)
2019(1487)
2018(1468)
2017(2143)
2016(1195)
2015(1324)
2014(1254)
2013(1234)
2012(1198)
2011(1066)
2010(1064)
2009(1079)
2008(1060)
2007(798)
2006(638)
2005(614)
作者
(3807)
(3154)
(3108)
(3010)
(1974)
(1558)
(1452)
(1204)
(1199)
(1138)
(1124)
(1112)
(1084)
(1015)
(1002)
(987)
(974)
(923)
(903)
(864)
(851)
(833)
(773)
(769)
(758)
(741)
(736)
(665)
(664)
(661)
学科
(3940)
经济(3936)
(2154)
管理(2056)
(1901)
教育(1845)
方法(1602)
(1586)
企业(1586)
政治(1369)
中国(1365)
数学(1319)
思想(1305)
数学方法(1292)
思想政治(1106)
政治教育(1106)
治教(1106)
德育(1102)
理论(879)
(842)
(803)
(770)
业经(677)
水产(673)
(651)
经济学(649)
金融(647)
动物(637)
(629)
动物学(602)
机构
大学(17718)
学院(16828)
研究(6949)
(5730)
经济(5606)
中国(5241)
科学(4999)
管理(4299)
(3988)
(3879)
理学(3766)
(3715)
理学院(3688)
研究所(3567)
管理学(3503)
管理学院(3463)
农业(3297)
中心(2928)
业大(2877)
(2844)
师范(2787)
(2719)
(2510)
(2481)
(2440)
北京(2328)
师范大学(2325)
教育(2322)
技术(2318)
实验(2261)
基金
项目(11418)
科学(8759)
基金(8376)
(7650)
国家(7569)
研究(7518)
科学基金(6154)
社会(4539)
自然(4354)
(4297)
自然科(4258)
自然科学(4258)
自然科学基金(4186)
社会科(4174)
社会科学(4174)
基金项目(4045)
教育(4015)
(3986)
资助(3315)
重点(2749)
编号(2740)
成果(2669)
(2488)
计划(2471)
科研(2396)
(2384)
大学(2359)
课题(2259)
创新(2205)
专项(2204)
期刊
(6808)
经济(6808)
研究(5062)
学报(4638)
中国(4328)
(3770)
科学(3363)
教育(3165)
大学(3110)
学学(2842)
农业(2343)
管理(2115)
(2079)
(1388)
(1306)
(1257)
金融(1257)
经济研究(1172)
技术(1168)
业大(1166)
财经(1081)
统计(1046)
农业大学(1039)
(944)
图书(899)
科技(859)
国际(840)
社会(837)
(835)
中国农业(802)
共检索到269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子联  崔苧心  
人民币长期升值的根源在于中国相对他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综合运用和比较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所演绎的汇率理论和巴拉萨—萨缪尔森汇率模型的基础上,文章试图采取有别于传统研究的视角,探索相对劳动生产率影响汇率变动的内在逻辑。从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角度,文章运用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了主要贸易伙伴国与中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及各经济体内部的两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等变量对汇率变动的影响。结论显示:第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国货币升值的根本动力,不管是贸易部门还是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能平稳提升一国的汇率水平,人民币升值的根源即在于此;第二,受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汇率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巴—萨效应在中国及所选取的经济体样本内均不显著,而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则对人民币升值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第三,一国包括开放程度、人均GDP增长率在内的基础变量也会对汇率变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是提升货币价值、吸引国际资本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郭冠清  
对于社会发展究竟是否存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学术界分歧依然严重。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的认知根深蒂固的原因外,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马克思的手稿、书信和著作寻章摘句的论述方法,不足以征服反对者,因为反对者同样可以找到反证,这些反证不仅在马克思1846年12月28日致安年科夫的信中存在,在《哲学的贫困》中存在,而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资本论》中同样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的"全面性、完整性、客观性、过程性"特征为重新解读"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创造了条件。抛弃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通过考证不难发现,唯物史观核心命题"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贯穿于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到《资本论》的始终。正确理解关键范畴"生产方式"不仅可以消除"反证"问题,而且也助于从"生产力决定论"中走出。重新解读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高岭  唐昱茵  胡天禛  邵岩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要求。稳步推进共同富裕需要科学的经济理论指导。本文通过比较新古典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三种经济学理论蕴含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发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几乎没有为探讨共同富裕留下空间,而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新卡莱茨基模型虽然为探讨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些洞见,但其操作方案在本质上是分配视角的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偏离了马克思强调的“生产视角”的优先性原则。以“劳动纪律-总需求”模型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模型,综合了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是真正回归马克思的生产视角的理论模型,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煜  朱成全  
西方的生态经济学是在发展一种将社会和经济系统嵌入生物物理世界的愿景下成立的,这一本体论基础与标准经济学的增长范式形成强烈的对立。然而,生态经济学对经济过程的理解仍相当接近新古典主义的机械论,通过接受市场的配置效率,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被纳入了生态经济学框架,导致“旧的”经济学方法与“新的”生态经济学思想之间的根本分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思想揭示了生态危机如何与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联系,以及增长与发展等同起来的趋势联系,回到“资本批判”的原初语境当中才能正确认识生态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体系,会造成广泛的生态退化,为了创造一个以满足人类需求而不是资本需求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维持生命的自然生态条件,系统性变革是必要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明生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其实质是深化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研究马克思必须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必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易淼  
作为狭隘理性选择模型的主要批判者之一,美国当代思想家艾伯特·赫希曼提出经济学应严肃对待失望情绪,并试图将"失望"范畴植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效用价值论,以此解释集体行动的形成逻辑。这些探讨虽然不免囿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传统局限,但是为学界铺陈出一个新的问题域。围绕这一问题域,马克思主义基于科学劳动价值论,能够对"失望情绪—集体行动"逻辑给予更为深刻的理论解读。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可以发现,法国"黄背心"运动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失望情绪—集体行动"逻辑在当代的一次生动展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郭冠清  
本文首先对MEGA2这一"里程碑"事件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介绍,然后,以MEGA2提供的文本文献为基础,结合MEGA2重要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对恩格斯称之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新历史观、劳动价值论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进行了重新解读。研究发现:(1)新历史观产生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哲学语境之中,但本身并不是一个哲学命题。以新历史观诞生为标志,马克思实现了从"哲学批判"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变。(2)生产方式并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也不是"生产关系"的同义语,新历史观包含着政治经济学核心范畴的建立。(3)新历史观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被误读为"生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郭冠清  
四、通向分配正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新历史观,实现了从哲学批判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变。与此同时,马克思也从早期对劳动价值论"断然否定"转向了"完全肯定"~①,并以新历史观为基础,建立了"逻辑与历史一致"的价值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包含着对价格背后原因的本质解释,而且还揭开了单靠"异化劳动"哲学思辨无法揭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
关键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宇  
2011年12月8日,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再次下调欧元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至1%,这是欧洲中央银行2011年的第二次降息。2011年以来,欧洲中央银行先是两次加息,后是两次降息,最终货币政策回到原点,即欧元利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冰  
<正>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长久以来一直保持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洞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从马克思本人思想的变化、发展中去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关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开创过程中的思想转变,这是从方法论层面正确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的前提。只有解决了方法论的问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转向才算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
关键词: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汪仕凯  
实现人的自由和劳动解放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主线索,同时也是马克思学说的基本命题,而国家则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劳动解放的历史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国家理论构成了马克思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国家最多只能完成人的政治解放,并且现代国家进一步构成了人的自由和劳动解放的政治障碍,因此必须打碎现代国家以社会共和国取代之。社会共和国是社会重新把国家政权收回,使其成为社会自身的生命力的政治统治形式,它必须建立在社会解放的基础之上。虽然社会共和国并没有实现人的自由和劳动解放,但是它以此为目标和使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萌  岳希明  
本文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以及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总结了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的主要观点与理论机理。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是,皮凯蒂在收入分配领域的研究与前人是否存在相互联系,矛盾之处又应如何解释。研究发现,皮凯蒂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之间的差异大于相似;而皮凯蒂与库兹涅茨关于收入不平等趋势的预测结论和判断根据也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灿  
西方产权理论风行中国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才开始马克思产权经济思想的研究,但由于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阶级立场、基本方法、"范畴口径"等的不同甚至对立,使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不可通约性"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