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51)
2023(8877)
2022(7513)
2021(7135)
2020(6233)
2019(14779)
2018(14475)
2017(28350)
2016(15576)
2015(17892)
2014(17928)
2013(18128)
2012(17054)
2011(15465)
2010(15370)
2009(14458)
2008(14332)
2007(12868)
2006(11274)
2005(10246)
作者
(44526)
(37656)
(37400)
(36138)
(23927)
(18096)
(17219)
(14727)
(14314)
(13275)
(12998)
(12480)
(12069)
(11944)
(11930)
(11900)
(11238)
(11005)
(10802)
(10801)
(9408)
(9228)
(9093)
(8572)
(8559)
(8519)
(8309)
(8214)
(7732)
(7595)
学科
(73166)
经济(73100)
(37136)
管理(36679)
方法(33972)
数学(31105)
数学方法(30919)
(26624)
企业(26624)
中国(24080)
(20337)
(16754)
(15673)
贸易(15665)
(15304)
地方(14636)
(14038)
农业(13682)
业经(12620)
(12509)
(11461)
银行(11435)
(11128)
金融(11126)
(10998)
(9935)
环境(9736)
(9524)
(8782)
(8773)
机构
大学(227480)
学院(223293)
(105390)
经济(103619)
研究(84906)
管理(82027)
理学(70349)
理学院(69498)
管理学(68440)
管理学院(68014)
中国(64850)
科学(49430)
(48719)
(46122)
(44011)
(40404)
研究所(39939)
中心(37959)
财经(36904)
经济学(35171)
(33753)
(32441)
业大(32417)
经济学院(31965)
农业(31813)
北京(31520)
(29739)
(29239)
师范(28975)
财经大学(27403)
基金
项目(145665)
科学(114203)
基金(107829)
研究(105656)
(94685)
国家(93999)
科学基金(78670)
社会(69480)
社会科(65939)
社会科学(65922)
基金项目(56338)
(53746)
自然(48708)
教育(47863)
自然科(47573)
自然科学(47557)
自然科学基金(46751)
(46340)
资助(45327)
编号(41130)
(34387)
成果(34308)
重点(33520)
(32623)
国家社会(30237)
中国(29610)
教育部(29379)
(29316)
课题(28653)
科研(28203)
期刊
(112695)
经济(112695)
研究(70780)
中国(44268)
(36990)
学报(35842)
(35260)
科学(33600)
管理(28164)
大学(26623)
学学(25073)
农业(24759)
(20983)
金融(20983)
经济研究(19933)
教育(19492)
财经(18888)
技术(17735)
(16413)
问题(15918)
业经(15788)
(14997)
(14604)
世界(13172)
国际(12914)
统计(12055)
技术经济(12049)
(10607)
(10140)
理论(10105)
共检索到3389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放  
利用 1 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对在“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在新增长的城镇人口中 ,有 5 2 %是来自于地域的重新划分 ,有 31 %是来自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 ,来自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的只有 1 7%。本文认为 ,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应当主要依靠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 ,因此 ,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解决好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人口的就业和生活 ,使他们能够顺利向城镇转移 ,这对于 2 1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放  
建国后,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变化主要是由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以及市、镇的新建扩建、所造成的。而联合国在80年代中期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增长构成的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增长的60%是由于农村到城镇的迁移和市、镇的新建、扩建所致,城镇人口增长的4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而在发展中国家,因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和市、镇的新建、扩建而造成的城镇人口增长只占城镇人口增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钟少颖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88年,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取决于新增城市数目和原有城市市辖区面积的扩张,到1989~1998年,城市聚集经济、城市市辖区面积变动、和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影响城市人口增长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1999~2008年,已经进入了一个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城市人口增长的新时期。总的来看,影响中国城市人口增长既有经济因素,又有诸多的行政和政策因素,譬如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的户籍制度、不同时期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等。从发展趋势的角度看,经济因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政策和行政因素的效能在不断降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祖宇   王桂新  
文章利用中国2010年以来全国人口普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及其他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并考察2011~2020年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仍在持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1~2020年的新增城市人口中,56%来自人口迁移,26%来自行政区划变动,自然增长仅占18%,人口迁移仍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三大增长来源对城市化发展贡献的差异趋于减小,迁移增长对城市化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所弱化,自然增长与区划变动的影响相对增大。探讨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对把握中国新时期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变化,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强  
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进一步增加城镇人口,提高城市化率。但是,2010年以来,中国城镇人口增量有所下降。如何有效地提高各个省份的城镇人口成为各级政府的施政难题,而城市化率的提升又涉及多种复杂因素。文章以省为单位,通过研究中国近10年来城镇人口的增量,结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发现城镇人口增长的"挂锁"态势,以及与胡焕庸线的位置关系。文章结合西方移民理论,将城镇人口的增长作为一种移民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城市对移民的拉力和阻力因素,得出影响城市化率的6个可以量化的变量,再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法(QCA)得到提升城市化率的多个路径模型,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拉动城镇人口超过平均增长的首要因素不是收入的增加,而是良好的义务教育环境;其次是低房价。(2)国际移民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运用于中国有户籍制度的城市化情境中,但某些影响因素有所不同。(3)要使本地区人口超平均增长,并不需要具备所有拉力因素,只需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强化关键因素。另外,文章预测,到2050年胡焕庸线以西的城市人口将超过全国城市人口的3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强  
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进一步增加城镇人口,提高城市化率。但是,2010年以来,中国城镇人口增量有所下降。如何有效地提高各个省份的城镇人口成为各级政府的施政难题,而城市化率的提升又涉及多种复杂因素。文章以省为单位,通过研究中国近10年来城镇人口的增量,结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发现城镇人口增长的"挂锁"态势,以及与胡焕庸线的位置关系。文章结合西方移民理论,将城镇人口的增长作为一种移民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城市对移民的拉力和阻力因素,得出影响城市化率的6个可以量化的变量,再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法(QCA)得到提升城市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韶  朱志胜  
文章利用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化及趋势演变,并就城镇化格局的合理性及变动成因展开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大城市主导的快速推进阶段,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会持续;但城镇化的速度会由于中国农村可流动人口减少而有所减缓。1990~2010年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趋向集中。城镇人口集中趋向东部沿海省区、典型城市群以及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齐普夫指数测算结果证实了以2000年为时间节点的中国城镇化格局由分散化向集中化的转变,目前中国城镇化格局正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但七大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口流动尤其是跨省跨地区的人口流动是引致中国城镇化格局变动的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农,曾昭俊  
文章从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的发展具有趋同性,即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增长率越低;(2)迁移的惯性对城市人口增长起促进作用;(3)对外开放能显著促进城市的发展,在经济还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内陆地区,其作用尤为显著;(4)基础设施条件能显著影响城市人口增长的节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金英红  周云  
分析了小城镇人口构成成分、人户分离、城乡两栖、就业压力、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胡英,陈金永  
本文以1990年和200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用分城镇和农村人口估算模型对1990~2000年城镇人口增加量、城镇人口自然变动量、农村向城镇的转移人口进行了不同估算参数的估计和分解,分析了10年来中国城镇人口增长量的构成及变动。本文研究分析结果有助于认识中国20世纪90年代城镇人口的发展特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晓勤  高冰松  郑军  
城镇人口的分布受到资源环境条件的重要影响,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的特征和约束条件,综合考虑新形势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目标要求,通过科学预判,制定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分区策略,引导城镇人口在省域范围内的合理分布,将促进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安徽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并对其他资源环境约束地区的城镇化策略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黄祖宇  
城市不同来源的人口增长意味着城市化的不同路径和涵义。文章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城市人口增长中区划变动增长规模最大,迁移增长最小,自然增长居中,但总体上均规模不大,差异较小。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其所带来的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三大来源的人口增长规模均呈增大趋势,特别是迁移增长规模迅速增大,1996年一跃成为城市人口增长的第一来源和提升城市化率的第一因素。到2010年,城市迁移增长人口对城市化发展20年的累计贡献度迅速提高到15.24个百分点,已接近城市增长人口累计贡献的56%,分别是同期自然增长人口及行政区划变动增长人口的4.27倍和1.80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文忻  杜凤莲  
失业扩大了中国城镇人口收入差距,认识失业对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有利于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缩小收入差距。失业者在失业期间收入只相当于在业者收入的约1/5,再就业者的收入不足未失业者的60%,其人力资本并没有得到应有回报。Oaxaca分解结果显示,未失业者与再就业者收入差距中的40%来源于失业经历,60%来源于人力资本的差异。这些结论的政策含义是,为了缩小中国城镇人口收入差距,中国政府还需要在继续提高失业救济金覆盖面以及救济额度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再就业,并提供有效的职业培训以提高失业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发业  岳钦艳  刘文英  
本文从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森林资源等方面的关系 ,透析了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勇  汪应宏  
基于城镇建成区面积和城镇人口数据,构建了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评价模型,划定了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度的分级标准,对安徽省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城镇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协调性较弱,呈现土地快速扩张态势;土地显著扩张是安徽省城镇发展的主要类型,全省共有8个城市表现出土地显著扩张,3个城市表现出土地明显扩张,3个城市表现出人地基本协调,仅有2个城市表现出人口明显增长;从空间分布来看,土地显著扩张和土地明显扩张城市主要集中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人口明显增长城市的分布重心则相对北移,主要集中在皖北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人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