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22)
2023(13220)
2022(10621)
2021(9733)
2020(8030)
2019(18237)
2018(17910)
2017(35110)
2016(18862)
2015(21282)
2014(21236)
2013(20614)
2012(18867)
2011(16611)
2010(16301)
2009(14217)
2008(13697)
2007(11819)
2006(10094)
2005(8393)
作者
(50540)
(42461)
(42278)
(40271)
(27047)
(20268)
(19229)
(16524)
(16326)
(14943)
(14573)
(14316)
(13374)
(13233)
(13169)
(12879)
(12573)
(12407)
(12371)
(12094)
(10395)
(10363)
(10125)
(9777)
(9580)
(9561)
(9241)
(9165)
(8496)
(8463)
学科
(84489)
经济(84404)
管理(55896)
(51340)
方法(41340)
(40503)
企业(40503)
数学(37532)
数学方法(37126)
(23574)
中国(22575)
(20726)
地方(19073)
业经(17939)
环境(16393)
农业(16243)
(14509)
(13562)
贸易(13555)
(13139)
(12951)
(12741)
财务(12690)
财务管理(12661)
(12334)
企业财务(12133)
(11904)
金融(11902)
(11737)
技术(11631)
机构
大学(258879)
学院(257952)
(110292)
经济(108371)
管理(104170)
理学(91069)
理学院(90174)
管理学(88638)
管理学院(88157)
研究(81836)
中国(61326)
(52722)
(49752)
科学(47596)
财经(40545)
中心(39703)
(38685)
(38075)
(37217)
业大(37094)
(37022)
经济学(35391)
研究所(34629)
(33209)
师范(32855)
经济学院(32262)
北京(32103)
财经大学(30624)
(30484)
农业(30018)
基金
项目(184419)
科学(147556)
研究(136720)
基金(136347)
(118044)
国家(117133)
科学基金(102522)
社会(89431)
社会科(84910)
社会科学(84893)
基金项目(72124)
(71195)
自然(65323)
自然科(63838)
教育(63833)
自然科学(63830)
自然科学基金(62661)
(60087)
资助(55199)
编号(54479)
成果(42988)
(41908)
重点(41766)
(40458)
(38829)
国家社会(38104)
课题(37216)
教育部(36828)
创新(36376)
科研(35786)
期刊
(110870)
经济(110870)
研究(71602)
中国(46676)
(37893)
管理(37221)
学报(36502)
(35034)
科学(34617)
大学(29381)
教育(27800)
学学(27430)
技术(24330)
农业(24049)
(22746)
金融(22746)
财经(19715)
业经(18472)
经济研究(17906)
(16928)
问题(15410)
(13302)
统计(12819)
图书(12719)
技术经济(12170)
(11709)
(11544)
资源(11442)
理论(11427)
(11407)
共检索到367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恒硕  李绍萍  刘洋  张建华  
文章基于构建“四化”衡量指标体系,综合运用计量方法分析减排视角下“四化”建设与碳强度的解耦状态、作用机制及影响关系。研究表明:考察期内省际“四化”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四化”建设与碳强度的解耦状态突出表现为扩张性负解耦,且解耦演进过程中省份间存在时间及空间差异性;地区间“四化”与碳强度的关联程度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现象;短期内“四化”与碳强度的动态响应较为明显,远期而言“四化”对碳强度的冲击效果逐渐减弱;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对碳强度的动态影响分别呈现“N”型“、倒N”型、“U”型和“倒U”型的作用趋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科  熊子怡  黄细嘉  佘赛男  
文章以中国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借助“两化融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信息化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及其内在机制,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检验了信息化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化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强度,且该效应在政府环保支出较少和环境规制力度较弱的地区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信息化建设主要通过提高绿色创新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来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进一步检验发现,信息化建设能够显著加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到来,验证了信息化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信息化建设在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失衡中的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加速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杰   王博瀚  
在理论探析碳减排政策影响就业的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碳交易政策的实施导致试点地区就业率显著提升,且碳交易政策能够加速劳动力城乡流动、行业转移以及性别转换,同时使得劳动力技能结构呈现“两头粗、中间细”的分布特征;碳交易政策的就业效应并不局限于试点地区一隅,亦能够对试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试点地区劳动力增加来源包括“就地转换”“走的少”和“来的多”3个方面。进一步地,碳交易试点政策所诱发的就业率提升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高级化驱动的劳动力需求扩大和工资提升所驱动的劳动力供给增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雷玉桃   彭文祥   张萱  
以2000—2018年中国工业各行业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工业数字化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碳减排,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工业数字化转型能够发挥效率提升效应与合作协同效应,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与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进而降低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数字化转型的碳减排效应具有行业和区域异质性,低耗能、低排放行业数字化转型与碳排放表现为显著负向线性关系,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数字化转型与碳排放呈现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东部地区工业数字化转型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数字减排效果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递减态势。因此,应着力推动工业生产过程数字技术应用,行业间排放数据共享与传递,建立效率提升与合作协同机制,分阶段、分区域推进工业尤其是高耗能工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为有序实现碳中和提供数字助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刚强  王海森  范恒山  岳子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理应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新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在考虑变量选择偏误、剔除其他政策影响和容忍“不外生工具变量”等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除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渠道以外,数字经济促进了技术多样化,为碳减排提供了更稳定的激励,且技术相关性越高,数字经济对技术多样化的提升效应越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要素禀赋差异、跨界污染转移和主体功能定位是影响省际交界地区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的重要因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在低数字产业化与高产业数字化的地区,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不仅为系统理解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谷成  张家楠  
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成员需求是国家治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采用2010—2018年中国282个地级市共2 538个样本数据检验横向税收竞争对地方政府回应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横向税收竞争显著削弱了地方政府对辖区居民的回应性,且这种抑制效应具有普遍性,不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原因在于,横向税收竞争减少了地方政府可以用于回应辖区居民需求的财政收入,导致了医疗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的缩减,从而弱化了地方政府的回应性。本文的研究不仅拓展了既有地方政府间横向税收竞争的研究领域,为规范税收竞争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也丰富了有关政府回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相关政策选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俊   钟文  
文章在测度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水平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双重维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对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物流业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非线性相关关系,且处于“倒U”型曲线的前半部分,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此外,中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数字经济对物流业碳排放的“倒U”型拐点值相对更低,数字经济的溢出效应能让中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承接东部和发达地区的产业和技术转移,使其能较早且充分享受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红利,实现物流业碳减排。作用机制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实现物流业碳减排的重要传导机制。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响  张楠  宋培  
普及碳排放交易制度正成为中国履行“3060”双碳承诺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中国2013年实施的碳排放交易制度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0-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碳排放交易制度对试点省市节能减排的影响,并使用DID方法检验了碳排放交易制度推动节能减排的传导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碳排放交易制度显著推动了试点省市的节能减排进程,并通过了DID估计、安慰剂以及排序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效果最显著的是北京和上海,其次是湖北和重庆,再次是天津,分别处于“节能减排”的第一、二、三梯队;广东处于“节能”的第二梯队,但“减排”效果却呈现先降后升趋势,表现为“节能”而不“减排”。中介机制检验表明碳排放交易制度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进程。因此,应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环境政策由命令控制型向市场激励型转变;完善产权制度,因地制宜地加快碳排放交易试点政策在全国的推广;通过激励技术创新,形成以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为导向的市场化节能减排新路径。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刘名武  万谧宇  吴开兰  
在碳交易政策下,分析了由单个供应商和多个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横向减排合作问题。通过比较零售商间分散决策和合作决策下的最优成本与排放,发现横向减排合作不仅能够降低总成本而且能够降低总排放。进一步,采用合作博弈中子模博弈的方法,得到了实现横向减排合作中各零售商都能帕累托改进的充分条件,发现提高碳交易价格对横向减排合作有激励作用。考虑减排成本的分摊关系到减排的效率,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基于核仁的DEA结合Sharply值的减排合作分摊方法,并通过数值算例检验分摊方法的有效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常凯  
确定公平且经济有效的减排目标直接影响到不同区域的初始资源禀赋,同时影响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减排资源再分配结果和社会公正问题。本文综合考虑到经济水平、累积碳排放量、工业碳强度和能耗强度4个重要指标,提出基于信息熵值法的跨省减排目标方案分配。2014~2020期间,拥有较重的累积碳排放量、较强的工业碳强度、较高的能耗强度和更好的经济水平的省份需要承担较重的减排负担。随着全国减排目标下降幅度增长,拥有较高的工业碳强度和能耗强度的省份面临着较弱的上调减排负担压力,而拥有较低的工业碳强度和能耗强度的省份面临着较强的上调减排负担压力。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程艳  潘佳锋  
依法治税能有效规制地方政府的税收行为,对抑制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5-2018年的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探究依法治税对横向税收竞争的规制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依法治税能有效抑制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且抑制效果优于其他的规制方法,尤其对于低税收竞争区和较低税收竞争区的影响强于高税收竞争区和较高税收竞争区,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税收竞争区和较高税收竞争区对于法律法规执行的灵活度更高。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加快完善税收立法,规范地方政府的税收行为;合理运用行政规制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征管体系;建立完善相关司法制度,形成有效的地方政府监督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姜启军  郑常伟  
产业链横向协同集聚可以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的高地,为区域产业链横向协同集聚提供了天然试验场。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多期双重差分法,分析沿海自贸试验区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横向协同集聚的政策效应和传导机制。研究表明: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显著提高了区域产业链横向协同集聚水平;经济集聚效应和科技创新效应在自贸试验区提高区域产业链横向协同集聚水平过程中发挥了明显的中介作用;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生产性服务业子产业和制造业横向协同集聚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自贸试验区要充分利用自身政策优势,扩大经济集聚效应和科技创新效应,推动产业链横向协同集聚发展;把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心枢纽,弥补金融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短板,强化功能关联,实现高效协同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黄诗贻  杜雨微  
以碳减排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间关系为研究主体,在媒体关注、碳信息披露和企业价值的中介模型基础上,引入广告投入这一新调节变量,检验该中介模型的显著性是否会受到广告投入的影响。并采用北京市高污染行业的上市企业为样本,运用逐步回归以及Bootstrap方法验证变量间的中介调节关系,证明广告投入能够显著增强媒体关注对碳减排披露和企业价值的中介作用,降低企业获得绿色投资的成本。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安梦天   李雪娇  
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政府引导基金作为典型的政策性金融是引导资本流向、最大化地方政府财力的重要政策和金融工具。本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以绿色转型为导向的政府引导基金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设立绿色政府引导基金的城市显著减少了所在地区的碳排放。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得出:绿色政府引导基金在宏观层面通过产业绿色化、技术低碳化、能源清洁化和地方政府财力扩大化减少碳排放,在微观层面通过促进企业创新、降低企业管理费用和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发挥碳减排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碳金融不够发达的中西部城市、财务状况和行政能力较好的高行政级别城市设立的绿色政府引导基金更有利于碳减排。因此,应进一步扩大绿色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实施,尤其要在碳金融水平不发达和财政能力强的城市优先布局,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低碳产业聚集.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朱玮玮  
环境保护税作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重要税收制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基于2014—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样本数据,使用递进式回归方法,分析环境保护税对企业碳减排绩效的影响以及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环境保护税对企业碳减排绩效具有显著促进效应。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然稳健。机制效应检验结果发现,环境保护税可以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正向作用于企业碳减排绩效。异质性分析表明,环境保护税对碳减排绩效驱动效应在技术密集型企业与高税额标准地区内企业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应完善环境保护税监管体系,强化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实施差异化环境保护税征收制度,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税对企业碳减排绩效的促进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