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16)
- 2023(3013)
- 2022(2374)
- 2021(2227)
- 2020(1760)
- 2019(3853)
- 2018(3944)
- 2017(6790)
- 2016(3898)
- 2015(4386)
- 2014(4412)
- 2013(4291)
- 2012(4114)
- 2011(4022)
- 2010(4369)
- 2009(4141)
- 2008(4430)
- 2007(4600)
- 2006(4171)
- 2005(3475)
- 学科
- 济(15329)
- 经济(15318)
- 管理(12711)
- 环境(7472)
- 业(7230)
- 中国(6229)
- 学(6028)
- 企(5936)
- 企业(5936)
- 农(5935)
- 地方(5655)
- 生态(5201)
- 业经(4741)
- 教育(4622)
- 理论(4603)
- 和(4565)
- 资源(3910)
- 发(3838)
- 农业(3811)
- 划(3757)
- 方法(3210)
- 财(3097)
- 制(3043)
- 规划(2774)
- 融(2704)
- 金融(2703)
- 环境规划(2669)
- 发展(2651)
- 展(2630)
- 建设(2618)
- 机构
- 学院(60024)
- 大学(60020)
- 研究(21862)
- 济(19427)
- 经济(18809)
- 管理(18368)
- 中国(16086)
- 科学(14444)
- 理学(14267)
- 理学院(14028)
- 京(13979)
- 管理学(13697)
- 管理学院(13582)
- 范(11672)
- 师范(11611)
- 江(11362)
- 所(11242)
- 财(10881)
- 研究所(10013)
- 中心(9794)
- 州(9355)
- 农(9251)
- 北京(9225)
- 师范大学(9156)
- 业大(8106)
- 省(7930)
- 院(7929)
- 财经(7857)
- 教育(7650)
- 技术(7243)
共检索到1041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蓉生
"和谐共生"深深根植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中。"和谐共生"校正了理解生态文明内涵的问题视域,导示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精神指向,提出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本质要求。"和谐共生"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二者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这一实践所要达到的一个境界旨归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和谐共生 五位一体布局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张连起
和谐,蕴涵调和、协调之意,是物质的精神之道,既是方法,也是目的,还是过程;和谐,同时是会计人追求的基本价值和理想目标。和谐会计是理想和多元的会计,合作和宽容的会计,秩序和法治的会计,公平和诚信的会计,可持续发展的会计。一、和谐会计的内涵和谐会计是理想和多元的会计。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既是我国古人追求的"多元一体",也是西方人向往的"理想国"。会计人的和谐发展以多元会计为前提条件,多元会计事实上是利益多样化的会计。处于不同利益群体的会计人一经形成,就必然要求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为其提供畅通的利益表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洪增林 张洪涛 张国伟 康绍忠 成升魁 谷树忠 李景源 沈镭 王艳芬 黄锡生 杨霜林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达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就必须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地球、敬畏地球、规范人类行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与美丽。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秦巴地区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红 宋兵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两者在核心理念、思想脉络和现代化路径等方面深度融合。从理论建构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念,恪守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原则,倡导系统全面的辩证法,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强调实践论精神,遵循唯物史观发展规律,激发全社会共筑和谐生态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路径上,要坚持理念引领、制度保障与行动落地相统一,通过构建全社会生态文明共识、完善法规政策与监管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季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国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和工业文明的反生态属性,以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为基础提炼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涵。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和机械论世界观的反生态属性,西方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后发国家在复制、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时面临着诸多的局限,也因此陷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发展陷阱。我们亟须探索一条真正有利于人类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历史的反思之上,立足于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不断探索出来的科学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我国具有很好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础和制度优势,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通道。要坚定不移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从技术、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全面革新。
关键词:
和谐共生 现代化 生态文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红 宋兵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两者在核心理念、思想脉络和现代化路径等方面深度融合。从理论建构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念,恪守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原则,倡导系统全面的辩证法,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强调实践论精神,遵循唯物史观发展规律,激发全社会共筑和谐生态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路径上,要坚持理念引领、制度保障与行动落地相统一,通过构建全社会生态文明共识、完善法规政策与监管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季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国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和工业文明的反生态属性,以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为基础提炼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涵。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和机械论世界观的反生态属性,西方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后发国家在复制、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时面临着诸多的局限,也因此陷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发展陷阱。我们亟须探索一条真正有利于人类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历史的反思之上,立足于中国数十年的艰苦实践,不断探索出来的科学的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我国具有很好的文化基因、理论基础和制度优势,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通道。要坚定不移地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从技术、制度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全面革新。
关键词:
和谐共生 现代化 生态文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海继平
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规划,文明建设乡土景观环境,理性保护与开发地域生态文化资源为研究目的,分析乡土景观在基础性经济建设中屡遭破坏现象,通过对乡土景观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综合运用现场调研、测绘等技术手段,得出在保证经济建设的同时,构建和谐生态的乡土景观环境与安全健康人居环境的结论。
关键词:
经济建设 乡土景观 和谐发展 文明生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朝全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正在步入生态文明的发展轨道。生态文明是人类觉醒与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向量;"天人合一"则为和谐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循环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现实路径。于是,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和谐社会之间构成了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巍
和谐高校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谐高校建设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促进高校管理和谐;坚持"全面协调"的发展思路,促进高校事业和谐;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提升以教师为主体的高校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和谐高校 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靳小平 侯振虎
创建和谐校园,需要校园每一个子系统的和谐与发展。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交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思想火花最容易碰撞的地方,也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空间。以宿舍为阵地开展学生工作,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崭新教育、管理与服务途径,既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校工作的渠道,也给学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阐述了宿舍文化的内涵,总结了宿舍文化的特点和建设意义,最后提出了和谐宿舍文化的创建路径,以期为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和谐校园 大学生 宿舍文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葛孝明
为城市规划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从分析和谐社会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和谐规划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简要并总结了西方生态主义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认为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对和谐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建设和谐城市,就要坚持和谐规划的思想,把人文关怀的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贯彻落实到城市规划实践之中。在制定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加注重规划的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和谐规划管理,必须充分体现规划在城乡发展、产业协调、资源分配等领域的法定指导地位,综合平衡和统筹调控城市空间布局...
关键词:
生态 和谐 城市规划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新章 王兰英 姜艺 贾莉 秦媛 何霄嘉 姚娜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绿色经济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西方发达国家积极制定和实施促进绿色经济的政策措施,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入以绿色经济为主驱动力的新阶段。在国际上大力推崇绿色经济的同时,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我国进入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前沿创造了条件,标志着"中国式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全面形成。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当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大国的双重身份所带来的"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