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29)
2023(10405)
2022(8433)
2021(8284)
2020(6729)
2019(14986)
2018(14815)
2017(26273)
2016(14193)
2015(16170)
2014(15379)
2013(14885)
2012(14013)
2011(12847)
2010(12882)
2009(11859)
2008(11556)
2007(10241)
2006(8940)
2005(8113)
作者
(39486)
(33022)
(32673)
(31221)
(20936)
(15740)
(14752)
(12900)
(12773)
(11513)
(11383)
(10978)
(10678)
(10667)
(10437)
(10211)
(9819)
(9565)
(9422)
(9232)
(8530)
(7928)
(7788)
(7611)
(7327)
(7297)
(7235)
(7202)
(6915)
(6608)
学科
(52745)
经济(52679)
管理(40299)
(37029)
(31136)
企业(31136)
中国(20487)
方法(19757)
数学(16758)
数学方法(16623)
技术(16283)
(14415)
(14124)
(13941)
(12156)
技术管理(11949)
业经(11786)
教育(11764)
(11761)
贸易(11748)
(11527)
理论(10962)
(10854)
银行(10829)
(10529)
(10183)
金融(10176)
(9937)
农业(8858)
地方(8288)
机构
大学(197977)
学院(193691)
(84994)
经济(83266)
研究(75205)
管理(70597)
理学(59639)
理学院(58916)
管理学(58073)
管理学院(57666)
中国(57005)
(43412)
科学(42357)
(37753)
(36979)
研究所(33601)
中心(32790)
(30530)
(29706)
财经(29487)
北京(28225)
(27539)
经济学(27459)
(27118)
(27015)
师范(26694)
业大(25689)
经济学院(24467)
农业(23801)
(23251)
基金
项目(128803)
科学(102182)
研究(98878)
基金(92908)
(81602)
国家(80936)
科学基金(68506)
社会(63588)
社会科(60228)
社会科学(60219)
(49292)
基金项目(47627)
教育(47239)
(42135)
自然(40998)
自然科(40119)
自然科学(40104)
自然科学基金(39467)
编号(38773)
资助(36919)
成果(33087)
(32834)
重点(29933)
创新(29777)
(29760)
课题(29287)
(28231)
国家社会(27566)
中国(26173)
教育部(25826)
期刊
(95815)
经济(95815)
研究(65868)
中国(51643)
教育(34394)
学报(30150)
管理(29874)
科学(28610)
(28515)
(27874)
大学(23366)
学学(21278)
农业(19273)
技术(19005)
(18300)
金融(18300)
经济研究(16530)
财经(15387)
(13560)
业经(13149)
(12024)
(11892)
问题(11843)
世界(11366)
科技(11278)
国际(10739)
图书(10687)
(10269)
论坛(10269)
技术经济(9849)
共检索到310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海红  
哲学问题追根究底是人的问题,这既指向哲学问题的对象,也指向对于问题进行追问的主体。每一个人既有能力也都在以某种方式思考着人自身的问题,也就是哲学的问题。但是,惟有哲学才能对人的问题进行形上的反思,惟有哲学史才能呈现人对于人本身反思的思想历程并提供古今对话的可能,惟有哲学家才能真正地将这种哲学思考以言说体系的形式一般地表达出来。当哲学思考的对象——"人"发生了变化,哲学史的叙说视"域"发生了变化,哲学的言"说"方式发生了变化,哲学这一人对于人的形上反思就必然有了创新。就其实质而言,"人""域""说"只能是哲学、哲学家眼中之"人""域""说",也就是说一切哲学只不过是人对于人自己生存状态这一存在的一种思考、对话与言说。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正是基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体悟,在与前哲不断对话的视域融合中,以自己的"和合"言说方式来表述的人类生命之道的哲学体系,是中国哲学创新的理论新体系、方法新视野与思想新成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  
本文借鉴释义学实践哲学关于“实践”及“实践智慧”的思想,阐述了教育哲学的知识地位与知识地形式,提出教育哲学是以“生活世界”为其可靠的合法的基础,是以“教育智慧”为有效的独特的“知识理想”。教育哲学作为对人类教育生活的价值性阐释,以哲学的方式对教育实践的目标,原则以及行动进行洞察,形成“教育智慧”,并以此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去,建构独特的智慧与实践的关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余清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2014年,为培养教育哲学方向的研究生,拓展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作者结合自身在教育实践方面的学术与实践积累,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教育实践的哲学》课程,由此开始正式探索教育实践的哲学世界。基于课程建设的积累,作者在2017年8月开始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学期间正式完成该书,并于回国后出版。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于淑贞  
学校管理的成功依赖于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创造。管理包含创造性的功能,对学校来说,主要是创造新的行动潜力,新的教育能力,新的教育功能。学校管理的革新创造,就其哲学待征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观念更新与革新创造的统一。创新的行动固然重要,创新的观念更重要。创新的观念支配着创新的行动,没有突破的观念也就没有突破的作法,也就不可能创造出新的成果。日本管理学家在《丰田生产方式》一书中说:“要用创造的皮鞭去抽打容易僵化的头脑”。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所以,要求管理者要不断地了解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余清臣  
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哲学,教育哲学的研究立场、路径与所持的实践观有紧密的联系。从教育哲学的历史来看,规范教育哲学和分析教育哲学都把教育实践当做人类认识理性规范下的教育行动。这种规范化立场在当前造成了传统教育哲学研究与复杂的日常教育实践的疏离。新兴的教育哲学开始承认实践的自在性,开始真正关注自在的实践世界。建立在自在实践观之上的教育哲学是一种实现实践转向的教育哲学,可以称为实践教育哲学。实践教育哲学在发展中应坚持理性秩序与实践复杂性的持续互动,建构包容复杂性的整体性理论;坚持对合理化封闭取向的批判和追求合理性的开放态度;坚持把实践世界作为研究对象,以"解释和建议"作为研究取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邵燕楠  
教育哲学研究存在哲学化与实践化之间的张力。过度哲学化被指责为与教育不相关,远离教育实践,并被哲学家所轻视;而过度实践化则被指责为缺少教育哲学的味道。教育研究与哲学研究在教育哲学研究中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教育哲学研究。教育哲学研究者不可能做到完全平衡哲学化与实践化,总会有自己的价值偏向。教育哲学研究者无论持有哲学化还是实践化的价值取向都无可厚非,应在价值偏向的基础上审慎地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郑全太  石友荣  
本文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对图书馆哲学进行了探讨 ,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图书馆哲学作为实践哲学的内涵。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薛晓阳  班华  
教育模式研究具有独特的方法论性质 ,是教育理论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的中介形式。它以自己独特的知识形态区别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没有教育的模式研究 ,教育科学的应用性就失去基本的知识依据。由此 ,教育的模式研究关乎教育科学的命运与使命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苏金燕  
[目的/意义]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建设、期刊评价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一些待加强、待改进甚至待纠正的问题。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促进期刊发展与学术繁荣。[方法/过程]在分析我国四大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向,最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评价体系为例,分析期刊评价的实践创新情况。[结果/结论]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在三个方面还有待加强,在构建该评价体系时要坚持两个原则、五个方向,我国期刊评价实践工作在指标体系、分类机制、同行评议专家团队构建、同行评议方法等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评价监督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鲍国光  俞彩霞  
在城市化进程中,妥善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是每个城市的重要责任,也是事关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而且,在保证随迁子女有学上的基础上,确保他们能够融入当地学校,幸福成长,是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和合教育"是在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地生进行心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通过四个"和合教育"模块的设计与组织,总结"和合教育"的实践逻辑,即"尊重—平等—融合"内在机理的形成,并提炼出"和合教育"的实践原则,以实现两类学生的共同进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为同类学校的幸福学校创建提供教育借鉴。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郭齐勇  
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教学与管理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到本世纪末,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建立起一个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协调的博士生教育体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问题。博士生教学与管理又是关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谢友才  胡汉辉  
标准的哲学认识,有利于认识和指导技术创新。本文认为,标准是为了交流的部分信息,是信息稀缺性和效用之间的平衡。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人类利益各方的妥协。标准的作用主要在于它的网络外部性和锁定作用。企业技术创新应当遵循其客观性和主体性,应当重视对路径锁定的突破,对标准重新组合。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邵晨钟  
创新是个又难又大的课题,企业家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创新是企业生命之源,是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存在于组织和战略层面,融合于各职能部门和员工的行为中。看到一个圆圈,你会想到什么?有人说,它具有创新的某些特点:首先它首尾相接,犹如创新没有起点和终点,其次它持续不断,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黄毅敏  齐二石  李秋香  
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典型企业的调研、走访与分析发现:众多企业导入精益管理创新方法时往往照猫画虎,整体效果不佳。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导入精益生产效果不佳的原因,提出精益管理创新方法具有系统性、累积性、创新性与不可复制性及满意性等哲学特征。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凌  
文章从哲学角度,全面审视技术创新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对传统技术创新观进行了反思。哲学视角可以更好地在实践中帮助企业把握技术创新运作的规律,实现技术创新运作的科学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