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12)
- 2023(9075)
- 2022(7560)
- 2021(7396)
- 2020(5938)
- 2019(13704)
- 2018(13669)
- 2017(24488)
- 2016(13385)
- 2015(14907)
- 2014(15168)
- 2013(14413)
- 2012(12943)
- 2011(11815)
- 2010(12431)
- 2009(11095)
- 2008(10918)
- 2007(9845)
- 2006(8769)
- 2005(7927)
- 学科
- 济(56881)
- 经济(56831)
- 管理(37529)
- 业(34341)
- 企(26129)
- 企业(26129)
- 方法(24000)
- 数学(21150)
- 数学方法(20619)
- 农(18549)
- 地方(17534)
- 中国(14324)
- 农业(13097)
- 学(12433)
- 业经(12247)
- 环境(12217)
- 财(11788)
- 理论(10465)
- 地方经济(9906)
- 制(9861)
- 和(9174)
- 划(8516)
- 贸(7715)
- 贸易(7708)
- 融(7531)
- 金融(7529)
- 银(7442)
- 教育(7441)
- 银行(7431)
- 易(7356)
- 机构
- 学院(187456)
- 大学(182359)
- 管理(70338)
- 济(68450)
- 经济(66728)
- 研究(60837)
- 理学(60328)
- 理学院(59584)
- 管理学(58079)
- 管理学院(57745)
- 中国(46667)
- 京(39491)
- 科学(39236)
- 江(35480)
- 财(32042)
- 所(30478)
- 中心(29025)
- 农(28874)
- 研究所(27583)
- 范(27327)
- 师范(27076)
- 业大(27053)
- 州(24941)
- 财经(24933)
- 北京(23858)
- 院(22945)
- 经(22365)
- 农业(22053)
- 技术(21967)
- 师范大学(21423)
- 基金
- 项目(125670)
- 科学(98976)
- 研究(94080)
- 基金(88185)
- 家(76630)
- 国家(75988)
- 科学基金(65509)
- 社会(58473)
- 社会科(55217)
- 社会科学(55200)
- 省(52883)
- 基金项目(46099)
- 教育(44333)
- 划(42842)
- 自然(41823)
- 自然科(40667)
- 自然科学(40660)
- 编号(40037)
- 自然科学基金(39867)
- 资助(36059)
- 成果(31978)
- 重点(29403)
- 课题(28897)
- 发(28032)
- 部(26307)
- 创(26042)
- 创新(24300)
- 年(23636)
- 科研(23568)
- 国家社会(23433)
共检索到280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鹏 唐厚田 江平 张杨
随着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实现之后,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防范返贫与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发展的核心问题。既有研究发现流域生态脆弱区与返贫风险区在地理位置上存在高度的耦合,因而生态补偿在返贫治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学界缺乏系统性的针对研究。论文在对西江流域生态补偿与返贫治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深度分析“后扶贫时代”西江流域返贫现象的特征,进而论证生态补偿与返贫治理的协同效应,最后从上层建筑与作用机制两个方面提出构建生态补偿式返贫治理模式,以求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鹏 唐厚田 江平 张杨
随着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实现之后,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防范返贫与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发展的核心问题。既有研究发现流域生态脆弱区与返贫风险区在地理位置上存在高度的耦合,因而生态补偿在返贫治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学界缺乏系统性的针对研究。论文在对西江流域生态补偿与返贫治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深度分析“后扶贫时代”西江流域返贫现象的特征,进而论证生态补偿与返贫治理的协同效应,最后从上层建筑与作用机制两个方面提出构建生态补偿式返贫治理模式,以求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袁飚 陈雪梅
西江流域是南中国一条重要的内河流域,具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基础扎实以及经济互补性强的天然特征,是发展流域经济的绝佳地段。然而,至今为止西江流域尚未形成规划统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业经济带,流域沿线的省份和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后劲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共筑西江产业带日渐引起学术界和官方的重视。文章以产业生态网络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资源禀赋、产业集群特征,探究集群之间的网络共生关系,尝试构建西江流域产业生态网络模式并提出其实现机制。
关键词:
西江流域 产业生态网络 产业集群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官锡强
文章从分析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生态模式选择、西江产业带的产业生态优势及基础出发,提出发展产业生态的政策导向:决策机制创新、产业政策创新、主导产业技术创新、区域工业布局整合创新、生态工业体系创新、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创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西琴 高佳 马淑芹 刘子刚
生态补偿分担比例是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依据流域生态治理阶段,针对跨省重要水源地生态补偿,提出试行阶段、修复阶段、稳定阶段等3个阶段分担比例确定的思路。试行阶段以污染控制和水质改善为目标,补偿资金由流域上游、下游、国家三方共同分担,且在3年期间国家分担比例逐渐降低;修复阶段以生态资源保护为主,补偿目标是水质与水量同时达标,分担比例以上游、下游水量分配作为依据,双方共同承担;稳定阶段以上下游互利双赢、绿色发展为目标,以机会成本的宏观经济指标作为分担依据。通过对九洲江流域鹤地水库生态补偿的实证研究,补偿资金在3年试行阶段上游广西、下游广东、国家三方承担的比例分别为:第一年25.00%、25.00%、50.00%,第二年28.50%、28.50%、43.00%,第三年33.30%、33.30%、33.30%。修复阶段广西、广东、国家分担比例为39.30%、53.60%、7.1%;稳定阶段广西、广东分担比例为48.60%、51.40%。本文为确定九洲江流域生态补偿分担比例提供参考,并可为建立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
流域 水源地 生态补偿 分担模式 九洲江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高海燕
新时代背景下的独立学院贫困生扶贫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每一位大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除了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问题,更是心理上、精神上的扶贫,全面培养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实现让每个贫困生都有发展和锻炼的平台、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本文从保障性扶贫、心理扶贫、综合能力培养扶贫、精神激励扶贫等四方面入手,阐述了独立学院贫困生扶贫的新模式,并分析了现阶段扶贫模式下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
新时代 独立学院 贫困生 扶贫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彭城瑞 赵玲
2020年底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生态补偿脱贫作为实施脱贫“五个一批”工程之一,在精准脱贫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基于三江源地区的实地调研,通过FGT指数对受访地草原生态补偿以及岗位补偿的减贫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生态补偿政策有明显的减贫效果,草原生态补偿更有助于减少相对贫困的广度,而岗位补偿有助于减少贫困的深度和强度,且两种政策对不同地区的补偿能力不同。政府应扩大对受偿区的生态补偿的资金投入,针对特定人群采取不同的补偿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探索多元化的减贫方式,进一步发挥生态补偿减贫效果。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鲍建安
为破解产业扶贫信贷投入瓶颈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题,2017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称"农发行")会同吕梁市委市政府试点建立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吕梁模式"。同年9月,农发行在吕梁召开了总结推广大会,充分肯定了"吕梁模式",就推广提出了具体要求。2019年3月6日至8日,笔者赴山西进行调研,对"吕梁模式"试点情况和政策效果进行剖析与研究。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小卉 冯艳博
以金融扶贫的阜平模式为例,探索了后脱贫时代金融扶贫向普惠金融的转型问题。指出阜平模式的核心经验在于政府主导,以联办共保模式为农业产业风险兜底,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撬动金融资源扶贫,打造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与金融机构协同推进线下普惠金融发展等;发现阜平模式的脱贫成效显著,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受到县级政府财力薄弱、保险公司运营亏损、担保公司代偿比例过高及金融服务网络效率低下等因素的困扰。最后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和探索"保险+期货"模式、建立稳固的农业产业链、加大代偿贷款的清收力度、完善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深度贫困地区 普惠金融 金融扶贫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华东 刘堃
教育扶贫是高校精准扶贫地方的主要路径。基于华中农业大学在建始县精准扶贫的实践所取得的成效及遇到的问题,通过对三螺旋理论进行了深化与拓展,构建了以产业为纽带,农户、企业、高校、政府四主体相互作用的四螺旋模型,探索各主体充分发挥优势,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提出基于四螺旋模型的高校精准扶贫地方的新路径,即:找准农户致贫或返贫的原因;高校与政府联动,做好扶贫规划;高校与企业联动,抓好产业建设;加强高校、企业与地方政府联动,攻克难点问题;四主体联动,强化过程管理。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段培俊 陈虹 徐吉瑞 夏小焱
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自开展以来,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方面逐步进行着深刻的转变,形成了立足高校自身资源优势的内生型模式,二级院系部门结对帮扶体系的系统型模式,产业组织合作新业态的因势利导型模式,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的因地制宜型模式,各具特点又具内在规律性。在此基础上,不断谋求以党建为引领的制度创新,以产业扶贫为基础的要素升级,以教育扶贫为动力的机制变革,多元精准推进定点扶贫工作,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关键词:
高校 精准扶贫 模式 创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华东 尹晓飞
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生力军,在长期的定点扶贫中,探索出了卓有成效的扶贫模式。通过对第一批参与定点扶贫4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扶贫报告进行文本分析,从教育、产业、人才、医疗四个方面概括了高校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进而对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四所有代表性的农业高校的扶贫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剖析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提出了推进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的路径:更新扶贫理念,着力建立长效扶贫机制;聚焦产业扶贫,着力建设农业综合体系;深化校企合作,着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农业高校 模式 产业扶贫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同春芬 张浩
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致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当前扶贫已进入新的攻坚期,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实行更科学更有效的扶贫措施。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手段,将精准扶贫战略扩展至精准识别、精准管理和精准帮扶,使互联网和扶贫政策有机融合,搭建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扶贫信息综合平台,完善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同机制,形成扶贫合力,开创贫困治理新模式。
关键词:
“互联网+” 精准扶贫 贫困治理 模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忠林 宋权东 冯沛 贾黎明
肉桂 (CinnamomumcassiaPresel)是我国著名的特产树种之一 ,西江桂皮和桂油是国际驰名的香料以及医药原料 .为确切地预估肉桂收获量 ,该文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和西江林场 6年生肉桂树木的实测数据建立了肉桂树皮、枝叶和树干的收获模型 ,分别是 :W皮 =6 0 0 774× 10 - 3 (HD0 ) 1 4 0 759;W枝叶 =0 0 5 6 0 44 6 8(HD0 ) 1 3 64 1 1 ;W树干 =0 0 1082 73(HD0 ) 1 79864 .同时模型显示肉桂的收获量与地径、树高密切相关 .经实际检验 ,收获模型估测精度较高 ,达 94%以...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红梅 高飞
林业生态扶贫作为中国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依托生态产业理念建立起长效化发展机制,不仅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解决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难题,而且为当地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发展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