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67)
- 2023(16371)
- 2022(14009)
- 2021(13305)
- 2020(11086)
- 2019(25638)
- 2018(24862)
- 2017(46389)
- 2016(25194)
- 2015(27995)
- 2014(27389)
- 2013(27215)
- 2012(24838)
- 2011(22627)
- 2010(22203)
- 2009(20134)
- 2008(19456)
- 2007(16560)
- 2006(14400)
- 2005(12440)
- 学科
- 济(97997)
- 经济(97887)
- 管理(66744)
- 业(65489)
- 企(51030)
- 企业(51030)
- 方法(45718)
- 数学(40258)
- 数学方法(39841)
- 农(28978)
- 中国(28704)
- 财(23300)
- 学(23026)
- 业经(21408)
- 贸(20706)
- 贸易(20697)
- 易(20152)
- 农业(20139)
- 地方(18649)
- 制(16757)
- 环境(15781)
- 和(15131)
- 技术(14872)
- 理论(14845)
- 银(14540)
- 银行(14470)
- 务(13970)
- 融(13898)
- 财务(13896)
- 金融(13896)
- 机构
- 大学(358621)
- 学院(353816)
- 济(142371)
- 经济(139583)
- 管理(136559)
- 研究(126398)
- 理学(119692)
- 理学院(118234)
- 管理学(116033)
- 管理学院(115413)
- 中国(92387)
- 科学(81257)
- 京(76848)
- 农(65766)
- 所(64452)
- 财(60976)
- 研究所(59807)
- 业大(58533)
- 中心(55588)
- 农业(52116)
- 财经(50122)
- 北京(48529)
- 江(48497)
- 范(47535)
- 师范(46990)
- 经(45973)
- 院(45846)
- 经济学(43391)
- 州(39358)
- 经济学院(39321)
- 基金
- 项目(253291)
- 科学(198115)
- 基金(185211)
- 研究(178394)
- 家(165372)
- 国家(164044)
- 科学基金(138690)
- 社会(113425)
- 社会科(107488)
- 社会科学(107461)
- 基金项目(98620)
- 省(96515)
- 自然(92049)
- 自然科(89941)
- 自然科学(89913)
- 自然科学基金(88318)
- 划(83222)
- 教育(81397)
- 资助(75707)
- 编号(70173)
- 重点(57446)
- 成果(56198)
- 部(55835)
- 发(53813)
- 创(52471)
- 创新(49081)
- 科研(49035)
- 课题(48711)
- 国家社会(47471)
- 计划(47318)
- 期刊
- 济(147814)
- 经济(147814)
- 研究(101860)
- 学报(65951)
- 中国(64756)
- 农(59332)
- 科学(58357)
- 大学(48710)
- 管理(47659)
- 学学(46064)
- 财(43153)
- 农业(41413)
- 教育(37179)
- 技术(27067)
- 融(26598)
- 金融(26598)
- 经济研究(25229)
- 财经(23895)
- 业经(23510)
- 业(22156)
- 经(20514)
- 问题(19684)
- 科技(18513)
- 版(18126)
- 图书(18051)
- 业大(17612)
- 贸(16538)
- 资源(16266)
- 技术经济(16137)
- 理论(15715)
共检索到5034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咏梅 张萌 赵金凯
为探究“后扶贫时代”多维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路径,文章依据恩格尔理论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勾勒2005—2019年中国31个省份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化格局,揭示影响多维相对贫困的协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各省份多维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差异和不平衡分布特征,自内陆向沿海呈逐年缓解的空间格局。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的条件组态表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对外沟通能力等要素缺失是影响居民多维相对贫困的多重并发因素。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云虹 刘津铭
该文基于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经济条件、自我发展、生活保障三个维度构建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统计工具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逐年改善,贫困发生率逐步降低;生活保障维度指标对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而经济条件与自我发展维度指标的贡献度趋于上升。2)东中西三大区域、各类城市群、各级城市的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整体呈现改善趋势;东部地区、国家级城市群、规模大的城市减缓幅度较大。3)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分布呈现一定的空间依赖性,低-低集聚型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与西部地区。4)农民工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等个性特征与流入地财政支出、医疗服务供给、信息化建设等外部因素均影响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农民工自身教育水平和流入地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能有效发挥减贫效应,而且该效应还呈现一定的空间溢出特征。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文会 周常春 凌欢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研究如何缓解我国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高斯核密度估计函数探讨了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变趋势;从数字减贫的视角,利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资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呈现动态收敛特征,不同林区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在逐渐降低,其中北方林区多数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低于0.20。(2)数字资本能显著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影响效应为0.0077,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3)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资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异质性影响。对于东北林区、农业大省和极端多维相对贫困农户而言,数字资本的减贫效果更明显,分别达到0.0132、0.0088%、0.0071。(4)机制检验发现,劳动力流动在数字资本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为0.0004。文章构建了“数字资本-劳动力流动-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进趋势,丰富了数字资本减贫的作用机理。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加强对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治理,促进东北林区、农业大省以及极端多维相对贫困农户的数字资本积累,以降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水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卓 王璇
文章利用西南地区三个国家级贫困县的2203户贫困户的入户调研数据,基于多维贫困视角,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贫困人口扶贫认可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贫困人口对扶贫的综合认可度为92.43分,其中对村庄总体变化的认可度最高,对家庭整体变化的认可度最低,对脱贫退出的认可度居中;贫困人口健康状况、贫困程度、家庭收入增长情况,产业扶贫政策、就业扶贫政策、金融扶贫政策,政府扶持力度、帮扶责任人工作力度、村两委干部素质等因素显著影响贫困人口对扶贫的认可度。
关键词:
多维贫困 贫困人口 扶贫认可度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甘晓成 蔡瑶瑶 肖鸿波
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3—2019年多维相对贫困的相关数据,采用AF方法、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及其分布动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扶贫减贫效果显著,2019年重度多维相对贫困省份已经消除,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分解结果表明,经济维度的减贫效果最为明显,社会发展维度次之,而生态环境维度在减贫过程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中国多维相对贫困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总体基尼系数跨度较大并且下降明显,多维相对贫困的总体差异在缩小;中国多维相对贫困状况的总体发展态势与三大地区的发展态势具有空间上的一致性。总体来看,我国多维相对贫困的整体状况有所改善,绝对差距也在缩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春萍 雷欣悦 王翠翠
为探究我国农村多维贫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选取31省农村居民消费的8个维度,运用ELES方法测算出基本需求支出份额,建立多维贫困测度模型,进而计算出各地区不同维度的相对贫困指数和各地区多维贫困指数,并着重分析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贫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各区域的相对贫困指数与多维贫困指数都呈现出"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空间梯度分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村居民多维贫困空间格局的主次因素,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一个区域农民收入水平越高、非农收入占比越大、文化教育程度越高,则区域总体贫困程度越轻。因此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比重,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有助于改善农村贫困问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金明 张国禄
精准扶贫首先需要将贫困人口精准地识别出来。中国失能老人数量庞大,历来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应用多维贫困理论与测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中国失能老人的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失能老人多维贫困存在城乡和失能程度差异,农村失能老人比城市失能老人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更大;中、重度失能老人多维贫困程度比轻度失能老人更严峻。中国失能老人多维贫困的主要致贫原因依次为精神孤独、照料满意度低、医疗保障水平低等因素。因此,需要从多维视角更加全面、科学地对失能老人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员,完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晶 高艳云 高燕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的数据,进行中国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测算,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逐级递增的非平衡分布。(2)全国多维相对贫困的区域差距在波动中缩小,贫困分布的空间聚集性在不断减弱,但西部地区省份和部分中部地区省份持续处于高-高集聚区,存在较大的减贫空间。(3)多维相对贫困水平在考察期内持续下降,未来总体上会朝着更低的贫困水平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中等陷阱”和“返贫”现象。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冯怡琳
城镇的多维贫困现象虽已得到关注,但对我国城镇地区整体多维贫困现状、人群特征的探讨仍显不足。本文基于全国性的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使用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方法构建中国的多维贫困指数体系,测量了2014年和2016年中国城镇地区的多维贫困现状,并使用Logit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中国城镇多维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1%,但东北地区、城乡结合区多维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城镇多维贫困人群呈现"低就业、高负担"特点,以老年户为主。Logit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提高户主文化程度、家庭成员有养老保险、社区基础设施改善均能显著减少多维贫困发生风险。建议构建城镇多维贫困的统筹治理模式,重点关注老年贫困户和外来户,加大对民生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并改进多维贫困的统计监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郑瑞坤 向书坚
研究目标:从需求层次递进结构出发,设计一种后扶贫时代中国农村相对贫困的测量方法。研究方法:根据相对贫困的内涵,改进卡方自动交互检测(CHAID)模型方法,将整体人群利用"支出-收入"回归算法进行分类,从全部"支出-收入"分类组中挑选相对低的组作为农村相对贫困样本组,以样本组最低收入值推断农村相对贫困线测度相对贫困人口。研究发现:CHAID模型的方法功能与相对贫困测量内容及指标间的理论关系吻合,能够跟踪绝对贫困消除后人的需求变化进而反映出相对贫困状态;与绝对贫困标准测量方法相比,CHAID方法保留了相同的收入测量指标,在相同需求范围内同样利用了线性回归方法,使贫困标准转换时基本原理不变,有助于国家扶贫经验的持续推进。研究创新:借鉴国际相对贫困标准比例法与指数法的收入指标与多维特征,通过非线性多元统计功能及递归原理实现了追踪人的需求变化以及归类相同需求人群的功能,实现了对相对贫困人口的测度。避免了比例法无法考察相对贫困内容及受数据分布形态影响的不足,同时也规避了指数法多维指标选取的主观性。研究价值:为绝对贫困消除后如何度量相对贫困提供了一种方案,丰富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理论体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全红 李博 周强
贫困的多维福利剥夺程度高低和持续时间长短是近年来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制定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文章综合Alkire和Foster(2011)提出的多维贫困测算方法和Foster(2009)提出的长期贫困测算方法,构建了长期多维贫困指数和暂时多维贫困指数,实证分析了中国的贫困状况,并进行了城乡分解、指标分解和区域分解。结果发现:第一,样本家庭在多维视角下的长期贫困比例要高于暂时贫困,这与单一地从收入角度来分析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的结论恰好相反;第二,对于所有类型的贫困而言,教育年限、医疗保险和健康的贡献度都排在前三位,但健康对于长期贫困人口的贡献度要明显高于暂时贫困;第三,总体看来,农村的多维贫困程度不仅高于城市,而且很多指标的贫困持续时间也要高于城市;第四,从四大区域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长期多维贫困程度要高于东部和东北部地区。
关键词:
多维贫困 结构分解 精准扶贫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全红 李博 周强
贫困的多维福利剥夺程度高低和持续时间长短是近年来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制定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文章综合Alkire和Foster(2011)提出的多维贫困测算方法和Foster(2009)提出的长期贫困测算方法,构建了长期多维贫困指数和暂时多维贫困指数,实证分析了中国的贫困状况,并进行了城乡分解、指标分解和区域分解。结果发现:第一,样本家庭在多维视角下的长期贫困比例要高于暂时贫困,这与单一地从收入角度来分析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的结论恰好相反;第二,对于所有类型的贫困而言,教育年限、医疗保险和健康
关键词:
多维贫困 结构分解 精准扶贫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立冬
中国农村存在收入维度以外的其他维度贫困,且多维贫困程度较为严重,尽管在2000—2011年间农村多维贫困程度呈现下降的态势,但仍高于收入单维度的贫困程度。教育维度对农村多维贫困的贡献最高,其次是健康、生活水平和收入维度,资产维度的贡献度最低。动态来看,2000—2011年间教育和资产两个维度对总体多维贫困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健康和生活水平两个维度的贡献度呈下降态势,而收入维度的贡献度基本稳定。中国未来针对农村的扶贫瞄准应从单一的货币贫困调整为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资产"五位一体"的多维贫困,要更为注重对农村贫困人口的能力开发,以破除当前农村贫困日益显著的持久性和脆弱性特征,进而提高精准扶贫政策的效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钟文 钟昌标 陈林雄
文章基于资源配置效率和空间异质性视角,选取贫困特性典型的云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与分析精准扶贫提出前后年份的扶贫效率的时空差异,并基于3D框架研究影响不同区域扶贫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云南省扶贫资源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扶贫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整体上呈现由滇中向四周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州(市)与省会中心的距离、经济密度和扶贫资金对云南省扶贫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空间距离、经济密度、扶贫资金,并且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性。研究结论不仅对云南省扶贫开发具有重要价值,对我国其他省份的扶贫工作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扶贫效率 DEA 3D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