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65)
- 2023(10578)
- 2022(9247)
- 2021(8491)
- 2020(7379)
- 2019(17301)
- 2018(17058)
- 2017(33175)
- 2016(17883)
- 2015(20529)
- 2014(20738)
- 2013(20800)
- 2012(19979)
- 2011(18289)
- 2010(18697)
- 2009(17466)
- 2008(17432)
- 2007(15832)
- 2006(14284)
- 2005(13194)
- 学科
- 济(95174)
- 经济(95098)
- 管理(47188)
- 业(42206)
- 方法(34237)
- 企(32261)
- 企业(32261)
- 数学(30108)
- 数学方法(29750)
- 地方(23955)
- 农(23583)
- 中国(21846)
- 学(21004)
- 财(18633)
- 业经(17366)
- 农业(15525)
- 制(15403)
- 地方经济(14486)
- 贸(14438)
- 贸易(14426)
- 易(13842)
- 和(12387)
- 融(12245)
- 金融(12243)
- 理论(12208)
- 银(12199)
- 银行(12163)
- 环境(12058)
- 行(11611)
- 体(10978)
- 机构
- 大学(266697)
- 学院(265320)
- 济(117430)
- 经济(114901)
- 研究(97166)
- 管理(96370)
- 理学(80854)
- 理学院(79822)
- 管理学(78374)
- 管理学院(77838)
- 中国(74507)
- 科学(58764)
- 京(57790)
- 财(53007)
- 所(51046)
- 农(47937)
- 研究所(45757)
- 中心(44521)
- 江(43196)
- 财经(41054)
- 业大(38793)
- 农业(37425)
- 北京(37009)
- 范(36909)
- 经(36792)
- 经济学(36651)
- 师范(36591)
- 院(33901)
- 州(33772)
- 经济学院(32732)
- 基金
- 项目(164551)
- 科学(127541)
- 研究(121622)
- 基金(116904)
- 家(101548)
- 国家(100680)
- 科学基金(84392)
- 社会(76254)
- 社会科(72097)
- 社会科学(72074)
- 省(64886)
- 基金项目(61507)
- 教育(55486)
- 划(54170)
- 自然(52842)
- 自然科(51474)
- 自然科学(51454)
- 自然科学基金(50486)
- 编号(50025)
- 资助(48516)
- 成果(42253)
- 重点(37584)
- 发(37275)
- 部(36379)
- 课题(35236)
- 创(32884)
- 国家社会(31298)
- 科研(31291)
- 大学(30948)
- 创新(30865)
- 期刊
- 济(141896)
- 经济(141896)
- 研究(84981)
- 中国(54838)
- 农(43957)
- 财(42452)
- 学报(41249)
- 科学(37511)
- 管理(35310)
- 大学(30531)
- 农业(29324)
- 学学(28325)
- 教育(27991)
- 融(25886)
- 金融(25886)
- 技术(24389)
- 经济研究(22477)
- 业经(21159)
- 财经(21129)
- 问题(19328)
- 经(18352)
- 业(16007)
- 贸(15114)
- 技术经济(14825)
- 图书(14066)
- 统计(13730)
- 世界(13510)
- 理论(12941)
- 版(12777)
- 国际(12582)
共检索到4218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想 黄安楠 李昕玮
近年来,国内一些食品加工企业热衷于通过自建上游生产基地等方式实施纵向整合,以此向公众显示其在质控能力上的高额投资。同时,面对该项投资,消费者对企业的实际质量控制水平却缺乏足够的信任。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事前能力投资与事后追责的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我们发现:由于能力投资背后的质控努力是企业的私人信息,企业将可能闲置一部分投资,其实际的质控努力水平可能会低于事前投资所蕴含的质控潜能,从而在显性投资水平与隐性质控行为上表现出"名不副实"的特征,导致在投资上的"策略性产能过剩"。进一步,增强监督的有效性和加大对低质量行为的惩罚可以促进企业采取"名副其实"的高水平质控。文章的研究有助于从微观层面解析质量与效率的内在关系,所得结论不局限于食品安全领域,也能为我国科研资助及精准扶贫等其他领域的政策设计提供一定启发,有助于深入理解质量强国战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想 石磊
国内食品药品等行业在产品质量上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本文利用一个包含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两期交易模型进行了解释。我们发现:相对于单家企业在质量上的信息不对称而言,行业层面的信息不对称才是危机产生的根源。追逐利润的企业即使在行业层面的信息对称时坚持高质量,当此信息变得不对称后,面对低质量竞争者就可能"近墨者黑",宁愿提供低质量产品,从而引发行业信任危机。为化解危机,需要在扩大监管覆盖面、提升检测技术和加大惩罚力度三方面多管齐下,形成政策合力。鉴于国内食品监管体系的现状,这意味着,重塑食品安全治理模式以实现民众可信任的大范围监管,才是突破当前食品安全困境之道。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想
本文阐述了食品安全的信任品特征,通过引入质量缺陷在重复购买前可能被曝光这一因素,研究了食品安全型信任品的质量信号显示问题,得到了分离均衡以及可能并存的混同均衡的实现条件。研究表明:面对产品质量良莠难辨的现状,增加特定消费群体的收入、或者在该类消费者收入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大幅增强监管,将有助于高质量者自愿做出信号显示的努力;但监管力度的温和提升并不会改善现状。当高端消费群体所占比例较小时,在低端消费者的收入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消费者信心的大幅提升也能促进高质量者自愿做出信号显示的努力;但信心的温和提升同样无法改善现状。当高端消费群体所占比例较大时,即使消费者信心大幅提升也不会改善质量显示效果...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熊映梧
《经济学家》创刊十周年,为发展中国经济学作出了不小贡献,曾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期刊提名奖,可喜可贺。为了进一步办好这份学者喜爱的刊物,我想提出一点建议:多关注21世纪经济学的新课题。下个世纪经济学的主要课题是什么?这是需要认真研讨的。回顾20世纪...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可山
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原因是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动而实施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与食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被异化、食品的价值表现被扭曲、资本逐利的本性被放大密切关联。为此,必须完善市场体系,建立有利于食品安全评价的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有利于实现优质优价的政策环境;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建立有利于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
关键词:
食品安全 使用价值 价值 资本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周晓唯 张波
食品安全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食品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虽然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对食品安全的治理,同时也加强了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但是单纯依靠政府的监管并不能从根源上治理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所以,要在继续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政府监管的技术,还要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以构建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治理 经济学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曾望军 邬力祥
公共物品的属性定位使得食品安全生成具有不可剥夺的公共性。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爆发恰恰根源于对食品商品性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对食品安全公共性的捍卫,只有建立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主体联合治理格局,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食品安全公共性的供给,以有效应对食品安全危机。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公共性 危机 供给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和平
无视法律禁令、疯狂追逐利益导致了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给消费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在企业良知被拷问的同时,也充分暴露出某些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的缺位和法治的薄弱。实现法律对经济利益的调整,维护社会正义,切实防范此类事件再次上演、保障民众的食品安全迫在眉睫。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法经济学 监管 法律出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瑞明 段雨玮 黄维乔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事故令人担忧。为什么在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后,食品行业的假冒伪劣产品仍然层出不穷?本文在更为贴近现实的行为法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研究发现:企业的"短视认知偏差"会放大"造假冲动",使得企业生产更多的假冒伪劣产品,而且企业的造假行为具有"自我强化效应"和"互动传染效应",这些效应在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中被进一步放大,形成"行业危机"。这更好地拟合了现实情况,有效弥补了新古典模型的分析缺陷。在行为法经济学视角下,即使不改变其他的制度,仅仅改变监管资源的分配,就可以取得更好的短期效果。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瑞明 段雨玮 黄维乔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事故令人担忧。为什么在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后,食品行业的假冒伪劣产品仍然层出不穷?本文在更为贴近现实的行为法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研究发现:企业的"短视认知偏差"会放大"造假冲动",使得企业生产更多的假冒伪劣产品,而且企业的造假行为具有"自我强化效应"和"互动传染效应",这些效应在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中被进一步放大,形成"行业危机"。这更好地拟合了现实情况,有效弥补了新古典模型的分析缺陷。在行为法经济学视角下,即使不改变其他的制度,仅仅改变监管资源的分配,就可以取得更好的短期效果。针对企业的"短视认知偏差",通过设置"黑名单"和"累犯重罚"制度,重点监控"领队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差的企业以及造假成本较低的行业等措施可以有效"锁定"企业的造假动机。短期治理措施和长期的制度调整之间具有"交叉加强效应",可以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起到更好的治理效果。因此,应当采取短期治理措施和长期治理战略搭配,"长短兼顾、协同治理"的手段。本文的研究修正和弥补了传统分析中的不足,对当前食品安全治理和未来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普庆 周德翼
目前,我国实行的分段式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如何提高监管效率而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尝试应用产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现有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弊端的剖析,结合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比较分析以及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积极探索,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及逻辑。最后通过上文的分析比较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并提出一体化监营模式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监管体制 产权经济学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晗璐 曾宪瑛
管制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由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各种恶性案件不断发生,令人触目惊心。这是经济市场失灵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表现。本文立足于政府管制理论,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释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重申市场自身调节的局限性,并由此得出政府进行适当管制的必要性,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丽艳 王殿华
在分析食品安全违法成本构成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视角,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了食品安全违法存在着外部不经济,即食品安全违法的边际社会成本高于其边际私人成本;食品安全违法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同时,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对食品安全违法的监管问题;提出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政府立法,以及突出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等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陶文静
食品安全治理是通过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社会获得安全食品的制度安排以及实施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多个主体,形成的法律关系错综复杂。在食品安全治理法律关系中,最直接发生作用的两大主体是食品企业和消费者。由于两大私法主体之间的交易费用不为零及合作的可能性为零,这就要求对私人权利实施司法救济以及政府实施行政监管,确立"三个主体":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实施市场禁入,落实企业食品安全的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加强教育和消费者诉权保护,唤醒食品消费者的主体意识;推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的无缝衔接,落实政府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监管主体责任。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治理 法律制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海波 胡智
文章对我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做了经济学的解释。认为《食品安全法》在中国实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经济增长方式需要由粗放向集约式转变的反映;是消费方式需要发生转变的客观需求。作者从成本收益理论和开放经济理论两方面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虽然从短期利益而言,造成企业的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但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而言,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是增加的。《食品安全法》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实行开放经济的一个重要体现。对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召回制度的规范是我国开放经济,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有效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保障。
关键词:
食品安全法 成本收益关系 开放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