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18)
2023(5512)
2022(4343)
2021(3997)
2020(2911)
2019(6428)
2018(5578)
2017(9983)
2016(5213)
2015(5391)
2014(5031)
2013(4692)
2012(4331)
2011(4116)
2010(4265)
2009(4018)
2008(4031)
2007(3798)
2006(3543)
2005(2761)
作者
(14349)
(12268)
(11992)
(11505)
(7315)
(5721)
(5435)
(4642)
(4545)
(4216)
(4083)
(4001)
(3858)
(3731)
(3692)
(3628)
(3483)
(3316)
(3278)
(3231)
(2931)
(2892)
(2888)
(2884)
(2785)
(2698)
(2677)
(2615)
(2549)
(2498)
学科
(21622)
(21512)
经济(21483)
(17095)
农业(14881)
管理(11389)
业经(9887)
(9052)
企业(9052)
(6839)
中国(6830)
农业经济(6561)
地方(5915)
(5825)
方法(5303)
发展(5202)
(5194)
(5086)
收入(4785)
(4683)
(4488)
农村(4471)
工作(4443)
数学(4419)
数学方法(4321)
建设(4259)
分配(4251)
教育(3984)
(3893)
(3815)
机构
学院(75686)
大学(71478)
(27918)
经济(27145)
管理(26572)
研究(25471)
理学(23031)
理学院(22779)
管理学(22308)
管理学院(22157)
中国(19558)
(17885)
科学(14774)
(13830)
(13287)
中心(12688)
农业(12604)
业大(11653)
(11551)
(11523)
师范(11433)
(11276)
研究所(10456)
财经(10372)
(9517)
(9386)
(9100)
师范大学(8921)
经济学(8672)
(8640)
基金
项目(52116)
研究(42173)
科学(41206)
基金(36776)
(31599)
国家(31178)
社会(28288)
科学基金(26630)
社会科(26357)
社会科学(26349)
(21844)
教育(19041)
基金项目(19016)
编号(18155)
(17242)
成果(15457)
自然(14229)
自然科(13873)
自然科学(13871)
自然科学基金(13615)
资助(13011)
课题(12874)
(12402)
(12144)
国家社会(11958)
重点(11821)
(11552)
(11359)
(11223)
(11129)
期刊
(39334)
经济(39334)
(24139)
研究(20554)
中国(17673)
农业(15598)
学报(12210)
科学(11720)
大学(10335)
业经(10292)
教育(10136)
学学(9957)
(9455)
(8500)
金融(8500)
管理(7969)
农业经济(7264)
农村(6784)
(6784)
(6203)
社会(5732)
技术(5447)
社会科(5009)
社会科学(5009)
问题(4946)
(4926)
经济研究(4818)
财经(4805)
农村经济(4536)
业大(4183)
共检索到112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孟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和分析框架,考察了我国近20年来村落变迁的动力学。研究发现,近20年来,我国村落终结的主要力量并非城市化,而是行政主导下的合村并组。从行政体制与村落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合村并组不仅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治-行政过程,而且也会引起村落社会自下而上的应激性反应,兼具政治和治理的多重逻辑。合村并组的政治逻辑是导致该项工作迅猛开展的第一推动力,然而,在此过程中,其治理逻辑却被严重忽视了。研究认为,政治逻辑无疑是重要的,但治理逻辑也同样需要受到重视和尊重。合村并组需要在多重逻辑间寻得某种平衡和良性互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的关键标志是"规范化",最核心特征是基于"形式知识"的边界划定。"浑沌"作为对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内在机制的隐喻,即一种以"隐性知识"为前提的整体、连续、流动、统合的状态。在集体主义时期,农村生产生活的"浑沌"环境与治理方式的"浑沌"相互适应,社会目标可以被控制和诱导到与国家目标相融合的状态。1980年代开始推进的基层治理方式规范化建设,逐渐打破了"浑沌"状态,在地方社会出现了大量与国家目标相对抗的矛盾冲突。基层治理方式规范化建设以提升基层政权合法性为目标,却降低了基层政权的合法性,然而,国家依然通过一系列行政控制机制驾驭地方行政目标。在规范化及其后果与国家目标控制机制的张力中,农村基层治理陷入困境。当"浑沌"的外在环境没有发生系统性变化时,在基层社会的治理现场,自上而下的"规范"若没有造成更多的社会冲突和不满,则必然在吸纳"隐性知识"的一线行政操作中,促生新的"浑沌"。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栋  
制度性农业治理机制和规模化经营的路径依赖使得政策表达与实践之间存在错位,文章基于桂西南A镇的个案研究,试图从政府治理角度呈现规模化农业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困境。研究发现,实践中的农业转型和农业治理并非遵循市场与社会的逻辑,而是表现出行政主导的逻辑,从而将嵌入性农业经营改造成脱嵌的规模化经营。基层农业转型的行政机制表现出多重逻辑——科层与运动的复合型运作、项目治理的行政发包逻辑以及行政"借道"社会关系网络。虽然行政主导农业转型快速实现了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建,却在微观的乡村实体治理层面上导致非预期性后果和农业治理困境。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农业现代化和产业振兴应从过于强调规模化经营转向服务转型,从行政主导的逻辑转向回应乡村社会诉求,将农业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协同推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祁占勇  
高等学校治理结构完善的价值旨趣与诉求在于追求大学精神、凸显学术价值、保障大学自治、彰显学术品格。但在实践层面,高校渐趋行政化导致高校学术权力不断萎缩,从而形成了我国高校行政权力主导的治理结构。建构高等学校学术权力本位的治理结构应确立学术委员会在高校学术事务中的最高决策地位,构建以学科为基础、以研究为主导、以学术为本位的基层学术组织,强化高校行政组织的服务功能,凸显教代会等利益相关者对高校权力运行的监督力度。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伟进  熊鸿儒  赵峥  
科技支撑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文章认为,新兴技术介入社会治理主要源自社会复杂性增加与政府治理能力有限的双重需要。得益于新技术的数据性、连通性和敏捷性,技术介入社会治理主要体现在社会维度上的风险管控、政府维度上的集成政务、市场维度上的赋权资本,这为发展预防性治理、集成性治理、敏捷性治理提供了可能。新技术介入也伴生技术风险增加、技术权力扩张和技术资本入侵困境,这些源于社会的复杂性、权力的扩张性和资本的逐利性,新技术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这些特性。当这些无法或未被及时认识、规范和引导,技术失灵的社会治理困境就不可避免。对待技术介入社会治理应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技术创新与治理创新并重、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津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村民参与村治事务不足并同时存在积极与消极两种矛盾性的行动态度。分析认为,村民两种矛盾性的行动态度其实遵循统一的行动逻辑:利益最大化逻辑、合法性逻辑和道义性逻辑。这三种逻辑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村民与村治组织之间形成了“强管理-弱互动”的关系结构。这种呈锁定状态的关系结构不利于农村治理制度的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村民对基层治理组织信任的维系,也导致村民在村治当中参与不足。为破解困境,需要从村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保障村民合法财产和相关利益,用发展的眼光持续推进农村治理改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郑兴明  
农村土地管理中的"诺斯悖论",反映了地权逻辑下乡村治理困境的制度性缘由,也揭示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式共生关系。利益相关者的共生与博弈形成了乡村治理中的内在张力。综观博弈式共生下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与行为逻辑可以看出,以"利益争夺"为导向的土地管理方式是引发各种利益纠纷和矛盾冲突的源头,这种土地管理异化现象是乡村治理困境生成的内在动因。化解乡村治理困境需要依靠法治的力量,通过持续推进法制建设,将土地管理与乡村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地权逻辑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炼   段德罡   东云龙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需“精明收缩”,乡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与乡村精明收缩有着最本质的联系,然而,当前乡村产业发展实践与乡村振兴目标不匹配,难以顺应乡村收缩的趋势。文章以“精明收缩”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及成因,从价值研判、组织方式、行为逻辑、目标导向4个维度解析乡村产业发展的逻辑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乡村精明收缩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提出匹配乡村收缩趋势的产业发展方向转型、构建契合收缩治理的体系化产业调适机制、转变从数字游戏到“村民主体性”产业的行动取向、达成公平与效率兼顾共识逻辑的耦合乡村收缩目标的产业发展路径,以期促进地区乡村产业发展及收缩治理的现代化。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马廷奇  郑政捷  
学科治理是基于知识生产、组织行为、社会需求三重逻辑的必然选择,从学科建设走向治理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制度保障。现实审视,学科治理主体"貌合神离"、学科治理权力"僭越缺位"、学科治理制度"内外失衡"、学科治理文化"藩篱阻隔"等,制约了大学学科发展及其治理成效。实践中,亟须推进多元主体及其权力的协同共治、加强学科治理制度内外联动、强化学科治理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茂聪  霍晓菲  李琰  
明确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本质属性是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治理的逻辑起点,这种本质属性表现为公益性和逐利性的此消彼长,并应重新界定为一种以协同共治谋求合作共赢的公共性。以公共性为导向的协同共治不仅在理论上高度适切,也是基于现实治理困境下多方主体的共同选择。协同治理的路径应从价值、主体、制度三方面展开,在价值层面凝聚目标共识以培育公共精神,在主体层面厘清角色定位以促进良性互动,在制度层面聚焦驱动协同要素以完善机制设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曹静  
本文基于访谈法,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分析代表地方利益的县域政府拓展其财政自主性空间的努力,重点从质的研究视角分析财政治理中,县域财政自主治理的行为逻辑及其面临的制度困境。本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县域财政自主治理具有双重特征,即财政收入上的扩张性和非规范性以及财政支出上的约束性。只有在发挥县域财政自主治理的同时,规范县域财政的扩张性行为,才能有效发挥财政分权的作用。同时,本文就我国县域财政自主治理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佟林杰   王潮阳  
数字社会的快速发展可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数字红利,但是也出现了部分老年群体过度介入网络空间、屏蔽现实的现象,数字沉迷成为老年群体面对的又一社会性难题,研究如何正确认识并帮助老年群体克服数字沉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着重探究老年群体沉迷的演变阶段,根据当下的数字沉迷治理困境,提出社会沉迷干预策略,引导老年群体做出健康的网络行为。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郑志刚  
如何逻辑一致地解读2015年以来发生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种种公司治理"乱象"和"怪象"?在提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的三条逻辑主线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构建理解中国公司治理现实困境的一个统一逻辑分析框架。我们看到,一方面是我国资本市场进入股权分散时代,"野蛮人频繁撞门"和隐身在各种金字塔控股结构之后的金融大鳄的"兴风作浪";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式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存在。当野蛮人遭遇"中国式"内部人,中国公司治理的现实困境出现了。我国需要从监管和公司治理政策两方面积极应对,如推行双层股权结构,制定税收政策减少金字塔控股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郎付山   王景琳  
网络治理作为一种现代治理模式有利于解决组织中的复杂问题,是高校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和深化治理体系改革的理性选择。高校网络治理受内外环境影响,具有自身的复杂属性,也面临治理结构失衡、弹性不足、信息不畅、效果不佳等现实困境。本文在分析高校网络治理机制逻辑框架的基础上,从政府、社会、高校等层面提出明确政府职责、强化社会参与、畅通信息渠道、理顺内部关系、完善制度建设等具体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柴春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其中,农村青年拥有巨大潜力。农村青年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和知识能力、乡村提供的参与空间以及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条件,共同构成农村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农村青年自身素养和外部环境支持均存在一定不足,赋能效果不佳。对此,农村青年首先要认清定位,积极发挥振兴乡村主动性;政府要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构筑乡村高质量发展空间;乡村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基础性公共服务供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