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2)
- 2023(1860)
- 2022(1457)
- 2021(1185)
- 2020(911)
- 2019(2201)
- 2018(2048)
- 2017(4044)
- 2016(2305)
- 2015(2621)
- 2014(2704)
- 2013(2703)
- 2012(2435)
- 2011(2279)
- 2010(2491)
- 2009(2253)
- 2008(2174)
- 2007(1856)
- 2006(1822)
- 2005(1618)
- 学科
- 济(13589)
- 经济(13572)
- 中国(9223)
- 城市(5736)
- 管理(5392)
- 地方(5293)
- 业(4183)
- 城市经济(4099)
- 方法(3962)
- 数学(3587)
- 数学方法(3574)
- 环境(3499)
- 发(3320)
- 农(3060)
- 农业(2556)
- 方城(2407)
- 发展(2165)
- 展(2163)
- 地方经济(1975)
- 学(1955)
- 业经(1901)
- 资源(1889)
- 企(1827)
- 企业(1827)
- 劳(1792)
- 劳动(1791)
- 人口(1736)
- 理论(1614)
- 产业(1485)
- 划(1416)
- 机构
- 学院(36260)
- 大学(36118)
- 济(15631)
- 经济(15035)
- 研究(13904)
- 管理(13530)
- 理学(11515)
- 理学院(11325)
- 管理学(11150)
- 管理学院(11077)
- 中国(9342)
- 京(8726)
- 科学(8712)
- 所(6602)
- 财(6073)
- 范(6032)
- 师范(6010)
- 研究所(6004)
- 中心(5934)
- 北京(5499)
- 经济学(5276)
- 江(5220)
- 院(5212)
- 财经(5146)
- 师范大学(5017)
- 经济学院(4770)
- 经(4710)
- 业大(4699)
- 城市(4658)
- 州(4539)
共检索到524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敏
本文从理论上将可持续生计框架引入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分析中来,针对我国失地农民就业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政策重点在于从可持续生计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政策的引导作用,激发失地农民自身的主动性,利用自有资源和政府帮助,达到再就业甚至创业的目的。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就业质量 可持续生计 生计资本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国梁
针对失地农民"三无"的生存现状,文章从可持续生计视角剖析了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内涵及其关键特征,揭示了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针对当前补偿安置模式的现实困境,剖析了开发与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才是真正实现可持续生计的现实选择,并以"三位一体"的多元主体参与,从更新生计观念、完善职业培训机制、转型社会资本和规范企业组织机制四个层面,提出了开发失地农民就业能力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可持续生计 失地农民 就业能力 开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敏
本文从理论上将可持续生计框架引入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分析中来,针对我国失地农民就业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政策重点在于从可持续生计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政策的引导作用,激发失地农民自身的主动性,利用自有资源和政府帮助,达到再就业甚至创业的目的。
关键词:
失地农民 就业质量 可持续生计 生计资本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魏顺泽
失地农民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通过对绵阳构建百万人口大城市过程中所面临的失地农民问题以及绵阳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实践的评述,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就业 可持续生计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璐琳
城市新贫困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型贫困,具有经济和社会"体制性"特征,属于再生性与被动性贫困,本质上属于失业型贫困。城市新贫困人口既具有生活状态差、收入水平低等传统贫困的特征,又有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机会,在城市生活中处于边缘化、家庭负担重、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固定资产、居住高度集中封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肖凤翔
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5%左右,在此期间,我国每年将有近1000万农村人口移民城镇,作为"农民工",他们是乡城移民的主体。促进乡城移民摆脱城市和农村的两栖游离状态,顺利融入城市,成了保证我国城镇化质量的关键问题。《乡城移民建构可持续生计的新视野——基于职业教育社会学的思考》一书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该书立论视角、研究内容和框架体系等为乡城移民生存状况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珍贵的学术资源。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龙顺
利用CSS2017全国微观调查数据,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遵循"能力—意愿—行为"作用链条探讨农民可持续生计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整体而言,我国村民自治的农民参与度严重不足;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村民自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金融资本影响效应最大,人力资本影响效应次之,社会资本影响效应最小,而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并不显著;人力资本层面的受教育程度、政治知识和能力贡献较大,金融资本层面的影响效应存在不确定性,社会资本层面的社会网络具有较大的显著正效应,而社会信任显著性正效应较小;政治兴趣和政治信任在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村民自治影响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部分中介效应或遮掩效应,而政治兴趣中介效应量较大。因此,需要从参与整体现况、参与能力制约和参与心理意愿的维度提高村民自治中农民的参与水平。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可持续生计 基层治理 生计资本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倩 刘泽慧 熊德平
提升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这一过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检验数字金融改善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实现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可以显著改善农户可持续生计,主要通过提高信贷可得性、增强信息关注度、改善收入分配机制实现,且对风险偏好型、高收入、高生计水平、高生计多样性及高劳动力质量农户可持续生计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此外,数字金融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改善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应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数字金融服务力度,促进地区间数字金融合作联动发展,差异化促进不同类型农户使用数字金融以实现可持续生计。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浩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行为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消费行为之外,就业也是人的重要经济行为,由此提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理论假设——可持续就业。初步诠释了可持续就业的形成机制、内涵体系以及实现机制等理论涵义,有助于丰富人的可持续发展命题的经济学内涵。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锋
能力是个体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动效果,反映了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能力问题既是一个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策略问题,更是一种动力机制。能力是家庭及个体可持续生计的重要构成部分。从长期来看,可持续生计与生计能力经常互为条件,推动家庭及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可从整合观、生计资本观和管理观三个层面进行家庭生计动态能力的分析。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的形成是资源整合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生计创新能力的复合集。生计动态能力更注重了家庭发展的策略运用和策略"顺势应变"型的提升。对贫困人口来说,生计动态能力更能完整描绘出其窘迫的生存状态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关键词:
可持续生计 动态能力 势函数 外部冲击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丁娜 高力力
介绍了贫困经济学视野下的可持续生计理论,运用DIF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分析泰国社区林业对于改善林农生计的影响,根据当地林农的访谈调查获得五种生计资产的变化及可持续情况,验证了社区林业在其生计改善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林农生计改善为目标,对我国集体林权改革背景下如何发挥社区林业的积极作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
可持续生计 泰国 社区林业 林农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丁士军 张银银 马志雄
科学评价农户受到征地外部冲击时生计能力的变化是帮助失地农户改善生计的前提,本研究提出一套基于生计资本测量农户生计能力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评价失地前后农户生计资本变化。研究表明,采用可持续生计框架并利用因子分析及因子综合得分方法,能够解决失地农户生计资本指标选取和权重设置的难题,从水平和结构两维度较好地评价征地前后农户生计资本变化。总体上征地后农户的自然资本显著小于征地前的水平,而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则显著大于征地前的水平;征地在直接降低每个农户自然资本的同时,并不必然增加每个农户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仍有一定比例农户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发生下降;征地对农户的社会资本影响不明显,社会资本在考察期内具...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靳小怡 李成华 杜海峰 杜巍
农民工生计日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生计概念和对英国国际发展署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重新认识,探讨将其应用于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总结目前农民工生计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展望农民工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对拓展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应用领域,加深对农民工生计研究和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艳霞 杨云霞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数量激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教育资源匮乏,失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普遍缺乏非农劳动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明显处于弱势,这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发展。就业乃民生之本,只有不断开发并提升民族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才是保障失地农民充分就业,实现可持续生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出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