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93)
2023(2485)
2022(2090)
2021(2044)
2020(1841)
2019(4382)
2018(4066)
2017(6961)
2016(4059)
2015(4674)
2014(4508)
2013(4191)
2012(3825)
2011(3675)
2010(3960)
2009(3472)
2008(3332)
2007(3100)
2006(2957)
2005(2867)
作者
(9724)
(8040)
(7858)
(7792)
(5242)
(3805)
(3723)
(3148)
(3034)
(3018)
(2708)
(2708)
(2675)
(2591)
(2504)
(2493)
(2429)
(2356)
(2350)
(2337)
(2139)
(2006)
(1975)
(1942)
(1886)
(1869)
(1835)
(1763)
(1699)
(1636)
学科
(12228)
经济(12212)
管理(7394)
教育(6814)
中国(5972)
(5450)
(4804)
企业(4804)
理论(4126)
教学(3560)
方法(3288)
关系(3194)
地方(2998)
(2997)
政治(2717)
思想(2708)
经济关系(2562)
思想政治(2549)
政治教育(2549)
治教(2549)
学校(2533)
(2532)
德育(2525)
(2522)
数学(2495)
对外(2474)
数学方法(2404)
外经(2296)
对外经济(2282)
(2173)
机构
大学(53217)
学院(45438)
研究(19388)
(15780)
经济(15297)
管理(13844)
中国(12482)
(12482)
教育(11756)
理学(11428)
(11241)
师范(11203)
理学院(11122)
科学(10782)
管理学(10644)
管理学院(10505)
(9459)
师范大学(9285)
北京(8602)
(8499)
研究所(8407)
(8382)
中心(8023)
(7176)
(6560)
(6463)
财经(5910)
业大(5832)
技术(5697)
研究院(5550)
基金
项目(27457)
研究(23729)
科学(21745)
基金(18019)
(15038)
国家(14832)
教育(14016)
社会(13840)
社会科(12946)
社会科学(12939)
科学基金(12384)
(11118)
成果(10862)
编号(10280)
(10124)
课题(9071)
基金项目(8699)
大学(8221)
(7768)
资助(7464)
(6910)
重点(6859)
自然(6810)
自然科(6688)
自然科学(6685)
规划(6633)
(6627)
自然科学基金(6544)
项目编号(6446)
(6299)
期刊
教育(23198)
研究(22234)
(19629)
经济(19629)
中国(18542)
学报(8053)
大学(7739)
(6944)
管理(6845)
科学(6184)
(6037)
学学(5267)
图书(5209)
技术(5124)
高等(5003)
职业(4535)
高等教育(4332)
书馆(4194)
图书馆(4194)
农业(4131)
(3780)
金融(3780)
经济研究(3514)
财经(3217)
(3130)
(3074)
(3033)
(2888)
(2829)
论坛(2829)
共检索到89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所国立大学,囿于当时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和学术生态,浙江大学的崛起特别是抗战期间的迅速发展,固然与主持校政者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对大学使命的正确认知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关,但更为重要原因的是竺可桢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生态中坚持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做人处事原则和精神境界。竺可桢在坚持自己办学理念的前提下,协调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积极而有效地化解政治因素的负面影响,充分调动和利用政治资源,为实现理想和抱负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精神境界引导浙江大学跨越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困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阅读《竺可桢日记》,我们可以看到,在竺可桢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位大学校长的家国情怀,他的追求真理、培育英才、转移风气、报效国家的办学理念,他的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襟怀广阔、平易近人的道德情操,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更是21世纪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征途中,我们亟待认真发掘、充分利用的宝贵的本土资源。这些基于一所大学的发展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和情操,折射的是现代大学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长、发展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她的主持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正在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可以给我们提供诸多方面的启示和借鉴。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正伟  卢美艳  
竺可桢在哈佛大学留学时,积极接受了艾略特的大学教育理念:大学有教学、贮存知识与学术研究的直接功能,以及社会影响与社会服务的间接功能;大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真才实学的领袖人才;大学聘用教员须才华与品格兼具;大学教学改革须严格入学标准及课程考核,实施选修课。竺可桢执掌浙江大学后,以他所接受的艾略特的大学核心理念治理学校,并进行创造性探索,历经13年,使学校一跃而为国内知名的国立大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明东  刘永   郭梅  
大学校长的任期和大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大学校长应有一个较长的任期。我国大学校长的任期较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的发展。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较长的校长任期做保障,大学校长要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要制定学校章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校长是大学的灵魂",这并非一个实然命题。大学校长的理念与大学理念之间并不直通。大学校长的特征及其作用使其与政府官员十分不同,因而任职条件也很不一样。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鲁捷  王佳  
大学校长(团队)是高校精神的塑造和维系者。要正确评价一个大学,首先要正确评价该校的校长。笔者提出将国家高级人才培育基地的核心领军人才校长视为核心人力资本进行评价与激励,使他们视校长这一岗位为毕生珍惜的荣誉,能为大学发展担责,而不仅视之为完成组织任务和自身职业生涯的某个过程,应始终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看待大学管理,由此,把评价理论及时引入对大学校长的评估管理之中很有必要。还通过比较国外大学校长评价实践,指出我国大学校长评价中存在的五个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坚  
大学校长是大学的象征和标志,对大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教育是人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性因素,校长的教育背景对其工作成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外知名大学校长都是兼具学者的深远思想和独立品格,政治家的坚毅果敢和灵活敏锐,以及管理者的知人善任的综合型人才。他们的教育背景具有共同之处,即具有高学历、多元的知识结构、名校就读经历以及多元教育背景等。这些特点为我国选拔大学校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标准。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福友  
作为一个拥有20年历史的教育组织,校园契约”有自己明确的目的和使命,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美国大学校长的领导与“校园契约”的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公民技能和价值、实现校长领导大学担负起社会责任的要求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本文的研究表明了大学校长在领导过程中承担对民主社会的公民责任的重要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献君  
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一个人境界的高低体现其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在大学教育中,要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境界,首先要认识境界的特点,境界不仅是具体的、分层次的、不断提升的,而且是一个有机整体。大学生境界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境界渗透着人的成长自觉,境界是大学理想之所求,境界决定未来个性发展的空间。大学生提升境界的主要途径是读书、立志、实践和感悟。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斯辉  
中国近代著名大学校长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八大特色。即把握大学使命,彰显大学精神,办理想、境界高远的大学;尊重学术研究规律,维护学术尊严,办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大学;重视学校管理的建章立制,办运行有序的法制化大学;注重教授治校与学生自治,构建富有活力的、民主的大学;严格培养过程管理,努力办高质量的大学;既重视开源,更重视节流,办节约型大学;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办有特色的大学;通盘筹划学校发展,创建环境优美、校风纯正的大学。中国近代著名大学校长的办学特色蕴含着大学校长办学治校的基本规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万言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美国一大学校长提出中国批租应三五年评估一次美国西北工业大学校长谢佐齐最近在我国东北考察时,就如何把土地资源用活问题提出看法和建议。他说,中国前一段出现了土地批租热,甚至有不少地方大面积长时间地出让,一下子就有50年、70年。50年以后土地的性质都变了...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姜峰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德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众化和国际化演变。大学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内与经济社会互动交融,从"象牙塔"的学府演变为现代大型"学术企业"。大学的管理理念、制度和结构在过去20多年中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大学校长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传统上主要由各学院教授轮流担任的象征性职位被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