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94)
2023(19513)
2022(17037)
2021(16041)
2020(13629)
2019(31432)
2018(31139)
2017(59284)
2016(32944)
2015(37559)
2014(37999)
2013(36821)
2012(33932)
2011(30378)
2010(30601)
2009(28082)
2008(27560)
2007(24505)
2006(20987)
2005(18131)
作者
(95503)
(79712)
(79210)
(75404)
(50286)
(38421)
(36449)
(31409)
(30200)
(28510)
(26991)
(26622)
(25209)
(24937)
(24672)
(24667)
(24575)
(23595)
(23010)
(22582)
(19985)
(19485)
(19476)
(18126)
(18037)
(17886)
(17741)
(17592)
(16286)
(15950)
学科
(124897)
经济(124747)
管理(92711)
(85290)
(70935)
企业(70935)
方法(59642)
数学(52050)
数学方法(51246)
(34167)
(33638)
中国(32770)
(29281)
业经(26894)
地方(26815)
理论(23798)
(23545)
农业(22623)
(22080)
贸易(22071)
(21799)
财务(21703)
财务管理(21648)
(21379)
企业财务(20426)
(20321)
技术(19655)
环境(19649)
(18758)
银行(18691)
机构
学院(462842)
大学(457560)
管理(175707)
(171922)
经济(167778)
理学(152041)
研究(151243)
理学院(150273)
管理学(147090)
管理学院(146296)
中国(111122)
科学(99092)
(97527)
(80095)
(79929)
(77680)
业大(72605)
研究所(70858)
中心(69798)
(69265)
财经(64145)
(63336)
农业(63049)
师范(62610)
北京(61119)
(58051)
(56167)
技术(56153)
(55532)
经济学(50626)
基金
项目(316329)
科学(246048)
研究(229171)
基金(224279)
(196685)
国家(195026)
科学基金(166004)
社会(138835)
社会科(131228)
社会科学(131191)
(127628)
基金项目(118878)
自然(110424)
教育(109173)
自然科(107812)
自然科学(107783)
(107233)
自然科学基金(105770)
编号(96165)
资助(93285)
成果(78036)
重点(71765)
(68449)
课题(67763)
(67019)
(64965)
科研(61099)
创新(60604)
大学(58883)
计划(58457)
期刊
(183805)
经济(183805)
研究(128364)
中国(91248)
学报(78413)
(71536)
科学(68993)
(63680)
教育(63559)
管理(61825)
大学(58316)
学学(54669)
农业(49382)
技术(44931)
(34693)
金融(34693)
业经(31801)
财经(30173)
经济研究(29262)
(25980)
(25749)
图书(24356)
问题(23944)
(23289)
统计(22048)
科技(21720)
技术经济(21561)
资源(20518)
理论(20486)
商业(20316)
共检索到6655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文芳   姜健   崔巍  
课堂教学评价能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评价体系是否科学、规范、可行。通过对18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评价标准无职业教育特色、评价体系使用过于统一、标准指标表述不准确、评价指标权重不合理、评价结果使用不充分等问题。“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应彰显课程职业素质本位、秉承学生发展为中心、明确课程差异性、重视指标可测性、采用综合性评价方法。鉴于此,采用专家排序统计法、因子分析法构建全面的课程类型化课堂教学精准测评体系,包括量化模块和质化模块,以期推动课堂教学个性化评价标准的构建,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勇  康欢  林旭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既是"双高计划"的题中之意,更是助力"双高计划"行稳致远的内生动力。"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关系耦合交错,从"整体关系"层面进行解析,彰显出"闭环逻辑"和"多主体契合逻辑"两大逻辑关系。在厘清高职院校与专业群建设融合联系的基础上,以核心功能为轴心,以教学群体、公共部门和私人组织为支点,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功能价值体系。倡导以本原路径、信息路径、联动路径和保障路径等多维路径作为推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突破点,从而实现"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理性转型的高效衔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建立  
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出发,结合新时代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整合前人研究,以职业院校9名就业工作专家和34家招聘合作单位为调查对象,解析并重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运用问卷调查、AHP层次分析、萨迪标度法等进行模式研究和体系建构,归纳整理3类能力结构并计算得出18项评价要素的权重和贡献值,形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尝试性提出模型应用以及竞争力提升策略,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提供研究依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吕超  彭俏  
“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绩效自评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绩效评价的基础。在分析“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绩效评估逻辑意蕴和现实境遇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改进视域出发,分析“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核心关联事项、重要关联事项和主要关联事项的三类八种绩效评估关联事项。在此基础上构建“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期末自评9个模块,37个二级指标,194个三级指标的绩效评估框架体系和指标设定,并提出层级评估方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裴勇  
深化"三教"改革,推进课堂革命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生源多源化、学习需求多样化、教学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内容适应产业发展、教学模式转变等诸多新挑战,亟须通过课堂革命得到有效解决。高职院校需要厘清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共同发挥力量开展革命性的创新探索,从开展分类培养、建立对接产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常态化开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进课堂革命。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成荣  孙杨  
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是以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及专业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破解企业"用工荒"与学生"就业难"的一项重要举措。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要针对目前专业设置与产业链或职业岗位群对接不畅、错位脱节等现实问题,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促进招生就业、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联动配套为目标导向,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技术链、产品链、创新链耦合衔接为逻辑整合延拓,以"联邦型"专业结构为主模式,以"专业预测预警+专业认证评估→专业分类管理→专业群建设"为基本路径,聚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品牌专业群。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董鸿安  任君庆  张振  丁镭  
以浙江省入选"双高计划"的6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了高水平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通过结构熵权法测定指标权重,系统研究了2017—2019年6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在办学资源、师资队伍、社会服务、人才培养4个子系统上的综合竞争力水平、生态位宽度和竞争力生态位扩充压缩状态,分析了它们的增减态势与发展趋势。得出如下启示:在"双高计划"建设期内,高水平高职院校需加强"十四五"规划的顶层设计,兼顾资源互补与特色发展;提升生态位的"态"与"势",兼顾集约投入与有效产出;增强生态扩充力和综合竞争力,兼顾平衡增长和持续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邱福明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是应对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并增强发展内驱力的可靠保障、是助力高职教育彰显中国特色和走向世界的有力推手。目前,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虽已由单一主体管理向多元协商共治转变、由学校集权向院系自主转变、由经验积累向文化自觉转变、由局部改革向集成改革转变,但为了实现“提质增效”,还要进一步确立先进的治理理念,着力于治理能力建设的科学化;构建党委行政“合力”,着力于治理能力建设的正确化;借助先进治理媒介,着力于治理能力建设的智慧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建峰  陈凯  戎成  
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价值差异突显、主体权责不清、利益分配错位、人才供需矛盾”等问题,提出构建基于“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人才共育”的战略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育人共同体的路径选择。政行企校联合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有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通,促进产教要素全方位融合,实现产教多元主体多方共赢。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雍莉莉  
针对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的系统性及包容性有待提升、针对性及激励性有待加强、客观性及权威性有待强化的问题,文章建议从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提升办学实力的顶层设计;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政治文化建设的治理体系;拓宽培养模式,提升创新精英人才的培养能力;深化引才育才,打造师资队伍建设的教育高地;立足地方需求,增强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水平;推进国际合作,拓宽对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渠道;完善评价机制,强化绩效评价体系的质量成效七个方面着手,构建“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推动高职院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万卫   邱韫欣  
“双高计划”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新政策,其对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的效果亟需得到验证。通过采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1385所高职院校2016-202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的影响,发现“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有显著推动作用。为增强“双高计划”的政策效果,提出如下建议:坚持扶优扶强的建设理念、重视以专业群为建设基础、增强企业共建共培的动力和不断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陆俊杰  
"双高计划"和"一带一路"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国际化与高水平发展的立体性契机。从国家政策设计上看,"双高计划"与"一带一路"两种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发展并不具有完全相同的逻辑起点。高职院校要抓住这一立体性契机,必须找准两者的耦合点,并进行恰当的策略选择。分层性策略方面,高职院校要结合"双高计划"推进的阶段和水平,精准选择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覆盖面与具体连接点,避免盲目铺摊子带来的困境;特色化策略方面,高职院校要围绕特色优势专业,设计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具体产品,避免同质竞争带来的困境;矩阵式策略方面,作为整体的中国高职院校要以联盟、集团为媒,打造精准服务"一带一路"的立体网络,避免各自为战、整体效能欠佳的困境。同时,还要通过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与发展、有效落实对接平台和交流机制建设、鼓励引导形式多样的模式创新、切实加强具体项目的全方位支持等,确保高职院校能利用好高水平和国际化双轮驱动的整体优势,走好新时代发展之路。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胡丽娜  李娜  魏小红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是"双高计划"的具体改革发展任务。文章通过基于"四有"好老师视角的高职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分析发现,与其他类型的学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师在敬业精神、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创新意识等维度的得分偏低;通过分析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相关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方案》的数据发现,高职院校双师数量不足、双师结构不尽合理现象突出;双师队伍的职前培训、入职培养、在职研修体系尚未形成。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实施强德强基筑巢工程——德能双育培养"四有"双师团队、培育培养引进工程——内培外引培育"绝技"双师骨干、兼职领军人才工程——大师名匠领衔"优化"双师结构、教师职业发展工程——教研逐级双促"锻造"双师队伍、评价考核评聘工程——绩效驱动构建"三维"评价体系等五大工程,以此保障"双高计划"建设院校高水平完成"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项目建设任务。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梦卿  李鑫  
"双高计划"自实施以来,各建设单位就如何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探索阶段,没有成功经验可资参考和借鉴,但必须要在坚持"双高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下进行。高水平高职院校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彰显中国特色,办出世界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价值取向、基本遵循和路径选择都十分重要。立德树人既是根本价值,也是根本任务;师资队伍、专业建设、产教融合都是"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设需要重点着力的关键点,都需要遵循规律,精准施策,这对于引领我国高职院校整体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梦卿  邢晓  
专业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加强专业建设是"双高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高职院校适应行业企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需把握"双高计划"背景下专业建设的时代要求,通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专业课程及教学体系、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完善专业建设体制机制等措施加强专业建设,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高水平、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