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08)
- 2023(6079)
- 2022(4811)
- 2021(4311)
- 2020(3423)
- 2019(7364)
- 2018(7165)
- 2017(12926)
- 2016(7072)
- 2015(7705)
- 2014(7059)
- 2013(6581)
- 2012(5582)
- 2011(4851)
- 2010(5044)
- 2009(4712)
- 2008(4129)
- 2007(3552)
- 2006(2993)
- 2005(2664)
- 学科
- 济(20777)
- 经济(20753)
- 管理(18969)
- 业(17615)
- 企(14862)
- 企业(14862)
- 中国(9465)
- 方法(7248)
- 农(7235)
- 业经(6962)
- 教育(6897)
- 制(5990)
- 数学(5861)
- 数学方法(5752)
- 财(5562)
- 理论(5179)
- 农业(4897)
- 研究(4761)
- 贸(4701)
- 贸易(4698)
- 易(4577)
- 技术(4523)
- 地方(4352)
- 生(4206)
- 教学(4169)
- 产业(3939)
- 度(3857)
- 制度(3855)
- 环境(3833)
- 学(3753)
- 机构
- 学院(87546)
- 大学(84732)
- 济(32422)
- 管理(32014)
- 经济(31459)
- 研究(28713)
- 理学(27623)
- 理学院(27331)
- 管理学(26726)
- 管理学院(26555)
- 中国(19532)
- 京(17329)
- 科学(16364)
- 财(14573)
- 江(13759)
- 所(13145)
- 范(12976)
- 师范(12847)
- 中心(12817)
- 农(12274)
- 研究所(11820)
- 技术(11738)
- 业大(11722)
- 财经(11406)
- 院(11106)
- 州(11023)
- 北京(10627)
- 职业(10475)
- 经(10307)
- 师范大学(9892)
- 基金
- 项目(60451)
- 研究(48588)
- 科学(48117)
- 基金(41564)
- 家(35481)
- 国家(35142)
- 科学基金(30734)
- 社会(29998)
- 社会科(28371)
- 社会科学(28367)
- 省(26212)
- 教育(24515)
- 编号(21601)
- 基金项目(21430)
- 划(21139)
- 自然(18472)
- 自然科(18074)
- 自然科学(18068)
- 自然科学基金(17722)
- 成果(16928)
- 资助(15911)
- 课题(15867)
- 创(14123)
- 重点(14075)
- 年(13879)
- 发(13832)
- 创新(12927)
- 项目编号(12903)
- 部(12698)
- 规划(12401)
共检索到130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曾湘泉
我国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结构转型。即中国面临工业、服务业的产业转型任务,这种调整必然给劳动力供给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必然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阶段产生结构性失业。二是体制转型。中国过去是个计划经济国家,长期的计划经济所衍生的计划教育和培训体制,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很低。因此,尽管产业结构变动在加速,对劳动者知识、技能和能力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由于体制障碍,供给结构调整的速度非常缓慢,这导致新增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仍然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中国每年新培养出约160万名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彭鑫艳
文章阐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如职业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确;主动学习意识不足,学习能力有待提升;专业不对口,专业能力有待完善;职业适用性技能有所欠缺;求职思维单一,缺少创新创业意识,进而提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具体策略:摸清现状,开展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学业与就业指导;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水平;提供多种平台与范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强化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毕业生 就业能力 提升与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何雪莲
就业能力是影响高校毕业生是否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在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高职教育存在生态定位模糊、教育生态结构失衡、教育生态链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效能低下。因此,高职教育需要重树职业教育生态价值观念、调整毕业生就业生态位宽度、完善就业能力培养的生态链机制,以切实提高高职教育的生态效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
教育生态 生态位 高职教育 就业能力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栋
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决定着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实现毕业生"双高"(高就业率、高质量)就业,除政府、社会及毕业生因素外,高校的责任尤为重大。多年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签约率达80%,约有70%的毕业生实现了专业对口、高技能岗位就业、劳动有保障、职业发展空间大,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满意度均在95%以上;连续5年荣获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先进单位"和"就业标兵单位",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和嘉奖。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体会到,要做好毕业生就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尚金
作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把就业率、就业质量视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必须与市场需求吻合,学生所学专业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才有出路,才能高质量就业。高职院校培养满足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一定要面向市场,分析研究市场,认识了解市场,掌握市场行情。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孙志凤 汪霞 郁诗铭
本研究以就业能力的基本结构为基础,对高校课程的诸多结构性要素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毕业生对本科各类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佳,且存在专业差异;专业教育课程无法满足毕业生实际工作需求;各类课程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促进浮于表面;毕业生胜任工作能力与市场所需能力差异巨大。基于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提出大学课程结构性调整的策略:增设通识课程;重点建设与更新专业基础课程;调整实践课程与素质课程比例及类别,实践课程需分阶段实施;吸纳行业精英参与课程设置。
关键词:
就业能力 大学课程 大学毕业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鲍威 刘薇
随着近年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的凸显,如何强化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适切性与有效衔接,成为高等教育高度重视的政策议题。在此背景之下,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可就业能力"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本研究利用高校学生调查,考察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阶段可就业能力的结构性内涵,并分析高校课程设置、学生学业参与对可就业能力形成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⑴沟通能力、专业素养、问题解决能力是构成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阶段可就业能力内涵的三大核心要素;⑵院校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基础性、系统性取向在直接促进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同时,通过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业参与,对可就业能力形成间接的促进作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欧阳忠明 黄慧 王燕子
职业生涯适应能力被众多研究者视为重要的、必备的软技能,是个体获取适合的工作、提升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15个月的纵向跟踪对比研究,探讨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适应能力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控制组,培训组成员将在培训3个月后提升职业生涯适应能力;相对于控制组,培训组成员将在就业1年后呈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状态。为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相关的措施,例如,培育学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决策能力,提升探索自我和未来场景的能力,以及培育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从整体上提升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适应能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宋俊霞 刘轶楠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各行业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性专业人才,我国高职院校正担负着这一重任。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使他们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却很难招聘到满意的人才。本文重点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职业能力 社会需求 高职院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卿石松 曾湘泉
文章利用山东省200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状况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就业能力和实习经历对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并对就业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就业能力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不仅能够提升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对毕业生就业也有独立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就业能力 实习经历 初次就业 起薪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琦
在分析就业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了就业满意度、职业健康和可行能力三维度的就业质量指标。利用大学生微观调查数据,从整体和分维度两方面对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整体就业质量有待提升,特别是职业健康和可行能力方面。分群体比较结果表明,学历越高,整体就业质量越高,但职业健康状况越差。男性和女性在整体就业质量方面差异不显著,但男性在可行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女性。无论是整体还是分维度,党员和国有部门员工的就业质量均更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就业质量 就业满意度 职业健康 可行能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向东
文章以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研究内容,运用网络调查的形式对浙江省2011—2014届毕业1年后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指标进行了调查统计。就业质量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浙江省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与同期浙江省本科和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同指标数据相比各有优劣。为有效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政府、高职学院、毕业生需共同努力。
关键词:
高职毕业生 就业质量 调查 提升策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庄小将 吴波虹
针对国内外文献关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设计问卷,并对江苏省589家聘用高职毕业生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SPSS18.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企业人才需求视角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主要由学习能力、个人特质能力、职业能力及专业能力等四种能力构成。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何亦名
本文利用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有明显的单位偏好、职业偏好和地区偏好。实证分析表明,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为正规部门、工作地点在东部大城市时,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将较高。正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初次就业对于就业部门和收益的锁定效应,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出现明显的偏好。因此,要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就要尽量减轻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程度。
关键词:
分割劳动力市场 就业偏好 大学毕业生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姜进 邢运凯
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职学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属性、就业心理、就业技能结构和就业诉求,从产业需求侧出发,发挥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学生、社会5个主体的作用,转变就业思维、提高就业技能、适应就业环境、对接就业企业、扩大就业需求、纠正就业歧视,加强就业引导,深化产教融合,以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共育互补的高质量就业路径,建构全方位的就业质量保证体系和考评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优质就业 实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