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65)
2023(13495)
2022(11013)
2021(9808)
2020(7657)
2019(16780)
2018(16163)
2017(29864)
2016(16000)
2015(17527)
2014(16935)
2013(16449)
2012(15250)
2011(13807)
2010(14016)
2009(13064)
2008(11831)
2007(10636)
2006(9738)
2005(9218)
作者
(45107)
(37394)
(37315)
(35197)
(23589)
(17873)
(16840)
(14367)
(14336)
(13402)
(12856)
(12602)
(11864)
(11727)
(11662)
(11660)
(11034)
(10975)
(10938)
(10718)
(9328)
(9256)
(8940)
(8678)
(8463)
(8399)
(8345)
(8290)
(7614)
(7533)
学科
(64031)
经济(63976)
管理(43874)
(41327)
(31859)
企业(31859)
中国(28177)
(26557)
金融(26555)
(24655)
银行(24636)
(24045)
地方(22699)
(20917)
业经(17759)
环境(16732)
方法(16644)
(15440)
(15189)
农业(14691)
数学(13747)
数学方法(13556)
(13291)
(12745)
(12564)
贸易(12548)
(12117)
地方经济(11346)
中国金融(11230)
理论(10454)
机构
学院(217252)
大学(209028)
(87524)
经济(85446)
研究(79633)
管理(75672)
中国(66119)
理学(63053)
理学院(62306)
管理学(61163)
管理学院(60781)
科学(48031)
(45350)
(41199)
(40602)
(38109)
中心(37916)
研究所(36563)
(34862)
财经(31374)
业大(30899)
(30660)
师范(30318)
农业(29368)
(29307)
北京(29189)
(29122)
(28230)
经济学(26483)
技术(25481)
基金
项目(140966)
科学(110260)
研究(108238)
基金(97553)
(84887)
国家(84056)
科学基金(71287)
社会(67600)
社会科(64156)
社会科学(64145)
(59546)
基金项目(50503)
(48872)
教育(48751)
编号(45378)
自然(42926)
自然科(41887)
自然科学(41879)
自然科学基金(41057)
资助(38596)
(37998)
成果(36683)
课题(33345)
重点(32799)
(30905)
发展(30770)
(30237)
(28922)
创新(28864)
(28136)
期刊
(107824)
经济(107824)
研究(68041)
中国(51488)
(37723)
(37478)
金融(37478)
学报(32169)
(30410)
科学(30172)
教育(29730)
管理(29456)
农业(25356)
大学(24362)
学学(22966)
业经(20331)
技术(19249)
经济研究(17201)
财经(14677)
问题(13089)
(12906)
(12668)
(10895)
国际(10545)
商业(10527)
科技(10507)
(10241)
论坛(10241)
职业(10044)
现代(10036)
共检索到3521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苏静  
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在中国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内绿色金融体系日渐完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得以建立,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形成了多样化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就国际合作而言,绿色金融认定及分类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但在“双碳”背景下,现有绿色金融法律政策体系、产品创新体系等仍与“双碳”目标的要求有较大距离,同时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机构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双碳”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应从法律政策体系、市场体系、风险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逐步予以完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苏静  
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在中国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内绿色金融体系日渐完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得以建立,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形成了多样化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就国际合作而言,绿色金融认定及分类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但在“双碳”背景下,现有绿色金融法律政策体系、产品创新体系等仍与“双碳”目标的要求有较大距离,同时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机构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双碳”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应从法律政策体系、市场体系、风险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逐步予以完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媛  
“双碳”目标是新时期乃至今后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与双碳目标的契合进程,以实现“双碳”为目标,以人民健康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政策体系为支撑,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新型方式,优化绿色金融资金的投资结构,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路径。文章结合钻石模型分析得出我国绿色金融产业在绿色信息披露制度、绿色标准体系、绿色金融产品结构、绿色主体合作意识以及碳市场上还存在一定缺陷,为实现低碳目标促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应当制定统一的绿色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信息披露制度,提升应对外部环境风险能力。强化生产要素投入,加大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完善碳市场监管机制,构建“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系统安全。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兴军  孙雯  
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是全球共识,研究绿色经济与林业的关系可促进林业的稳定、高效发展,从而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文章阐述了绿色经济的概念,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林业及林业经济发展的概况,探讨了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机遇及挑战,以及提出了应对的主要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林业发展与绿色经济密不可分,林业在绿色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要发展绿色经济,需要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范荣华  
2003年英国首次提出了发展与减排双赢的低碳经济理念,成为全世界共同努力的方向。煤炭是我国能源支柱性产业,为国民经济运行提供70%以上的能源。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达到38.7亿吨,呈现"北富南贫、西多东少"的格局,进口煤炭2.91亿吨,出口仅为597万吨。我国煤炭的分布与消费情况决定了煤炭调运量巨大,煤炭物流业呈现"长距离、多次转运"的特点。在低碳背景下煤炭物流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正位  张跃星  
制定“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电力行业“脱碳”是关键,绿色金融则是“市场化手段”,绿色金融与电力市场协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服务“双碳”目标的电力市场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角度出发,梳理了“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重点剖析了绿色金融与电力市场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交互影响机理,通过分析绿色金融支持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厘清绿色金融支持电力市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助力电力行业加速低碳转型以及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俊夫  
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下,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资源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和整理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实践趋势,归纳出现阶段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面临着经济激励因素不足、关键技术缺失、政策有效性偏低及评估系统不完善等困难和挑战。同时,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重要机遇:制度与政策支持、绿色发展理念得到认可、数字化技术赋能。基于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前沿及最佳实践,在结合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了双碳背景下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机遇、挑战与策略的框架模型,并提出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细化支持政策;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培育绿色循环文化;加强循环经济辅助设施建设。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谢剑诗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0年,194个国家成立了绿色气候基金,旨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支持。此后,"绿色金融"一词频繁出现在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报告中。2015年《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学界对绿色金融展现出空前的研究热情。本文从《巴黎协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的框架出发,认为绿色金融是一种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张雪  
<正>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问题促使节能减排成为国际共识,而我国面对该问题提出了“双碳”目标,即分别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城市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战场,其能源治理方式直接关系“双碳”目标的实现。在“双碳”背景下,城市亟待突破能源治理困境并实现绿色转型,这对于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低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常永佳  
绿色金融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这同时是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来的新机遇。现阶段,绿色金融支持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绿色发展意识相对滞后、农村产业结构欠合理、绿色金融资金供需不平衡、绿色金融配套政策机制尚不健全以及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绿色金融人才等诸多方面的阻碍。如何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支持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现实路径将成为新时期的重点和难点。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路铁军  宋晓刚  
“双碳”目标背景下,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俄能源合作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俄两国资源优势互补、政治互信度高以及具有共同的2060碳中和目标,为两国加强能源合作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近年来中俄两国能源贸易稳定增长,合作领域与模式不断拓宽,能源合作项目扎实推进,但也存在清洁能源贸易占比低、基础设施滞后、国际政治势力干预、能源市场不稳定以及数字化管理体系不完善的困境。为克服这些挑战,中俄两国应在不断增强政治互信的基础上,加强能源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合作、加强金融领域合作创新、提升数字能源管理水平,促进能源合作绿色多元发展,从而推进两国经济稳定发展并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朱世磊   任宇静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环境问题逐渐显现。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导致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寻求发展和保护两方面的途径。当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途径,也是绿色发展的主旋律。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环境规制的不断健全,需要企业加速绿色转型。本文从理念创新、环境规制、资源利用、环境影响和技术创新五个方面阐述了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径。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田小平  
新时代双碳背景下的企业金融化行为会对发展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2007-2021年数据集,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对绿色发展“多言寡行”的影响和机制问题。实证结果发现,随着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提升,企业在绿色发展领域上越有可能采用“多言寡行”的策略行为,即在年报披露较多的绿色信息但实际绿色治理绩效较差,这类行为有着较强的“声誉管理”动机并会降低企业的真实生产率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会扭曲企业的投资行为、提升企业风险并降低企业责任评分等,都会导致企业绿色发展“多言寡行”问题的出现。在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支持下,企业金融化对绿色发展“多言寡行”行为特征明显淡化。本文研究在更深层次上展现出企业金融化有悖绿色发展的冲击作用,并为推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解决方案。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战明华  孙晓珂  张琰  
数字金融是近些年来在全球迅速兴起的最重要金融创新形式。数字金融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给传统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金融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巨大空间。本文研究了这一背景下数字金融给我国保险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研究认为,数字金融并未改变保险业的基本功能,但具有显著的功能增进效应:一是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数字金融技术有助于解决保险事件日益复杂化条件下的事件联合分布难以识别的问题;二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数字金融技术可显著弱化投保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后果不同于银行中介信贷配给的供给不足,而是对保险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足。此外,数字金融还通过减小中介交易成本,以及开发场景化和个性化保险产品等途径,极大改变了保险业的经营模式和业务形态。研究提出,未来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可以聚焦于创新养老保险服务模式、推动健康保险由赔付型向管理型转变、提高农业保险经营效率、推动绿色保险进一步发展等重点领域。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建发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绿色金融不仅可以将社会资金引入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更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造更多经济增长点。因此,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增加绿色金融服务供给不仅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聚焦经济发展痛点,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是贯彻我国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我国绿色金融实际发展状况出发,将绿色金融体系分解成为六个子系统部分,分析了绿色金融监管子系统、绿色金融资金供给子系统和绿色金融市场子系统三个对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影响最深的子系统,并对每个子系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