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71)
- 2023(13753)
- 2022(12046)
- 2021(11339)
- 2020(9358)
- 2019(21202)
- 2018(21217)
- 2017(40850)
- 2016(22418)
- 2015(24951)
- 2014(24942)
- 2013(24426)
- 2012(22429)
- 2011(20185)
- 2010(20323)
- 2009(18304)
- 2008(17465)
- 2007(15181)
- 2006(13400)
- 2005(11682)
- 学科
- 济(82514)
- 经济(82429)
- 管理(65789)
- 业(58105)
- 企(48091)
- 企业(48091)
- 方法(36662)
- 数学(31444)
- 数学方法(30989)
- 农(24123)
- 中国(21869)
- 学(21734)
- 财(20945)
- 环境(20224)
- 业经(18801)
- 地方(17979)
- 农业(15878)
- 贸(15371)
- 贸易(15364)
- 和(15330)
- 易(14917)
- 理论(14619)
- 制(14506)
- 划(14284)
- 策(13284)
- 技术(13183)
- 务(13079)
- 财务(13010)
- 财务管理(12988)
- 银(12724)
- 机构
- 学院(311295)
- 大学(310507)
- 管理(124123)
- 济(117942)
- 经济(115106)
- 理学(107425)
- 研究(106702)
- 理学院(106199)
- 管理学(104259)
- 管理学院(103723)
- 中国(78008)
- 科学(69323)
- 京(66804)
- 所(54138)
- 财(53990)
- 农(52766)
- 研究所(49734)
- 业大(49399)
- 中心(48566)
- 江(46010)
- 财经(43069)
- 范(42641)
- 师范(42245)
- 北京(42083)
- 农业(41568)
- 院(39415)
- 经(39116)
- 州(37245)
- 师范大学(34063)
- 技术(34037)
- 基金
- 项目(219367)
- 科学(171946)
- 研究(159270)
- 基金(157941)
- 家(138582)
- 国家(137466)
- 科学基金(117476)
- 社会(97186)
- 社会科(91984)
- 社会科学(91961)
- 省(86675)
- 基金项目(84563)
- 自然(78851)
- 自然科(76891)
- 自然科学(76873)
- 自然科学基金(75443)
- 划(73491)
- 教育(72786)
- 编号(65830)
- 资助(64562)
- 成果(52689)
- 重点(49669)
- 部(47388)
- 发(47295)
- 课题(45470)
- 创(45055)
- 科研(42152)
- 创新(41989)
- 计划(40359)
- 项目编号(40048)
- 期刊
- 济(129549)
- 经济(129549)
- 研究(89391)
- 中国(56065)
- 学报(51429)
- 农(47751)
- 科学(47084)
- 管理(44347)
- 财(38230)
- 大学(38133)
- 学学(35921)
- 教育(35396)
- 农业(34140)
- 技术(26799)
- 融(25761)
- 金融(25761)
- 业经(22309)
- 经济研究(19745)
- 财经(19184)
- 业(17244)
- 图书(16806)
- 问题(16276)
- 经(16214)
- 资源(16183)
- 科技(15914)
- 理论(15143)
- 版(14472)
- 现代(14340)
- 技术经济(14197)
- 实践(14144)
共检索到4486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长青 王鑫 曹丹丹
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显著影响,降碳减排迫在眉睫,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实现农业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水稻种植大省——湖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泰尔指数与马尔科夫链探究水稻生态系统碳中和空间差异性与动态演进特征动态演进规律。研究结论如下:(1)湖南省水稻生态系统已实现碳中和并呈现碳盈余状态,但空间差异明显,区域内差异占主导地位。(2)碳中和时间演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同时,碳中和存在典型的空间依赖特征,在中低、中高空间滞后状态下,对邻域环境具有积极辐射带动作用,且辐射带动效应与空间差距成正比。(3)未来,水稻生态系统需在减碳控碳、生态增汇、区域协作、创收增益4个方面进一步发力,充分协调好农业“双碳”目标与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助力“双碳”进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铮 葛立群 潘荣光 利爽
基于辽宁省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以二重理性理论为研究框架,构建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的理论模型,运用Order-Probit模型分析影响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因素。研究发现,工具理性对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产生抑制作用,而价值理性对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产生促进作用,二重理性的冲突对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产生削弱作用。受教育程度、组织参与、技术培训、种植劳动力比例和种植收入比例对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水稻种植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扬 何念鹏 汪亚峰
生态系统固碳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全球系统变化过程的研究热点。论文结合生态系统固碳和碳汇概念,探讨生态系统自然固碳、人为工程固碳措施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并分析生态系统固碳特征及风险。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陆地生态系统对CO2的自然吸收与封存是相对安全有效的固碳措施,对人类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要小于地质层与海洋层固碳。海洋生态系统固碳容易导致海水酸化以及生态系统不可逆的损害;由于地壳运动很难预测,所以地质层固碳可能面临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利用生态系统自然固碳能力、发展绿色固碳技术是降低人为工程固碳生态风险和减少CO2排放到大气中的最佳选择。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文双雅 高倩文 高志强 卢俊玮
为深入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碳交换规律以及碳循环的机理和过程,本研究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湘中地区稻油两熟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全年的通量观测,分析了碳通量及其各组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水稻、油菜生长季内碳通量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稻油两熟农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日尺度变化特征总体呈"U"型单峰曲线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呈现单峰双谷"W"曲线变化,存在两个明显的碳吸收期;净碳交换吸收峰值水稻普遍高于油菜,总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的累积速率水稻高于油菜;稻油两熟农田生态系统全年的净碳交换累积总量为-206.26 g/m~2,总初级生产力累积总量为1 173.9 g/m~2,生态系统总呼吸累积总量为967.64 g/m~2,生态系统的碳利用效率为17.6%,总体表现为碳吸收旺盛;水稻和油菜生长季内碳通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同,白天的净碳交换与光合有效辐射呈负相关,夜间生态系统呼吸随土壤温度的升高呈指数曲线变化,油菜的温度敏感性要高于水稻。本研究结果可为农田固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健 苏彦平 刘洪波 戈贤平
渔业是水体生态系统中惟一可控的有效增汇产业,碳汇渔业是水体生态系统中惟一的"碳汇产业"。为了更好地把握内陆渔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汇机制的特征,目前的重点研究应包括内陆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包括自然水域和池塘)中碳循环的规律,碳赋存形态的归转,各类水产品生物对碳汇的贡献途径和份额以及相应的计量体系和评价模型等;同时,希望合理地估算及测定内陆渔业水体、水–气界面间CO2通量,把握内陆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动态,进而构建内陆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环境碳/生物碳/碳通量时空变化的信息库。
关键词:
内陆渔业 生态系统 碳循环 碳汇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毛晓杰 徐扬 关国恒
当前,受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影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制定碳中和时间表,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3060"碳排放目标,在体现大国担当的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将在减排上面临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我国需要在碳减排工具、制度和政策的选择上统筹兼顾,在已实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背景下,适时开征碳税将成为加大碳减排调控力度的重要选择。笔者通过阐述碳税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总结碳税的国际发展历程、特点和经验启示,分析我国开征碳税的积极条件和影响因素,提出我国开征碳税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征税依据 碳中和 策略选择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祁占勇 宋宇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则是技能型社会建构的重中之重。20世纪末期以来,澳大利亚政府为了应对“技能浪费”与“技能短缺”的双重挑战,顺应职业教育与培训变革的需求、打破市场模式下低技能均衡状态和解决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技能生态系统”核心理念为指导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改革在澳大利亚应运而生。澳大利亚技能生态系统的建设,涵盖了全面综合的项目理念、系统完善的项目架构、持续更新的项目改进机制、着眼可持续发展的项目长效机制等主要内容,体现了动态开放性、自持平衡性、协同共生性和可持续性的基本特点。当前,我国处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战略机遇期,应以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从营造良好氛围、保障多元主体利益、建设中国特色技能形成模式、促进劳动者终身学习等方面形成组合拳,助力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海小辉 湛星星 王许
目前我国碳排放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碳排放基数大,二是各省份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差异大,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及碳排放结构呈现空间异质性特征。为厘清各省份碳排放的空间关系,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我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心省份有所增加,线条更加密集,结构呈复杂化发展态势,网络结构趋向稳定;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经济发达省份组成核心省域,经济欠发达省份组成边缘省域,二者之间相互溢出和接收,网络结构呈现“核心-边缘”态势;2021年碳排放网络区域可分为“净受益板块”“经纪人板块”“净溢出板块”;2008—2021年,部分板块在样本期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重组,成员在板块间发生转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曦 刘鑫
试图建构一种基于专利的数智低碳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框架,运用专利信息这一客观技术创新资源,识别出系统中的数智创新主体,并对系统的动态演化与交互联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Y02P(货物生产或加工过程中的气候变化减缓技术)和Y02E(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与能源发电、输电、配电有关)一直是数智低碳产业的热点专利技术领域;中国是数智低碳技术专利数量最多的市场,其他重要的市场还包括美国、韩国、日本、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外的数智低碳创新主体以大型企业为主,我国则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其中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是该产业中重要的数智低碳创新主体。因此,根据结论提出我国数智低碳产业提升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一是从政府层面出台针对数智低碳技术的产学研合作政策,并搭建校企平台促进交流合作;二是从产业层面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数智低碳创新主体培育,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创新联合体;三是从创新主体层面开展数智低碳专利的海外专利布局,并挖掘热点与前沿技术领域中的技术机会。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永明 张明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重点任务"。十三五"以来,江苏工业碳排放量逐年下降,且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从重点行业来看,2015—2017年高耗能行业碳排放量基本趋于稳定,高耗能产业产量保持稳定。在全国实现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江苏工业既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转型革命等严峻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新能源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为使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基于国内理论研究及现状的数据分析,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实施全省碳排放达峰专项规划,分步、分地区、分行业开展碳达峰行动,构建"低碳产业结构、低碳能源结构、低碳技术结构"体系,践行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为长三角地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样板,为全国低碳发展探索新路。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绿色低碳 江苏工业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薛晓芳 梁伟静 李晓智
在"大数据"的作用下,物流生态系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运用共生和协同理论,阐述物流企业在"大数据"这一新兴生产要素的推动下,实现物流生态系统环境协同、种群协同和个体协同的进化方式,为物流企业通过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来实现协同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
“大数据” 物流生态系统 协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海龙 陈振婷 孙业红
“双碳”目标是党中央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的背景下作出的战略决策,为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战略导向。高煤、高排放是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特征。应结合经济发展阶段及能源结构现实条件,审慎设计退煤路径。建议加快建立煤-电-用户间价格联动长效机制,完善电力的输-储-用体系建设,精细化、精准化评估识别区域排放差别,制定科学有序的煤电退出路线图,差异化安排区域排放政策,探索构建以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为核心、碳排放强度和能耗强度双降的新目标体系。
关键词:
“双碳” 电力系统结构性矛盾 能源转型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邵举平 周将军 孙延安
为了研究供应链企业投入减排的积极性,构建了碳税政策下由制造商与零售商构成的两级供应链。应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企业低碳动力模型,得出制造商与零售商的演化稳定策略。结果表明:只有当减排投资收益高于减排投资成本时,制造商才会主动减少碳排放;只有当低碳宣传收益高于宣传成本时,零售商才会主动宣传低碳产品。进一步,以制造商与零售商低碳主动性的前提为约束条件,其各自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制造商为上层、零售商为下层的双层规划模型,并通过拓展的库恩-塔克法求解得出:碳税能够增加制造商减排率,但不会改变零售商低碳宣传水平;当碳税税率增加时,低碳产品的含税价格和市场需求都会先变动后趋于稳定。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泽清 刘琪璟 徐雯佳 李轩然 刘迎春
基于测树学及遥感技术研究了江西千烟洲试验站人工林的碳蓄积特征。使用林木各器官的相对生长模型,结合林分调查,估算了标准木器官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布,进而获得单位面积及整个小流域森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利用IKONOS遥感图像进行目视判读,计算不同类型人工林的面积。林龄19年的马尾松、湿地松、杉木的单株标准木地上部分碳含量分别为29.0、25.6和23.3kg;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木荷林、针阔混交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4088、8768、7542、13215和8359g·m-2;人工林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8257和3979g·m-2;遥感估算的千烟洲面积为207.96hm2,其中7...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德军 陈浩 肖孔操 张伟 王克林
评估生态系统氮状况对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及生态演替的方向与进程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我们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以回答二个关键科学问题,即氮是否限制喀斯特区植被恢复,以及喀斯特森林氮状况与邻近的非喀斯特森林相比有何差异?基于多尺度演替序列研究,发现退耕后喀斯特土壤总氮快速累积。氮的累积相应促进土壤有机碳快速累积,且有机碳累积的相对速率高于总氮累积的相对速率。恢复初期(草丛阶段)植被受氮限制,而在次生林阶段则表现出明显的氮饱和特征。基于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和胞外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的证据表明氮饱和是喀斯特森林的独有特征,而邻近的非喀斯特森林普遍受氮限制。我们的研究意味着:1)西南喀斯特山区退耕后的生态恢复仅在早期受氮限制,而中后期则不受氮限制;2)充足的氮供应可保障生态恢复工程的固碳效应;3)喀斯特森林氮循环具有其独特性,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其响应与适应性也可能异于其他区域/类型森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