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340)
2023(17957)
2022(15205)
2021(14052)
2020(11457)
2019(25973)
2018(25662)
2017(48807)
2016(26396)
2015(29341)
2014(29192)
2013(28833)
2012(26565)
2011(23897)
2010(24083)
2009(22374)
2008(21046)
2007(18606)
2006(16604)
2005(15078)
作者
(75653)
(62439)
(62273)
(58707)
(39807)
(29980)
(28280)
(24329)
(23975)
(22466)
(21462)
(21113)
(19754)
(19736)
(19432)
(19218)
(18448)
(18412)
(17910)
(17855)
(15531)
(15368)
(15032)
(14282)
(14114)
(14012)
(13900)
(13830)
(12666)
(12335)
学科
(107107)
经济(107003)
管理(76005)
(71962)
(59203)
企业(59203)
方法(42565)
数学(36422)
数学方法(35993)
中国(35857)
(29382)
金融(29380)
(29264)
(28128)
地方(28124)
银行(28083)
(27179)
(26375)
业经(25437)
(22857)
(22246)
环境(20623)
(20106)
贸易(20085)
农业(19703)
(19410)
理论(18183)
(17214)
(17204)
财务(17136)
机构
学院(366693)
大学(365305)
(146997)
经济(143649)
管理(142528)
研究(126779)
理学(121793)
理学院(120460)
管理学(118397)
管理学院(117760)
中国(101144)
(78775)
科学(77087)
(68349)
(63679)
(59113)
中心(58715)
研究所(57587)
(54759)
财经(53997)
业大(53317)
北京(50413)
(49252)
(48965)
师范(48772)
(46275)
农业(45915)
(45417)
经济学(43739)
财经大学(40116)
基金
项目(245698)
科学(192969)
研究(182287)
基金(176319)
(153005)
国家(151683)
科学基金(130368)
社会(113628)
社会科(107751)
社会科学(107721)
(97412)
基金项目(93174)
自然(84033)
教育(83231)
自然科(82057)
自然科学(82039)
(81537)
自然科学基金(80522)
编号(75341)
资助(72539)
成果(60914)
(56164)
重点(55182)
(53021)
课题(52371)
(51536)
创新(48087)
科研(46645)
项目编号(46395)
国家社会(45991)
期刊
(167912)
经济(167912)
研究(112764)
中国(76407)
学报(55737)
(54565)
管理(53995)
科学(52236)
(50924)
(47519)
金融(47519)
教育(44028)
大学(42225)
学学(39659)
农业(37373)
技术(32045)
业经(28755)
经济研究(26658)
财经(26084)
(22256)
问题(21224)
(19380)
图书(19331)
理论(18882)
科技(17635)
技术经济(17349)
实践(17247)
(17247)
商业(16968)
现代(16822)
共检索到5626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正位  张跃星  
制定“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电力行业“脱碳”是关键,绿色金融则是“市场化手段”,绿色金融与电力市场协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服务“双碳”目标的电力市场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角度出发,梳理了“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重点剖析了绿色金融与电力市场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交互影响机理,通过分析绿色金融支持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厘清绿色金融支持电力市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助力电力行业加速低碳转型以及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媛  
“双碳”目标是新时期乃至今后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与双碳目标的契合进程,以实现“双碳”为目标,以人民健康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政策体系为支撑,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新型方式,优化绿色金融资金的投资结构,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路径。文章结合钻石模型分析得出我国绿色金融产业在绿色信息披露制度、绿色标准体系、绿色金融产品结构、绿色主体合作意识以及碳市场上还存在一定缺陷,为实现低碳目标促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应当制定统一的绿色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信息披露制度,提升应对外部环境风险能力。强化生产要素投入,加大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完善碳市场监管机制,构建“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系统安全。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凯  陆玉梅  陆海曙  
绿色建筑节能减排低碳的内涵特征符合双碳目标的方向,然而当前社会主体参与度、接受度并不高。在梳理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探究双碳目标与绿色建筑的逻辑关联,分析绿色建筑存在的现实困境后,提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苏静  
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在中国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内绿色金融体系日渐完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得以建立,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形成了多样化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就国际合作而言,绿色金融认定及分类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但在“双碳”背景下,现有绿色金融法律政策体系、产品创新体系等仍与“双碳”目标的要求有较大距离,同时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机构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双碳”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应从法律政策体系、市场体系、风险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逐步予以完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苏静  
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在中国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内绿色金融体系日渐完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得以建立,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形成了多样化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就国际合作而言,绿色金融认定及分类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但在“双碳”背景下,现有绿色金融法律政策体系、产品创新体系等仍与“双碳”目标的要求有较大距离,同时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机构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双碳”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应从法律政策体系、市场体系、风险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逐步予以完善。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路铁军  宋晓刚  
“双碳”目标背景下,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俄能源合作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俄两国资源优势互补、政治互信度高以及具有共同的2060碳中和目标,为两国加强能源合作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近年来中俄两国能源贸易稳定增长,合作领域与模式不断拓宽,能源合作项目扎实推进,但也存在清洁能源贸易占比低、基础设施滞后、国际政治势力干预、能源市场不稳定以及数字化管理体系不完善的困境。为克服这些挑战,中俄两国应在不断增强政治互信的基础上,加强能源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合作、加强金融领域合作创新、提升数字能源管理水平,促进能源合作绿色多元发展,从而推进两国经济稳定发展并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朱世磊   任宇静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环境问题逐渐显现。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导致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寻求发展和保护两方面的途径。当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途径,也是绿色发展的主旋律。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环境规制的不断健全,需要企业加速绿色转型。本文从理念创新、环境规制、资源利用、环境影响和技术创新五个方面阐述了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孔莉   彭宇亭   李想成真  
绿色金融政策的协同性研究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政策协同理论,构建绿色金融政策“协同—属性—工具”分析框架,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文本相似度算法与系统耦合协同模型,从政策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和耦合协同多个维度对2016—2022年中央及地方绿色金融政策进行文本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绿色金融政策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和耦合协同水平逐渐提升,但总体强度仍较低;在区域上,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三维协同具有区域差异性;在政策类型维度上,央地绿色金融政策类型呈现多样化特征;在政策工具维度上,央地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结构失衡,使用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较多而需求型工具略少。因此,为提高我国绿色金融政策有效性,应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政策多维协同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孔莉   彭宇亭   李想成真  
绿色金融政策的协同性研究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政策协同理论,构建绿色金融政策“协同—属性—工具”分析框架,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文本相似度算法与系统耦合协同模型,从政策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和耦合协同多个维度对2016—2022年中央及地方绿色金融政策进行文本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绿色金融政策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和耦合协同水平逐渐提升,但总体强度仍较低;在区域上,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三维协同具有区域差异性;在政策类型维度上,央地绿色金融政策类型呈现多样化特征;在政策工具维度上,央地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结构失衡,使用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较多而需求型工具略少。因此,为提高我国绿色金融政策有效性,应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政策多维协同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殷会良  杜恒  王鹏苏  易芳馨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正式确立后,我国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并加快落实推进。通过综合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相关政策的实施成效,研究揭示实现双碳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围绕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提出相关区域协同推进双碳目标落实的整体方案和政策建议,为双碳背景下京津冀区域协同研究提供实证依据,也为其他后发地区落实双碳目标、编制减碳背景下区域规划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等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宗斌  
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速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与此同时,高质量的双循环发展格局需要高品质资源环境配套。新时代背景下,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及经济绿色发展为导向,如何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成为关键所在。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田小平  
新时代双碳背景下的企业金融化行为会对发展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2007-2021年数据集,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对绿色发展“多言寡行”的影响和机制问题。实证结果发现,随着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提升,企业在绿色发展领域上越有可能采用“多言寡行”的策略行为,即在年报披露较多的绿色信息但实际绿色治理绩效较差,这类行为有着较强的“声誉管理”动机并会降低企业的真实生产率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会扭曲企业的投资行为、提升企业风险并降低企业责任评分等,都会导致企业绿色发展“多言寡行”问题的出现。在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支持下,企业金融化对绿色发展“多言寡行”行为特征明显淡化。本文研究在更深层次上展现出企业金融化有悖绿色发展的冲击作用,并为推动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解决方案。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欧阳宇俍  刘安炉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之本,绿色金融作为促进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通过绿色信贷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规模持续增长、绿色保险助力乡村产业安全作用逐年提升、绿色债券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供需双赢格局快速形成,有效发挥了绿色金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大、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政府应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打造多维绿色金融市场,优化绿色产业营商环境;金融机构应夯实金融基础设施,健全绿色金融普惠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农业经营主体应统筹绿色金融资源,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注重金融评价体系。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农业经营主体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切实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谢翠  李立民  
我国正处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物流企业大消耗、大排放的特点与碳中和的理念相违背,亟需采用合理举措转型升级。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物流企业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对物流企业碳减排效率的影响,并深入探究了其作用的机制路径。结果显示,绿色金融发展与物流企业碳排放效率呈现显著正向相关性,绿色金融能够缓解物流企业融资约束,提高资金流通效率,为物流企业碳减排和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因此,要持续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加快金融创新,推动绿色金融与物流企业碳减排的有效融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畅  邓剑伟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电力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形成了新的挑战。电力行业需要借此契机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制定新的发展战略。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电力行业在发电领域、输配电领域和售电领域的现状,结合电力行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可以得出电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发电领域,需要优化地区的电厂布局,加快火电厂改造,推广多能源用电,在满足地区用电的同时,充分发挥地区能源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在输配电领域,需要完善电网构建,建设坚强电网;采用新技术,提高电网输配电能力;发展智能电网,加快电网一体化建设。在售电领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