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95)
2023(14555)
2022(12756)
2021(11846)
2020(9878)
2019(22140)
2018(22203)
2017(42713)
2016(23302)
2015(25731)
2014(25076)
2013(24515)
2012(22255)
2011(19930)
2010(19702)
2009(17736)
2008(16601)
2007(14219)
2006(12320)
2005(10460)
作者
(64908)
(53832)
(53650)
(50948)
(34118)
(25989)
(24326)
(21285)
(20556)
(18867)
(18667)
(17999)
(16917)
(16736)
(16706)
(16299)
(16292)
(16104)
(15512)
(15208)
(13432)
(13059)
(12855)
(12248)
(12166)
(11886)
(11854)
(11848)
(10714)
(10652)
学科
(89931)
经济(89843)
管理(63708)
(57197)
(46933)
企业(46933)
方法(39194)
数学(33968)
数学方法(33522)
(24502)
地方(23101)
中国(22625)
(21912)
业经(20824)
(20040)
环境(18159)
农业(16620)
(16283)
贸易(16274)
(15724)
(15409)
理论(14809)
(14164)
(13294)
技术(13251)
(12711)
财务(12644)
财务管理(12624)
地方经济(12284)
(12164)
机构
学院(313467)
大学(312154)
管理(124916)
(117750)
经济(114933)
理学(108968)
理学院(107695)
管理学(105623)
管理学院(105091)
研究(104530)
中国(75484)
科学(68955)
(66037)
(52078)
(51481)
(50964)
业大(49052)
研究所(48101)
中心(48035)
(45529)
(44211)
师范(43816)
财经(42107)
北京(40947)
农业(39935)
(39109)
(38235)
(37159)
师范大学(35527)
技术(34000)
基金
项目(226406)
科学(178788)
研究(164458)
基金(163583)
(143230)
国家(142111)
科学基金(122453)
社会(102058)
社会科(96577)
社会科学(96551)
(91218)
基金项目(88353)
自然(81616)
自然科(79671)
自然科学(79653)
自然科学基金(78160)
(76064)
教育(74902)
编号(68185)
资助(65932)
成果(53240)
重点(51273)
(49415)
(48285)
(47064)
课题(46527)
创新(43887)
科研(43659)
计划(41469)
项目编号(41377)
期刊
(126372)
经济(126372)
研究(86980)
中国(56166)
学报(50893)
科学(47547)
(45586)
管理(43037)
大学(37662)
(36246)
教育(36112)
学学(35437)
农业(32235)
技术(26649)
业经(22922)
(22286)
金融(22286)
经济研究(19896)
财经(18409)
图书(17960)
资源(16806)
(16386)
科技(16249)
问题(15867)
(15574)
理论(14830)
(14490)
技术经济(14188)
商业(14054)
实践(13860)
共检索到4410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海小辉   湛星星   王许  
目前我国碳排放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碳排放基数大,二是各省份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差异大,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及碳排放结构呈现空间异质性特征。为厘清各省份碳排放的空间关系,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空间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我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心省份有所增加,线条更加密集,结构呈复杂化发展态势,网络结构趋向稳定;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经济发达省份组成核心省域,经济欠发达省份组成边缘省域,二者之间相互溢出和接收,网络结构呈现“核心-边缘”态势;2021年碳排放网络区域可分为“净受益板块”“经纪人板块”“净溢出板块”;2008—2021年,部分板块在样本期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重组,成员在板块间发生转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付伟   胡乐祥   罗明灿   陈建成  
[目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对推动农业低碳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2012-2021年西部地区12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从作物种植、牲畜养殖和农业物资投入3类碳源对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再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测算出的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进行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结果分析。[结果](1)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上升-下降-上升趋势;(2)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整体特征相对稳定并且各省份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不断增强;(3)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由四川、西藏、青海和宁夏变为四川、西藏、青海和新疆。[结论]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影响要素间的关联作用不断增强,得出提高农地利用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碳排放,从而为西部地区进行碳减排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俞洁   张勇   李清瑶  
基于长三角41个城市数据,以引力模型构建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识别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机制。结果发现:(1)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日益密切,网络复杂性和稳定性日益提升,但仍存在较大合作潜力;(2)安徽和江苏北部城市构成净溢出板块,上海和江苏南部城市构成净受益板块,省际交界地带和浙江省内城市构成经纪人板块,板块间存在较多双向溢出渠道,且板块内存在“俱乐部”集聚现象;(3)“经纪人”连接结构和核心节点主导连接结构在网络演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网络演化由链式结构驱动向闭合式结构驱动发展,但城市间以邻为壑的发展策略阻碍了合作减排;(4)互惠性等内生结构有助于网络的形成,对外开放等行为者—关系能力则需通过市场调节等四种机制来促进网络演化,该网络的演化兼具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特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苗   刘璇   彭山桂   张玉臻   陈银蓉   文兰娇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我国省域层面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的协同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非参数SBM效率测算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结果:(1)2002—2019年中国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波浪式下降,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样本研究期内形成了以京、沪、苏、浙为核心点的复杂但相对稳定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东部发达省份在信息资源、权力、声望及影响方面优势明显,省域之间等级结构呈现强化趋势;(3)净受益板块和经纪人板块成员为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发达省份,双向溢出板块成员主要位于东北、津冀、黄河中下游地区,净溢出板块成员主要为长江中下游、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中西部欠发达省份;(4)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是地理邻近、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化等因素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资源禀赋差异、市场机制调节、政府宏观调控和信息技术进步为主要驱动机制。研究结论: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对于协同提升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以促进高质量发展和践行“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帅  袁长伟  赵小曼  
基于中国29个省域1996、2005和2014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及公路交通网,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空间异质性、凝聚子类、中介性等角度分析中国29个省域的网络结构演变、空间分布及聚集特征、中介性及角色。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上看,1996—2014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关联网络密度不断提升,网络结构呈现复杂化态势,同时碳排放关联强度存在明显差异性;(2)通过交通运输碳排放网络TOP1、TOP5、TOP10及凝聚子类分析发现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大体可以分为6大区域: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及华中华东部分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北方地区、西北部分地区;(3)在不同的区域中,不同省份扮演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贵州、广东、湖北等省份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与区域内部省份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关联特性,扮演着"中间人"角色,其余省份主要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特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瑞媛   周晓唯  
文章运用脱钩模型测度了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与碳排放脱钩水平,并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了数字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结果发现:全国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以弱脱钩为主,东部地区省份脱钩的稳定性优于中西部地区省份,西部地区省份脱钩的内部差异最大;数字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的空间关联网络连通可达,网络联系、网络密度和稳定性趋于下降,网络结构等级逐渐被打破;上海和江苏等省份不仅处于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还承担“中心行动者”和“桥梁”的角色;各板块在空间关联网络中呈现显著的梯度性,板块内部存在明显的“俱乐部”现象,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资源要素向环渤海和东南沿海地区流动,整体上表现出显著的马太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童磊  王运鹏  
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碳减排成为现阶段共识。测算2007-2018年中国省域碳排放量,构建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同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对省域碳排放的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省份在碳排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关系,2007年以来网络形态较为稳定并具有典型的网络结构特征;江苏省作为发达省份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选取的省份共分为四个板块,碳排放关联网络中各板块联系紧密,"全国一盘棋"的联动效应愈加明显;同时地理位置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碳排放的溢出效应。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桂河  李静  尚梦媛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更应重视农业领域的碳排放问题。基于农地利用、农田土壤、水稻种植和畜牧养殖四大类农业碳排放源,测算分析了宁夏2000—2019年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运用Kaya恒等式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驱动机理,并进一步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表明:1)2000—2019年宁夏农业碳排放量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但增速逐渐趋缓;2)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劳动力因素对碳排放具有负向驱动作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因素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其中,农业生产效率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强;3)2000—2019年宁夏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特征以负脱钩为主,增长连接和强脱钩的脱钩特性次之。总体来看,宁夏农业经济增速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农业碳减排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桂河  李静  尚梦媛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更应重视农业领域的碳排放问题。基于农地利用、农田土壤、水稻种植和畜牧养殖四大类农业碳排放源,测算分析了宁夏2000—2019年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运用Kaya恒等式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驱动机理,并进一步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表明:1)2000—2019年宁夏农业碳排放量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但增速逐渐趋缓;2)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劳动力因素对碳排放具有负向驱动作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因素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正向驱动作用,其中,农业生产效率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强;3)2000—2019年宁夏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特征以负脱钩为主,增长连接和强脱钩的脱钩特性次之。总体来看,宁夏农业经济增速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农业碳减排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吉雪强  刘慧敏  张跃松  
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研究对于区域土地利用协同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测算省际土地利用碳排放,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过程,应用QAP回归分析法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驱动因素进行动态分析。研究发现:(1)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具有空间网络特征,研究过程中,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关联性和稳定性整体增强。(2)东部沿海省市在空间关联网络中长期处于核心位置,西北与东北地区长期处于边缘位置,随着经济发展,中部与西部地区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作用逐渐加强。(3)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所在板块是空间关联网络中要素的主要溢出方,东部沿海省市所在板块是要素的主要受益方。(4)地理空间邻近性、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创新水平、能源消费结构、林地比重、产业结构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建议土地利用减排政策设计时重视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及其特征的可能影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宏伟  易丹辉  
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从区域层面构建了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扩展STIRPAT模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区域工业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同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区域工业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时空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区域间工业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驱动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影响碳排放,除能源强度、能源价格、对外开放因素外,其他影响因素均表现出显著性。因此,要实现区域工业碳减排,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工业空间相关性、异质性和外溢性,适当扩大低碳工业投资规模,完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有效规划...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黄颖利  娄国祎  么甲滨  
研究碳排放约束下生态资本效率及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我国省域生态资本运营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能源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约束,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省域生态资本效率进行测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碳排放约束下省域生态资本效率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资本效率均值地区分布总体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格局,以江苏、山东、广东、浙江为代表的东部省份在生态资本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传导机制中处于控制枢纽地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科技水平、地理空间邻接关系对现阶段生态资本效率网络结构特征及传导强度有显著影响。为提高生态资本效率,各地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发挥空间枢纽中心节点优势,加强跨区域合作。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立成  程发新  李群  
准确把握区域碳排放转移的空间转移特征,明确其经济溢出效应是引导区域碳排放合理转移的基础。以中国省际区域为研究对象,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分别测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总量及碳排放转出总量;通过构建基于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的空间权重矩阵,综合运用Moran’s I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碳排放转移总量均较大,其中碳排放转入总量大于碳排放转出总量,东部及中部较发达地区均具有正的净转移特征;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和碳排放转出的Moran’s I指数分别为0.17和0.14,表明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在整...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汪克亮  赵斌  
数字金融作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能够通过提高区域创新水平进而深刻影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效率,最终作用于生态环境。本文在梳理数字金融对能源效率的理论机制基础上,基于2011-2018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是数字金融影响能源效率提升的重要传导机制;第二,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对不同分位数处的能源效率存在不同异质性影响,能源效率对邻近地区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金融与区域创新对邻近地区能源效率的提升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一是要加强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要加快我国自主创新进程,以创新驱动我国能源效率的提升;三是要充分借助数字金融的发展以促进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同时借助科技创新进一步促进数字金融发展,逐步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夕宝  余景波  宋燕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高职院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逐渐成为教育界应该思考的命题。“双碳”目标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表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问题,文章提出高职院校育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对策建议:宏观层面是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优化高职育人外部环境;中观层面是学校要积极作为,努力补齐内部育人“短板”;微观层面是提升师生综合素养,提高服务“双碳”目标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