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81)
2023(9303)
2022(7537)
2021(6394)
2020(4959)
2019(11193)
2018(10832)
2017(20304)
2016(11040)
2015(12106)
2014(12202)
2013(12318)
2012(12002)
2011(10956)
2010(11077)
2009(9856)
2008(9565)
2007(8783)
2006(8055)
2005(7582)
作者
(33833)
(28171)
(27992)
(26353)
(17606)
(13370)
(12588)
(10970)
(10711)
(10121)
(9719)
(9327)
(9026)
(9012)
(8861)
(8712)
(8431)
(8117)
(8108)
(8043)
(7163)
(6987)
(6837)
(6383)
(6381)
(6367)
(6257)
(6230)
(5712)
(5679)
学科
(58079)
经济(58039)
管理(32478)
(29667)
(22245)
企业(22245)
地方(20812)
中国(19126)
(16427)
环境(16018)
方法(15097)
业经(15060)
地方经济(12383)
数学(12312)
数学方法(12198)
(11576)
产业(11502)
农业(11370)
(11331)
技术(9927)
(9858)
金融(9858)
(9680)
贸易(9669)
(9450)
银行(9433)
(9280)
(9272)
(9080)
(8948)
机构
学院(162287)
大学(157662)
(72551)
经济(71140)
研究(63792)
管理(59599)
理学(49795)
理学院(49217)
管理学(48505)
管理学院(48214)
中国(47162)
科学(37483)
(35309)
(32675)
(30220)
研究所(29384)
(29081)
中心(28201)
(26613)
业大(23785)
(23518)
财经(23123)
北京(23053)
(22878)
师范(22641)
农业(22440)
经济学(21557)
(21400)
(20749)
(20099)
基金
项目(105206)
科学(83513)
研究(79338)
基金(73713)
(64294)
国家(63762)
科学基金(54492)
社会(50982)
社会科(48651)
社会科学(48643)
(44437)
基金项目(38597)
(36064)
教育(34818)
自然(33028)
自然科(32204)
自然科学(32200)
自然科学基金(31604)
编号(31399)
(31116)
资助(29197)
发展(25550)
(25081)
成果(24772)
重点(24699)
课题(23715)
(22701)
(21970)
创新(21286)
国家社会(21091)
期刊
(90045)
经济(90045)
研究(52556)
中国(39600)
(28220)
管理(24628)
科学(23031)
学报(22967)
(21148)
教育(20929)
农业(19709)
(17622)
金融(17622)
大学(17542)
业经(16786)
学学(16467)
技术(15798)
经济研究(14307)
问题(11741)
财经(10982)
(10816)
(9740)
技术经济(8944)
(8893)
商业(8750)
科技(8560)
世界(8450)
国际(8142)
资源(7950)
(7850)
共检索到2650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眉  
伴随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时代的来临,以“搭建绿色可持续性产业体系”为目标,低碳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共同促进产业革命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核心,担负起加速粗放型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担,而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终将引起工业应用的颠覆性转变。现如今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明确,处在高碳发展水准的资源型城市和相关企业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低碳的巨大压力。因此,在“双碳”目标管束下,探寻搭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葛万军  
近年来许多国家对进口产品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一些发达国家消费者已表现出热衷于购买环境无害产品的绿色消费新动向,并且未来欧美必然还会对碳排放限制相对宽松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电气产业加快绿色制造体系打造,可以促使零碳排放或者低碳排放的产品碳足迹等目标的提前达成,可以为电气企业消除国际贸易壁垒,有力地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电气产品畅销全球获取通行证。从成本角度来看,近年来电气产业原材料、人工、能耗等成本不断上涨,通过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可以提高产业资源利用率,降低制造成本,获取竞争优势。因此,绿色制造将是电气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全国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乐清电气产业集群为例,进行电气行业现状和背景调研,进行原因梳理分析,提出了政企行三方协同,助推电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措施。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庆  
利用2014—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究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综合影响、作用机制与结构性差异。研究表明,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绿色低碳发展通过生产力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的传导作用来实现农民工的高质量就业;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低技能、东部农民工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从长期来看,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呈现边际递增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建议应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以充分发挥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珺  邹乔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绿色转型成为流通行业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在“双碳”视角下,构建涵盖投入、产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环境保护5个维度的绿色转型指标体系,测度选取的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物流业绿色转型水平,并基于2009-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检验物流业绿色转型对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物流业绿色转型可正向推动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东中部地区物流业绿色转型显著驱动流通业高质量发展,西部地区促进作用不显著。针对上述研究,文章从强化绿色物流法制环境建设、加快物流绿色化发展、打造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社会氛围提出政策启示,以期加速物流业绿色转型与流通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凯  陆玉梅  陆海曙  
绿色建筑节能减排低碳的内涵特征符合双碳目标的方向,然而当前社会主体参与度、接受度并不高。在梳理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探究双碳目标与绿色建筑的逻辑关联,分析绿色建筑存在的现实困境后,提出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媛  
“双碳”目标是新时期乃至今后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与双碳目标的契合进程,以实现“双碳”为目标,以人民健康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政策体系为支撑,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新型方式,优化绿色金融资金的投资结构,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路径。文章结合钻石模型分析得出我国绿色金融产业在绿色信息披露制度、绿色标准体系、绿色金融产品结构、绿色主体合作意识以及碳市场上还存在一定缺陷,为实现低碳目标促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应当制定统一的绿色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信息披露制度,提升应对外部环境风险能力。强化生产要素投入,加大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完善碳市场监管机制,构建“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系统安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帅龙   孙培蕾  
文章基于2006—2019年我国25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度碳排放约束下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运用多期双重差分(DID)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文明城市评选对GTFP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文明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城市GTFP,促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安慰剂检验后仍成立。在纳入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创新型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政策因素后,文明城市评选对GTFP的提升作用有所下降,但是其政策效应依然显著。机制检验发现,文明城市评选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城市GTFP,达到减污降碳的效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小婷   李敏  
文章选取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绿色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赋能效应。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绿色技术创新可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继而促进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在中部地区和绿色金融发达地区更为明显。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绿色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双重门槛效应,伴随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跨过不同门槛值,绿色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边际递增态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炳军  曹斌  周方  
构建创新生态共生系统对转型背景下实现“双碳”目标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基于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框架,测度了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程度,并通过面板Tobit模型以及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并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产生作用;绿色技术创新对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非线性影响,呈现“显著抑制—显著促进”的演变过程;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效应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于东部及污染程度低的地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沈世铭  许睿  陈非儿  
基于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和达古姆(Dagum)基尼系数研究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动态演化趋势、地区差异及来源,使用变异系数法等方法检验其σ收敛与β收敛特征。研究显示,2010—2020年我国整体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四个地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差异明显,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空间分布呈现显著非均衡特征和渐进式演化形态,空间集聚性显著;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及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个地区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偏离平均水平幅度并未随时间推移有所降低;在控制其他因素前提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明显收敛为同等水平;在考虑多因素差异化条件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较低地区增速明显超过较高地区。鉴于此,我国应激活各地发展动能,加速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优化相关政策体系,助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行全面集约战略,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以期为制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转型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来红  
<正>核心提示本文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浙江省嘉善片区为例,从总体思路、实施路径两个层面,探索“三生”统筹与“四位一体”的新型生态绿色低碳国土空间格局,推动江南水乡高质量发展,以期为全国县域层面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生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科  熊子怡  黄细嘉  
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绿色”和“金融”双重属性,其发行能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目前较少有学者研究。文章从宏观视角对绿色债券的碳减排效应及其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验证了绿色债券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绿色债券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并且该效应在金融市场化程度较高和环境规制力度较弱的地区更明显,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一方面,绿色债券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升了环保投资水平;另一方面,发行绿色债券有助于提高发行主体的社会关注度,从而促进其更好地履行环境社会责任。(3)进一步检验发现,绿色债券有助于提高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的研究不仅证实了绿色债券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与加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云燕   孙润  
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增长,还要考虑对环境和气候造成的不利影响。数字经济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绿色创新助力。有别于以往相关研究,以“双碳”目标为视角,建立考虑污染物和CO2排放因素的有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计算各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率,通过建立基准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在其中的中介效应以及地区异质性。结果发现:样本区间内,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广东省的两种经济水平得分均较高;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数字经济增长1个单位则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率增长0.534个单位;数字经济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驱动因素,而且能够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进一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为0.064,占总效应的9.668%;西部比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大,中部和东北地区的数字经济促进效果不显著。因此,中国应发展更多的数字技术、继续推进数字经济进程,通过开放信息和技术共享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在各地区的充分流动,且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数字经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任洁  
碳达峰与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战略是中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我国力争于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努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是旅游业整体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从自然环境层面来看,实现“双碳”目标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环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韧性;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双碳”战略的实施可以推动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等旅游形式发展,丰富旅游产业的生产形式与营收类型,助力旅游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彩芳  张菁  
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效用模型,实证检验“双碳”目标下流通产业发展对绿色经济的赋能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在不考虑碳排放的前提下,流通产业发展对绿色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将碳排放纳入到两者关系的分析框架后,流通产业发展的绿色赋能效应出现质的变化。第二,在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时,流通产业发展对绿色经济的赋能效应显著;随着碳排放的增加,其绿色赋能效应表现为短期的衰减。文章最后提出要加强新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现代绿色流通的管理模式创新、重视现代流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及促进流通企业的绿色发展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