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45)
- 2023(9387)
- 2022(7896)
- 2021(6848)
- 2020(5485)
- 2019(12332)
- 2018(11858)
- 2017(22747)
- 2016(12025)
- 2015(13143)
- 2014(13187)
- 2013(13363)
- 2012(12513)
- 2011(11698)
- 2010(11985)
- 2009(11053)
- 2008(10409)
- 2007(9244)
- 2006(8704)
- 2005(7669)
- 学科
- 济(80338)
- 经济(80275)
- 管理(39979)
- 业(28499)
- 方法(25518)
- 环境(23009)
- 企(22937)
- 企业(22937)
- 地方(22674)
- 数学(21727)
- 数学方法(21616)
- 中国(17424)
- 学(17109)
- 农(14070)
- 地方经济(13896)
- 业经(13827)
- 划(13303)
- 财(11584)
- 资源(10754)
- 生态(10277)
- 经济学(10159)
- 农业(10147)
- 发(10072)
- 和(9934)
- 规划(9164)
- 环境规划(8888)
- 制(8704)
- 理论(8110)
- 产业(7980)
- 融(7753)
- 机构
- 学院(187849)
- 大学(184638)
- 济(88567)
- 经济(86904)
- 管理(71265)
- 研究(69427)
- 理学(61507)
- 理学院(60691)
- 管理学(59860)
- 管理学院(59513)
- 中国(49932)
- 科学(42753)
- 京(39675)
- 财(36370)
- 所(34765)
- 江(32924)
- 研究所(31900)
- 中心(30213)
- 财经(29533)
- 经济学(28490)
- 农(26995)
- 经(26584)
- 范(25763)
- 院(25669)
- 业大(25556)
- 师范(25544)
- 经济学院(25405)
- 北京(24045)
- 州(22415)
- 科学院(22017)
- 基金
- 项目(128275)
- 科学(103410)
- 基金(96114)
- 研究(90316)
- 家(84370)
- 国家(83782)
- 科学基金(72979)
- 社会(62914)
- 社会科(59866)
- 社会科学(59851)
- 基金项目(52254)
- 省(51061)
- 自然(47004)
- 自然科(45735)
- 自然科学(45727)
- 自然科学基金(44859)
- 划(41633)
- 资助(38658)
- 教育(38524)
- 编号(32676)
- 发(30563)
- 重点(29589)
- 部(27679)
- 国家社会(26965)
- 创(25762)
- 发展(24897)
- 展(24551)
- 创新(24268)
- 科研(24035)
- 人文(23750)
共检索到277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媛媛 张瑞 顾江 罗维聪
生态福利绩效反映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探究生态福利绩效变化产生的经济—环境效应对于协同推进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福祉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测度200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基础上,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双碳”目标下生态福利绩效的经济—环境效应及其效应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效应,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研究区生态福利绩效的经济效应呈现阶段性特征,生态福利绩效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逐渐增强。2005—2012年,生态福利绩效主要表现出经济抑制效应,而在2013—2020年,生态福利绩效的经济促进效应开始显现。(3)研究区生态福利绩效的环境效应呈现阶段性特征,碳减排效应表现出强化趋势。生态福利绩效对人均碳排放量产生的效应从增加向降低效应转变,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效应则进一步增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雅杰 马明 许刚
综合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ESDA-GIS多种方法,在充分考虑传统经济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尝试引入经济发展生态成本指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成本的空间匹配及演化模式。研究表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低聚集特征明显,空间极化现象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生态成本空间集聚现象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且呈现出高高集聚减少、低低集聚增多的现象,生态成本消耗有所改善;2001~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生态成本表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差异化空间格局,呈现出由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低生态成本过渡到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高生态成本,进而发展到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低生态成...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宋德勇 胡赓
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想实现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竞争优势,必须先分析其内在的差异。研究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就是整合城市群内部资源,促进城市群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与必要环节。本文综合运用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锡尔系数测度了2005~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以及三大子城市群内部与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内三大子城市群间的经济差异较为明显,但在逐步缩小;三大子城市群中的长株潭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经济差异在扩大,成为总体差异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最后,本文依据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差异测度结果,分析了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多中心多节点的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仇怡 郑泽 吴建军
选取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城市创新效率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整体呈波动变化趋势,各城市创新效率差异明显,其中南昌、武汉、宜昌、荆州和长沙等城市创新效率相对较高,景德镇、鹰潭、新余、孝感、岳阳和常德等城市相对较低;(2)城市创新效率空间格局总体呈现以武汉为核心、南昌和长沙为重要创新节点,向周围城市逐渐递减的特征,其中高效率地区由西向东演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较高效率地区由分散布局转向相对集中分布,中效率地区集中成片分布,而低效率地区散落式分布且有减少趋势;(3)城市创新效率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对关联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形成“涓滴效应”;(4)地区经济发展、教育支持和交通水平对城市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外开放有负效应,市场结构、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能促进本城市创新效率提升,但对关联城市有负向溢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对本城市创新效率有阻碍作用,但能促进关联城市创新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牛雄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城市和城市群来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沿海主要城市逐步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城市群渐次形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从珠三角起步,长三角、京津冀三大核心城市群先后形成,成渝城市群快速崛起,实际上构成了目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四个核心区和增长极。20世纪90年代后期,省会城市快速发展以及随之而起的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如关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能生 王玉泽 彭郁 李建明
基于200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了城市群内历年各城市的生态效率,并分析了其时空差异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态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整体水平较低;城市群内部四大城市圈(群/带)的生态效率存在不平衡性,武汉城市圈的平均生态效率最高,环鄱阳湖城市群次之,环长株潭城市群再次,襄荆宜城市带最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生态效率的发展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城市之间的生态效率呈现出空间负相关性,且部分地区存在"污染俱乐部"现象。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态效率需要城市间的有效合作和协同行动,应该统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环境规制,健全城市群统一的生态补偿机制,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改变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等。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生态效率 协同提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孙克
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2003—2014年面板数据,基于变异系数、泰勒指数、位序规模理论和空间杜宾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差异特征和溢出效应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1) 2003—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差异波动较大,具有扩大趋势,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带内差异,且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都呈现扩大趋势;(2)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理论,其规模分布有从分散均衡型向集中型转变的趋势,且理想规模数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显著的虹吸效应,在0~250 km范围内影响最大;(4)制造业发展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积极影响,而工资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对其则为显著消极影响;(5)周边地区人口规模和制造业发展水平对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消极影响,而周边地区信息化水平对其则为显著积极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克 聂坚 游细斌 陈永林
采用城市相对专业化指数、城市间相对专业化指数、行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和集聚指数等4个指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003—2014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分工水平和集聚程度进行测算,然后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程度总体较低,南昌、武汉和长沙这3个区域中心城市在该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分工体系中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每个城市一般都有13个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相对专业化程度较高;城市之间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专业化指数较低,彼此间专业化分工特征不明显,产业同构现象比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6个城市为例,构建了经济发展、城市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度模型评估了36个城市2011~2013年的耦合度,并利用GIS技术分析系统的得分与耦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6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比较相似,三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存在显著性的地区差异。36个城市生态环境得分均值很高,城市之间差异很小。从耦合度的空间分布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明显存在3个高耦合度的聚集区域,即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南昌(含鄂州、黄石和九江)城市带和鄂北4市,即十堰、襄阳、宜昌和荆门。最后,36个城市之间耦合度的差异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琳杰 崔海洋
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维度分析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运用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1997~2016年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相较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碳减排的效果更好,长江中游城市群GDP增长是目前城市碳排放增加的首要因素,长江中游城市群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会导致该区域碳排放量的增加。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最新地域空间范围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差作为衡量地区绝对差异的指标,变异系数用于衡量相对差异的变化,选用Moran’s I模型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用以验证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模式和分布态势。以Moran散点图、LISA聚集地图进行局域自相关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间旅游经济发展相对差距在显著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缓慢扩大。子城市群内旅游发展差异明显,子城市群间旅游发展差异不明显。旅游极化效应明显,旅游发展的轴—辐网络效应不突出,旅游增长极的辐射作用不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有一定的集聚趋势,但目前尚不明显。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差异 空间自相关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文余源
基于扩展Solow增长框架,本文采用空间Durbin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40个城市2001-2012年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发现:人力资本和FDI对所在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其中FDI的效应有增强趋势,但二者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控制空间效应后,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增长依然具有β条件收敛趋势,但收敛速度较慢;城市间增长存在显著的且随时间增强的空间竞争效应即负的空间外部性,FDI的进入加剧了这一效应;劳动力增长对本地城市增长影响不显著,但存在正向空间外部性。上述发现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政策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勇 刘军
通过对产业生态化、生态效率内涵关系的梳理,以生态效率作为测度产业生态化程度的指标,构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0—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34个城市各相关指标进行了处理,然后将新的投入产出数据代入DEA模型当中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了评价。研究结论显示:1使用PCA-DEA方法评价得出的产业生态化效率结果较直接使用DEA方法更为科学;22010—2012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先上升后下降,但是纯技术效率一直处于改进状态;3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生态化效率的无效性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低下,尤其是产业规模不在最优状态。最后,提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生态化效率改进建议。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产业生态化 生态效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邝嫦娥 李文意
基于2005—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面板数据,从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影响机理出发,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环境规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正式、非正式环境规制和绿色经济效率在空间上均存在正相关关联性。(2)正式、非正式环境规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影响,环境规制能提升邻近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区域上,正式、非正式环境规制对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3)研发投入和经济发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地区开放程度具有显著负相关影响,固定资产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凌翔 张臣刚 卢静 杨璐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为基于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下的土地供应政策改革提供思路。研究方法: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经济空间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度土地供应结构对本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以及在城市之间表现出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1)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相关性不强,三省内部,仅湖北省地级市表现出较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土地供应结构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空间外溢性且在用地类型上存在差异;(3)增量建设用地供应量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提高的直接效应最显著,工矿仓储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供应量的间接效应显著。研究结论:要进一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升级,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