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39)
- 2023(3198)
- 2022(2562)
- 2021(2196)
- 2020(1718)
- 2019(4055)
- 2018(4106)
- 2017(7430)
- 2016(4373)
- 2015(4880)
- 2014(4993)
- 2013(5195)
- 2012(4544)
- 2011(3997)
- 2010(4008)
- 2009(3410)
- 2008(3743)
- 2007(3653)
- 2006(3367)
- 2005(3121)
- 学科
- 管理(28877)
- 企(18379)
- 企业(18379)
- 业(18159)
- 济(13080)
- 经济(13068)
- 财(8896)
- 环境(8746)
- 务(7354)
- 财务(7333)
- 财务管理(7312)
- 企业财务(6977)
- 划(6814)
- 方法(5698)
- 制(4626)
- 和(4608)
- 银(4223)
- 银行(4220)
- 学(4196)
- 数学(4123)
- 数学方法(4076)
- 策(3914)
- 资源(3858)
- 行(3779)
- 经营(3766)
- 业经(3664)
- 人事(3529)
- 人事管理(3529)
- 规划(3520)
- 环境规划(3432)
- 机构
- 学院(56939)
- 大学(56443)
- 管理(26845)
- 济(21171)
- 理学(20546)
- 经济(20500)
- 理学院(20345)
- 管理学(20175)
- 管理学院(20031)
- 中国(16375)
- 研究(15842)
- 财(13825)
- 京(12654)
- 江(10382)
- 财经(9440)
- 科学(9261)
- 中心(8622)
- 经(8443)
- 州(8322)
- 北京(8078)
- 公司(7878)
- 所(7864)
- 农(7248)
- 业大(7217)
- 省(7158)
- 财经大学(6913)
- 研究所(6744)
- 商学(6742)
- 商学院(6658)
- 技术(6247)
- 基金
- 项目(32798)
- 科学(25752)
- 研究(24687)
- 基金(23505)
- 家(20226)
- 国家(20059)
- 科学基金(17766)
- 社会(14452)
- 社会科(13774)
- 社会科学(13769)
- 省(13237)
- 基金项目(12333)
- 自然(12276)
- 自然科(11860)
- 自然科学(11859)
- 自然科学基金(11640)
- 教育(11396)
- 划(11071)
- 编号(10004)
- 资助(9670)
- 成果(7803)
- 重点(7391)
- 课题(7220)
- 部(7064)
- 创(6744)
- 发(6695)
- 科研(6512)
- 制(6380)
- 创新(6352)
- 项目编号(6334)
共检索到99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编者
“双碳”目标对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专题从碳资产管理角度介绍了财政新政策如何在企业中落地,以及跨国企业融入碳减排战略的经验借鉴等,详解企业应如何增强碳资产管理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碳资产管理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陈江宁 夏苇 刘晟铭 刘慧君
中国提出"30·60"的"双碳"目标,这一承诺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是生活生产方式、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系统性的变革,是技术创新、投资理念和配套制度的变革。一方面发展必然带来碳排放,另一方面时间短、任务重,有效实施并非容易的事。因此,需要深入思考在制订"双碳"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前提下,资产视角下的运营和结合乡村振兴的创新投资模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晓春 吴子珺 孙群 周瑛
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碳排放政策体系的保障,因此分析中国碳排放政策,对于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加快建立健全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通过采用文本挖掘的方式构建了中国碳排放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PMC指数模型,对中国碳排放“1+N”政策体系中的代表性减碳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政策样本的PMC指数均值为6.38,整体处于可接受状态;碳排放政策样本中的完美政策与不良政策最少,可接受政策最多,优秀政策次之;各项政策在政策时效、作用层面和政策功能方面表现较好,但存在政策激励不足、发布机构单一和公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期刊] 改革
[作者]
毛涛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碳排放大户的工业领域应加快低碳转型步伐,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有效路径。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用行政、市场、社会化管制措施,中国营造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业低碳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存在认识偏差、制度体系不健全、部分领域积重难返等问题,还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深度挖掘企业减碳潜力。更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以正确的认识、健全的制度、重点的突破,加快工业低碳转型步伐。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供应链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陈瑞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目前“双碳”目标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时代特色,基于“双碳”战略目标,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行探析,从总体思路、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展现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培养学生树立绿色环保、降本增效、物流强国的意识。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朱保成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和落实,对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各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企业也应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积极作为,为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低碳转型做出积极贡献。肩负新的绿色发展使命,国有企业如何制定相应的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如何做好绿色投融资以及碳资产管理工作、如何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都值得每一位财务工作者深入思考与探索。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江深哲 杜浩锋 徐铭梽
本文构建并校准了一个包含内生能源与产业结构的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中国能源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以及其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能源生产技术的进步通过改变各产业的生产成本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而产业结构转型从能源需求侧减少了高排放化石能源的使用。结果显示,2009~2020年宏观产业结构转型推动了能源结构的转变并显著降低了碳排放量,其累计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2020年中国年排放量的10%。同时,本文求解了“双碳”目标下最大化居民福利的碳税安排,发现内生税率随经济增长而快速上升,具有显著的发展阶段依赖性。在发展阶段早期实行较低的碳税税率可以维持更高的资本回报率,有利于资本积累、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宏海 熊文娟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经济社会的系统性革命,将推动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绿色低碳将成为我国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双碳”目标下的碳减排路径分析
关键词:
绿色转型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欧阳振益 谢花林 乐文年
本文基于“双碳”视角,结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建立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的生态农产品供给、生态修复与价值提升、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
生态产品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张宝
碳税作为针对碳排放征收的税,在推进“双碳”目标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对于碳定价采取碳税还是碳排放权交易、税种设置是采取独立税还是融入税、碳税定位上属于一般税还是特定目的税等三大关系,还存在不少争议。由于这三大关系决定着碳税开征的必要性、实施路径和税制设计,是碳税制度构建的基础性和前提性问题,亟须厘清,以为碳税开征奠定理论基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亚飞 刘静
数字贸易是数字技术与贸易融合的时代产物及数字经济的重要形态,充分发挥数字贸易的碳减排效应,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研究同时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端”和“消费端”纳入数字贸易与碳排放分析框架,讨论数字贸易对碳减排的影响机制,基于2011至2020年中国30个省级样本数据及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贸易具有明显的碳减排效应,该效应在地区之间呈现出北方强于南方、中西部强于东部的异质性特征;生产端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贸易通过产出规模效应会削弱碳减排效应,而通过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增强碳减排效应;在消费端方面,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表现为碳减排增强效应,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表现为碳减排削弱效应。
关键词:
数字贸易 碳减排效应 动态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彦明 刘士显
在核算中国30个省份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基于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设计基准情景和“双碳”目标情景,区域差异化预测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发展趋势。研究显示,近15年来全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出高速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87.429百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916.999百万吨,平均增长率为5.9%;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呈现出空间集聚特点。在参考情景下,碳排放量在预测期内以约2%的速度持续增加,而“双碳”目标情景下碳排放量变化趋于稳定,但2030年前仍没有出现拐点。这表明在交通领域,中国降碳减排干预政策策略发挥一定作用,但低碳转型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吕伶俐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迅速,碳审计作为市场中的重要监督机制,理应为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绿色发展保驾护航。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碳审计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碳市场对碳审计的需求入手,分析碳审计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完善审计领域法律法规及准则、推进碳审计职业化建设、加快构建碳审计协同机制以及加大碳审计的外部监管力度等改进建议,以助推碳审计更好更快发展。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沈洪涛
“双碳”目标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碳信息披露是国际气候谈判、碳减排政策制定、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基础,也是碳金融定价以及碳风险评估的依据,同时还是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实现良性互动的桥梁。文章系统梳理了碳信息披露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际上代表性的碳信息披露标准,分析了我国重点企业的碳信息披露实践。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我国碳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并对推动“双碳”目标下我国碳信息披露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碳信息披露 ESG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稳海 武晓敏 赵桂玲
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研究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2008—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总维度还是分维度,绿色金融均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其中绿色投资的碳减排效应最大,绿色证券次之,绿色信贷最小;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具有中介作用,环境规制与金融市场化均增强了绿色金融碳减排效果;东部组、科技发达组和高耗能组相对中西部组、科技欠发达组和低耗能组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更为明显。因此,进一步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实现绿色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制定差异化绿色金融政策尤为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