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50)
2023(12844)
2022(10665)
2021(9380)
2020(7815)
2019(17104)
2018(16916)
2017(32284)
2016(17235)
2015(18239)
2014(17224)
2013(17230)
2012(15570)
2011(13602)
2010(13415)
2009(12373)
2008(12349)
2007(11167)
2006(9752)
2005(8662)
作者
(48994)
(41083)
(41071)
(38161)
(25812)
(19644)
(18094)
(15946)
(15408)
(14448)
(14011)
(13601)
(12927)
(12871)
(12657)
(12310)
(12299)
(12281)
(11731)
(11647)
(10373)
(9834)
(9670)
(9350)
(9129)
(9113)
(9081)
(8981)
(8185)
(8019)
学科
(82107)
(74776)
企业(74776)
(73728)
经济(73646)
管理(68952)
方法(32190)
业经(27546)
(25445)
(24792)
数学(24263)
数学方法(24079)
技术(19838)
(19032)
财务(19024)
财务管理(19011)
农业(18399)
企业财务(18028)
中国(17650)
环境(16244)
(15676)
(14575)
(14523)
技术管理(13696)
(13361)
(13347)
贸易(13338)
理论(13099)
(12876)
地方(12316)
机构
学院(243124)
大学(235904)
(105919)
经济(104327)
管理(101690)
理学(88413)
理学院(87614)
管理学(86523)
管理学院(86093)
研究(75567)
中国(59533)
(48083)
(48052)
(46782)
科学(46509)
业大(40146)
农业(38143)
财经(37605)
(37228)
(36595)
中心(34687)
(34304)
研究所(33938)
经济学(31601)
商学(29675)
商学院(29425)
北京(29178)
经济管理(28926)
经济学院(28707)
(28302)
基金
项目(166648)
科学(133784)
基金(123590)
研究(117813)
(109057)
国家(108092)
科学基金(94743)
社会(78995)
社会科(75240)
社会科学(75216)
(68204)
基金项目(66575)
自然(62418)
自然科(61112)
自然科学(61093)
自然科学基金(60114)
(55315)
教育(51286)
资助(47890)
编号(43839)
(42096)
(40595)
创新(38397)
重点(37336)
(37004)
(35573)
国家社会(33325)
科研(32029)
(31748)
成果(31562)
期刊
(116105)
经济(116105)
研究(65428)
中国(44726)
(44155)
管理(42954)
(38948)
学报(38254)
科学(36754)
农业(30160)
大学(29148)
学学(28375)
业经(22943)
技术(21544)
(21271)
金融(21271)
(19245)
经济研究(18948)
财经(18680)
(16198)
教育(15799)
技术经济(15194)
问题(14910)
科技(14165)
商业(13973)
现代(12508)
财会(11793)
(11673)
(11299)
(11295)
共检索到3508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艺  王耀  
“双碳”目标持续推进下,地方以产业集聚推动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继而提升绿色创新效率成为关键路径。立足于“双碳”发展目标,本文在分析流通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对二者关联展开实证探究。研究发现:流通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积极影响,但这一影响作用仅存在于全国整体层面与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影响效能并不突出。是以,应优化流通业集聚发展网络、加强流通企业绿色生态协同、建构绿色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由此渐进推动流通业集聚,提振绿色创新效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柴彦超  陈肖  
“双碳”目标下,环境责任履行成为流通企业获取核心竞争优势与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对居民绿色消费有积极影响。本文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以2009-2020年为研究时段,实证检验我国流通企业环境责任对居民绿色消费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显示,流通企业环境责任能够直接正向促进居民绿色消费;进一步检验发现,流通企业环境责任可通过绿色创新间接促进居民绿色消费,即存在“流通企业环境责任-绿色创新-居民绿色消费”的中介路径。据此,提出构建流通企业环境责任评价体系、优化绿色创新环境、完善绿色消费场景的相关建议,以助推居民绿色消费提质扩容。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郑夕玉  
“双碳”目标下我国流通业亟需绿色转型,而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流通企业实施绿色创新的新动能。因此,本研究以2012-2020年A股流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探讨数字经济与流通企业绿色创新表现之间的关系,同时检验产权性质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以期为我国流通业的绿色创新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流通企业的绿色创新表现;同时,与国有流通企业相较,数字经济对于非国有流通企业绿色创新表现的提升作用更强。最后,依据研究结果对数字经济如何推动流通企业绿色创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彩芳  张菁  
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效用模型,实证检验“双碳”目标下流通产业发展对绿色经济的赋能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在不考虑碳排放的前提下,流通产业发展对绿色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将碳排放纳入到两者关系的分析框架后,流通产业发展的绿色赋能效应出现质的变化。第二,在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时,流通产业发展对绿色经济的赋能效应显著;随着碳排放的增加,其绿色赋能效应表现为短期的衰减。文章最后提出要加强新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现代绿色流通的管理模式创新、重视现代流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及促进流通企业的绿色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晶梅   钟晴柔   张立岩  
绿色经济增长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根本保障,而产业集聚对于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及中国绿色经济收敛起到重要作用。论文将产业集聚分为专业化、无关多样化和相关多样化三种模式,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采用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中国绿色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显示:(1)专业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呈现上升趋势,无关多样化呈下降趋势。(2)产业集聚有助于推动绿色经济收敛,绿色纯技术效率为主要影响路径。(3)无关多样化集聚能够促进本地区绿色经济增长,相关多样化具有抑制作用;专业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4)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均促进了八大地区的绿色经济收敛,南部沿海、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收敛速度最快。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晶梅   钟晴柔   张立岩  
绿色经济增长是实现中国“双碳”目标的根本保障,而产业集聚对于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及中国绿色经济收敛起到重要作用。论文将产业集聚分为专业化、无关多样化和相关多样化三种模式,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采用2005—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中国绿色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显示:(1)专业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呈现上升趋势,无关多样化呈下降趋势。(2)产业集聚有助于推动绿色经济收敛,绿色纯技术效率为主要影响路径。(3)无关多样化集聚能够促进本地区绿色经济增长,相关多样化具有抑制作用;专业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4)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均促进了八大地区的绿色经济收敛,南部沿海、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收敛速度最快。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习平  庄金苑  
文章选取2005—2019年283个城市的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在其中所发挥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第一,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存在绿色技术创新门限效应,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低于4.9053时,环境规制不利于降低碳强度;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高于4.9053时,环境规制有利于降低碳强度。第二,从异质性检验来看,非省会城市和内陆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低于门限值时,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高于门限值时显著为负。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低于门限值时,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而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高于门限值时显著为负。而且在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中,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超过门限值时,环境规制的影响系数变大且均显著为负。第三,中国城市碳强度存在一定的“时间惯性”,呈现“雪球效应”,且各城市碳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关系和空间集聚性。环境规制存在负空间溢出效应,即邻近城市环境规制越严格,越有助于促进该城市碳强度下降。碳强度滞后一期的空间滞后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相邻城市前一期碳强度对该城市本期的碳强度有正向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媛瑞  
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成为促进流通业绿色高效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本文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研究绿色技术创新对区域流通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流通业效率提升,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绿色技术创新对中部地区流通业效率的驱动效应强于东部和西部;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区域流通业效率的过程中存在人力资本的双重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逐步增加,绿色技术创新对区域流通业效率的影响呈现出边际递增的特征;绿色技术创新对区域流通业效率的影响存在产业集聚的单门槛效应,当产业集聚水平跨过门槛值后,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学民  廖世明  任颋  
“双碳”目标对我国环境污染改善提出了更高要求。绿色资本储存(GCS)是世界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的重要探索方向。基于2005—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GCS的空间分布、集聚模式和演化特征,并以雾霾为例实证检验GCS对污染防治的空间影响。结果显示:GCS在全局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伴随着动态演化在局部形成明显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基于植树造林的GCS可以显著减轻雾霾污染;基于园林绿化的GCS并未发现其对缓解雾霾污染的积极作用;森林火灾等自然排放源和湿度、降雨、日照等不利气象条件一定程度掩盖了地区GCS的空气污染防治效果。因此,除了森林覆盖、人工造林携手共存“绿色资本”以外,还需要构建科学公平的大气污染治理评价体系来降低自然排放源、气象条件等客观因素干扰,以提高各地区各部门环境改善的积极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学民  廖世明  任颋  
“双碳”目标对我国环境污染改善提出了更高要求。绿色资本储存(GCS)是世界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的重要探索方向。基于2005—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GCS的空间分布、集聚模式和演化特征,并以雾霾为例实证检验GCS对污染防治的空间影响。结果显示:GCS在全局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伴随着动态演化在局部形成明显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基于植树造林的GCS可以显著减轻雾霾污染;基于园林绿化的GCS并未发现其对缓解雾霾污染的积极作用;森林火灾等自然排放源和湿度、降雨、日照等不利气象条件一定程度掩盖了地区GCS的空气污染防治效果。因此,除了森林覆盖、人工造林携手共存“绿色资本”以外,还需要构建科学公平的大气污染治理评价体系来降低自然排放源、气象条件等客观因素干扰,以提高各地区各部门环境改善的积极性。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永德   程悦   董淑兰  
文章以2016—2021年重污染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政治关联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政治关联对环境绩效有正向影响,且在东部发达地区、成长期企业影响更显著;政治关联对绿色创新有正向影响,绿色创新在政治关联对环境绩效的影响机制中发挥中介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曾经纬  李小红  宋鹏  
“双碳”目标对企业绿色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面向绿色技术颠覆和绿色技术轨道跨越的突破式绿色创新对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研究尚未充分关注到在“双碳”目标情境下如何触发企业开展突破式绿色创新的问题。为此,通过刺激-有机体-反应理论框架,结合287家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双碳”目标关注-企业双重感知-突破式绿色创新的影响机理,并分析知识权力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的实证结果表明:“双碳”目标关注正向影响企业突破式绿色创新,企业绿色创新使命感和市场绿色压力感知在两者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知识权力表现出差异化的调节作用,正向调节“双碳”目标关注与绿色创新使命感的关系,而负向调节“双碳”目标关注与市场绿色压力感知的关系。上述研究结论打开了“双碳”目标关注对突破式绿色创新影响机制的“黑箱”,为“双碳”目标下企业突破式绿色创新的触发提供了重要借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杰  赵燕  
基于“双碳”目标下创新转型及区域绿色协调共享发展的迫切要求,将绿色创新分为绿色科技研发和绿色成果转化两阶段,以我国30个省份2005—2020年的数据为基础,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及GML指数测度具有典型创新效应的高技术制造业的绿色创新效率,通过空间自相关性检验与空间计量方法研究高技术制造业的区域绿色创新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高技术制造业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均呈上升走势,成果转化阶段绿色创新效率相对较低;两阶段绿色创新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进步空间较大;高技术制造业两阶段绿色创新效率均表现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研究结论,从增强区域基础设施连接以扩大绿色技术辐射面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狄寒梅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热点地区之一,流通业发展迅猛,但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张势必会带来排放大、资源消耗多等问题。因此,在碳达峰目标下,提高流通业绿色发展效率无疑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本文选取环渤海地区157个城市的相关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技术变革与流通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理,以期为相关地方政府制定流通业发展新战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的流通企业聚集水平并不均衡,技术变革主要分布于少部分城市,且城市间创新能力差距悬殊。流通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的阶段性波动特征明显,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产业聚集对流通业绿色发展呈“U”型变化关系,即先抑制后促进,技术变革对流通业绿色发展存在促进作用,产业聚集可以通过技术变革这一中介来促进流通业绿色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丙泉  刘增果  王月  孟令奇  聂博洋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文章将绿色创新划分为绿色创新研发与绿色创新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在对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绿色创新效率测算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各阶段及整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创新效率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区域间绿色创新效率差异显著,整体呈东高西低的态势,多数省份重研发、轻转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有助于绿色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与整体效率的提升,但对绿色创新研发效率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者的协同集聚不利于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研发,但对中西部地区绿色创新成果转化具有正向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