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91)
- 2023(18147)
- 2022(15810)
- 2021(14657)
- 2020(12467)
- 2019(29036)
- 2018(29046)
- 2017(56110)
- 2016(30735)
- 2015(34926)
- 2014(35364)
- 2013(34950)
- 2012(32385)
- 2011(29506)
- 2010(29525)
- 2009(27362)
- 2008(27112)
- 2007(24232)
- 2006(21125)
- 2005(18685)
- 学科
- 济(128694)
- 经济(128553)
- 管理(88654)
- 业(83121)
- 企(68350)
- 企业(68350)
- 方法(61156)
- 数学(53170)
- 数学方法(52415)
- 农(34472)
- 中国(33228)
- 财(32046)
- 学(29476)
- 业经(27410)
- 地方(27289)
- 制(23280)
- 贸(23102)
- 贸易(23092)
- 农业(22964)
- 易(22390)
- 理论(21825)
- 环境(21745)
- 和(20801)
- 务(20138)
- 财务(20050)
- 财务管理(19996)
- 银(19345)
- 银行(19286)
- 企业财务(18910)
- 技术(18442)
- 机构
- 大学(450878)
- 学院(449558)
- 济(177230)
- 管理(175385)
- 经济(173188)
- 理学(151961)
- 理学院(150235)
- 研究(148773)
- 管理学(147333)
- 管理学院(146531)
- 中国(110412)
- 京(96120)
- 科学(95126)
- 财(81902)
- 所(75941)
- 农(75045)
- 研究所(69321)
- 业大(69174)
- 中心(68004)
- 财经(66025)
- 江(66005)
- 北京(60692)
- 范(60009)
- 经(59707)
- 师范(59438)
- 农业(59140)
- 院(54101)
- 州(53524)
- 经济学(53322)
- 财经大学(48876)
- 基金
- 项目(303474)
- 科学(236959)
- 研究(219229)
- 基金(217689)
- 家(190225)
- 国家(188691)
- 科学基金(160936)
- 社会(135401)
- 社会科(128147)
- 社会科学(128110)
- 省(120671)
- 基金项目(115483)
- 自然(106209)
- 自然科(103630)
- 自然科学(103601)
- 教育(101913)
- 自然科学基金(101676)
- 划(101346)
- 资助(91045)
- 编号(90604)
- 成果(73279)
- 重点(68582)
- 部(66496)
- 发(64975)
- 课题(62860)
- 创(61945)
- 科研(58511)
- 创新(57891)
- 教育部(56279)
- 大学(56124)
- 期刊
- 济(191445)
- 经济(191445)
- 研究(128333)
- 中国(80534)
- 学报(73318)
- 农(66856)
- 科学(66196)
- 财(62059)
- 管理(62035)
- 大学(54772)
- 学学(51569)
- 教育(49617)
- 农业(46092)
- 技术(40806)
- 融(35644)
- 金融(35644)
- 业经(32038)
- 财经(31382)
- 经济研究(30169)
- 经(26754)
- 问题(25537)
- 业(23455)
- 统计(23238)
- 图书(22727)
- 技术经济(22639)
- 理论(21645)
- 版(21326)
- 资源(20900)
- 科技(20888)
- 策(20687)
共检索到646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旷世芳 韩倩 陈凯 任畅翔 贺薪颖 曾鸣
在“双碳”目标要求下,我国碳排放量需进行合理控制。基于总量控制的省域碳排放目标设定是我国碳减排的实现途径之一。本文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对省域碳排放总量设定的影响,首先,基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因素构建碳排放额度分配指标体系。其次,依据我国近年来碳排放强度、经济总量计算得出2030年全国碳配额总量基础上,采用变异系数法与OWA法结合的综合赋权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总量进行设定。最后,基于我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30年各省份碳排放配额均相对提升,但提升幅度因经济、产业、能源等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各省区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制定“双碳”目标下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的配额分配方案;进行碳排放配额分配时,设定目标要预留空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路路 刘洁 张玉瑾
以低碳交通为背景,以城市低碳交通推行前、后期为节点,构建以居民信息完备度为界点的政府与居民初期最优均衡的动态博弈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为指标层的CM-CV组合赋权低碳综合评价体系,并以哈尔滨为例,动态测算2016—2021年低其碳综合效益指数和生态综合指数(ECI)。结果表明,低碳交通推行初期,无论居民处于何种信息状态,[{积极,不积极},参与]都是最优均衡;低碳化实施后期的所选年间,哈尔滨城市低碳建设各效益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且“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自然效益”,自然效益处于潜力发展期l;整体上哈尔滨的ECI<0.8,仍处于生态建设发展期,而分项中,大多指标评价结果小于标准现状值,与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相一致。最后,提出鼓励居民采取低碳选择、继续推行低碳投入,尤其是提升低碳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为生态文明建设及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的交通低碳区域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雷玉桃 张萱 彭文祥
基于“30·60”双碳目标,核定碳排放总量、设计制造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分配方案,对于加快碳市场建设以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灰色模型,预测2060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碳排放量,并使用CRITIC法及模糊优选模型,构建行业间碳排放权分配指标体系。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结构清洁化指数、化石能源消费行业占比、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的平均权重较高;非金属和黑色金属加工业碳排放权分配份额最大,石化行业、有色金属加工业份额也较高,以上5个行业之和约占97%,较适合纳入全国碳市场;烟草制造业等12个行业预计将在2060年出现碳排放权“自给自足”或“有可出售余额”的情况。基于此,应分阶段逐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创新深度减排模式推动碳市场纵深化发展,加快能源替代转型,推进绿色发展。
关键词:
碳排放权 制造业 碳交易 “双碳”目标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丛建辉 石雅 高慧 赵永斌
基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传统碳排放责任界定无法核算要素供给端的碳排放责任,导致资本、资源输出型省域的碳排放责任被低估,亟待引入"收入者责任"视角以丰富"双碳"目标下的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文章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方法(MRIO)构建多维碳排放责任核算模型,核算和分析了"收入者责任"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的时空变化与部门特征,并同其他两类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收入者碳排放责任呈现"东—中—西"递减的空间格局,资源和资本输出型省域碳排放责任相对更高,这也与其减排潜力或减排能力相匹配;从时间维度看,省域收入者碳排放责任因产能扩张、产业转移引起的要素供给重构等因素而在各省域间出现不平衡变动;部分省域的金融部门和能源供应部门,因产业链关联引致下游省域碳排放而应承担较高的碳排放责任。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将"收入者责任"纳入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探索资源型省域有补偿的高碳减排责任路径、建立基于生产要素关联的省际协同减排机制、强化能源与金融业等要素供给部门的碳减排责任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丛建辉 石雅 高慧 赵永斌
基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传统碳排放责任界定无法核算要素供给端的碳排放责任,导致资本、资源输出型省域的碳排放责任被低估,亟待引入"收入者责任"视角以丰富"双碳"目标下的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文章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方法(MRIO)构建多维碳排放责任核算模型,核算和分析了"收入者责任"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的时空变化与部门特征,并同其他两类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收入者碳排放责任呈现"东—中—西"递减的空间格局,资源和资本输出型省域碳排放责任相对更高,这也与其减排潜力或减排能力相匹配;从时间维度看,省域收入者碳排放责任因产能扩张、产业转移引起的要素供给重构等因素而在各省域间出现不平衡变动;部分省域的金融部门和能源供应部门,因产业链关联引致下游省域碳排放而应承担较高的碳排放责任。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将"收入者责任"纳入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探索资源型省域有补偿的高碳减排责任路径、建立基于生产要素关联的省际协同减排机制、强化能源与金融业等要素供给部门的碳减排责任等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雨朦 杨丹辉
我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和最大的碳排放国,在数字化背景下,研究数字化投入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对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引入数字化投入的我国工业碳排放LMDI分解模型,使用OECD公布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定量评估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量变化的绝对影响与相对贡献,重点关注数字化投入的作用。研究表明:2006-2021年,我国工业碳排放历年的增长量逐步减少,我国工业正处在减碳过程之中;分解结果中数字化相关的总效应为负,意味着数字化对于我国工业碳排放的降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数字化相关的规模效应为正,技术效应为负,但在绝对值上技术效应大于规模效应,总体表现出“减碳”效果;分时期研究表明:从“十一五”到“十四五”时期,数字化投入的减碳效果正在逐步加深;分行业研究表明:数字化相关效应的表现在工业各行业部门中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基于此,应重视数字化碳减排效应,加速推进工业领域实现“数绿融合”;加大行业数字化投入,提升数字化低碳技术供给能力;鼓励不同行业部门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探索数字化减排新方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晓春 吴子珺 孙群 周瑛
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碳排放政策体系的保障,因此分析中国碳排放政策,对于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加快建立健全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通过采用文本挖掘的方式构建了中国碳排放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PMC指数模型,对中国碳排放“1+N”政策体系中的代表性减碳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政策样本的PMC指数均值为6.38,整体处于可接受状态;碳排放政策样本中的完美政策与不良政策最少,可接受政策最多,优秀政策次之;各项政策在政策时效、作用层面和政策功能方面表现较好,但存在政策激励不足、发布机构单一和公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杨博 蔡兰英
在“双碳”目标下,随着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的碳排放权交易等碳业务的会计处理也要逐步制定科学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统一规范。本文通过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界定和对现行《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执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我国尽早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的具体会计准则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会计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吴婷婷 赵洁
本文以企业绿色转型为视角,从绿色经营管理、绿色生产转型、绿色创新转型、绿色排放转型四个维度,构建企业绿色转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2012—2019年数据为样本,考察政府补贴政策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政府补贴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转型;政府补贴的资源属性和信号属性均可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促进企业绿色转型;环境规制在政府补贴与企业绿色转型关系中起反向调节作用,且该作用存在门槛效应;政府补贴对于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建立健全促进企业绿色转型的评价、激励和监督机制;第二,提高政府补贴政策透明度,加强与转型金融政策的协同运用,发挥政策杠杆效应;第三,合理设置环境规制强度,避免政府补贴政策效果受到削弱;第四,根据企业异质性分类施策,积极发挥政府补贴对各类企业绿色转型的正向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关海玲 孙玉军
从低碳、生态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生态、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人文宜居生态四维目标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并比较了2009年、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结果表明:2009—2010年期间,各省市的总排名及各主因子得分排名的变动原因不同;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省份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较高,其中北京、上海的排名始终在前2位;中、西部地区省区的发展水平偏低。
关键词:
低碳生态城市 低碳城市 生态城市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武晓婷 邓湘清 张恪渝
“双碳”目标的提出,是我国主动承担全球气候变化责任的大国责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碳税作为重要的碳减排政策工具,有助于强化政府对碳排放行为的调控力度。借鉴国际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合理设计碳税制度,有利于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碳税 碳减排 绿色税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国杰 郝文升
低碳生态城市不仅以低碳发展为主要特征,更加注重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基于这个思想,构造了自然生态、经济低碳、社会幸福三维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模型,并依此建立了包含生态指数、低碳指数、幸福指数三维目标的多层指标体系。最后,借助空间向量思想提出了一种在度量生态指数、低碳指数、幸福指数和发展度、持续度、协调度的基础上,用发展有效等价值科学测度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天津低碳生态城市评价,证明该方法科学可行。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华 杜昊
本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交易试点的减排效应、机制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持续、有效地从总量、效率与公平方面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水平,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能源强度降低、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进步有效实现试点城市的碳减排。(3)碳排放权交易减排效果存在异质性。从区域来看,减排效应大小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从工业特征和环保政策偏好来看,老工业基地和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碳减排效果更好。(4)西部地区的碳减排效应主要源于能源强度改善和能源结构转型,绿色技术进步方面东部地区效果较强而西部地区存在明显挤出效应;老工业基地减排效应主要依赖于能源强度改善,非老工业基地则通过各种机制协同作用实现;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非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均能通过各种机制协同减排,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实现减排水平的突破。本文为中国因地制宜地发挥碳排放权交易作用,进而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黄绍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近年来,我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法规基本成形,交易机制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但与此同时,我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行业覆盖范围需要扩容、只有小部分配额为有偿分配、碳数据质量及信息披露程度需提高、碳市场价格未能完全体现碳排放的外部成本、碳市场流动性不强等。本文在分析了欧盟、美国等地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的建设实践及共同点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优化我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的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励汀郁 熊慧 王明利
2030年和2060年分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畜牧业是我国主要的碳排放源,如何在保障畜禽产品持续稳定供应的同时减少碳排放,事关居民美好生活所需,也事关“双碳”目标的实现。本文以奶牛产业为例,基于全产业链视角,运用生命周期法测算2008—2020年奶业碳排放,并设计优质饲草日粮减排情景。研究发现,在奶牛日粮中以3公斤、6公斤和9公斤苜蓿干草代替部分精料饲喂低、中、高产奶牛,可减少27%单位原奶碳排放;以人均牛奶消费量翻番、国内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为目标,在优质饲草模式下,奶业可在2036—2037年碳达峰,较当前模式达峰时间提前11年,峰值减少25.5%,此外,该模式下,草地碳汇可有效中和碳排放。优化饲草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饲草畜牧业是“双碳”目标下奶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奶牛产业 碳排放 碳达峰 生命周期评价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